萊恩提出的對爬路法的改進方法,又稱萊恩滲徑係數法或加權爬路法。
1935年美國教授萊恩(E.W.Lane)對修建在土基上大量的圬工建築物地下滲流資料分析後,提出爬路中水平滲徑的阻滲效能只有垂直滲徑的阻滲效能的1/3.按有效滲徑長度,即垂直滲徑與水平滲徑乘1/3的和來判斷地下滲透破壞的可能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恩法
- 外文名:Lanemethod
- 其他名稱:萊恩滲徑係數法;加權爬路法
內容,優缺點,
內容
1935年美國教授萊恩(E. W. Lane)對修建在土基上大量的圬土擋水建築物地下滲流資料分析後,提出爬路中水平(坡度小於45°)滲徑的阻滲效能只有垂直(坡度大於或等於45°)滲徑的阻滲效能的1/3。應按有效滲徑長度,即垂直滲徑與水平滲徑乘1/3的和來判斷地下滲透破壞的可能性。為了防止滲透破壞,有效滲徑(L)由下式決定:
L=C'H (1)
式中,H為滲透水頭;C'為萊恩滲徑係數,是一經驗係數。
若干土類萊思滲徑係數(C')見表。對於表中未列出的土類可用類比法選用C'值。當排水位置適當,不受冰凍的影響,有足夠的排水能力並有反濾層保護時,C'值可取表列數值的0.9倍。對於次要建築物C'值可取表列數值的0.8倍。
萊恩假定沿加權爬路上各點滲透比降相同,可按直線比例關係求加權爬路上任何一點的滲透水頭(hx):
hx=Hx/L' (2)
式中,x為計算點至爬路末端的加權滲徑長度;H同式(1)。
優缺點
萊恩法考慮了垂直滲徑和水平滲徑的不同滯水效能,比爬路法前進了一步,但仍未考慮整個滲流場的情況,不能反映滲流場邊界條件對滲透壓力和滲透坡降的影響。計算仍較粗略,但由於它有大量實測資料作根據,計算簡便,自20世紀30年代後期逐步取代爬路法套用於土基上中小型圬工擋水建築物地下輪廓初步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