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奧諾拉序曲》是德國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為自己創作的唯一一部歌劇《菲岱里奧》創作的序曲。他先後為《萊奧諾拉》寫過四首序曲,但最後只選定用第四號序曲,前三首都只作為音樂會演出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奧諾拉序曲
- 作者: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 身份:德國作曲家、鋼琴家
- 地位:最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作者簡介,作品介紹,第一號序曲,第二號序曲,第三號序曲,第四號序曲,版本介紹,
作者簡介
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曲、1部清唱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作品介紹
作為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劇作品,《菲岱里奧》(Fldelio)原名《萊奧諾拉》(Leonore)。但為了避免與1804年10月3日在德勒斯登上演並受到歡迎的由佩爾作曲的《萊奧諾拉或者夫婦之愛》相混淆,貝多芬不得不惋惜地將其改名為《菲岱里奧》。貝多芬先後為《萊奧諾拉》寫過四首序曲,並最後選定第四號序曲配入歌劇。而前三首序曲則只會在音樂會演出時作為單獨的作品演奏。
第一號序曲
《萊奧諾拉》的第一號序曲作於1805年,因貝多芬後來覺得作為歌劇序曲過於輕薄而捨棄不用,一直等貝多芬死後11年才出版。這首序曲OP.138a,以安寧而富裝飾性的引子開頭,主體為輕鬆愉快的快板。主題乃3首《菜奧諾拉》共同選用的歌劇第二幕中弗羅萊斯坦躺在牢房裡唱的一首輓歌《年華正茂》。在傷感的間奏之後序曲回到快板的一些基本主題,就好像此時響起一片歡慶之聲。
第二號序曲
序曲開始時以森嚴的下行八度進行,代表弗羅萊斯坦走下地獄,然後是悲劇性的《年華正茂》的旋律。
主體部分中,這一旋律由圓號和木管,構成抒情的第二主題。隨後劇情展開形成高潮,序曲在其中則冠以小號,代表弗羅萊斯坦的解放。
最後的部分是急板,悲劇發展成為一首勝利之歌。
第三號序曲
《萊奧諾拉》的第三號序曲作於1806年,這是為歌劇的修改本而作,1806年3月29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演。這一首是所有4首序曲中,情感表達最為豐富的一首。
這首序曲開始也是下行八度,表達弗羅萊斯坦走下地獄,然後是《年華正茂》,弗羅萊斯坦的悲歌作為奏鳴曲式寬廣抒情的第二主題重新出現,戲劇性地往高潮發展。隨後號聲出現,宣布弗羅萊斯坦重獲自由。號聲之後,這首序曲中有幾小節表達弗羅萊斯坦擺脫恐懼後的遲疑,他不相信自己還活著。最後號聲又響時,自由的光輝照進牢房,弗羅萊斯坦與萊奧諾拉沉醉在光明之中。
在這首序曲中,貝多芬重新使用了奏鳴曲式,使劇中一些主題因素得以重現,並表現得更富有層次。
第四號序曲
《菲岱里奧》第四號序曲作於1814年,即貝多芬最終選定使用的版本,是為歌劇重新修改而作的。與《萊奧諾拉》第三號序曲比,這首序曲顯得活潑而輕靈。因為貝多芬以為太重的序曲會減弱人們對歌劇本身的注意力。這首序曲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樂隊全奏出類似號聲的莊嚴音型,另一是從圓號二重奏到單簧管和其它木管樂器表達的沉思。序曲主題由圓號演奏的一個活潑主題構成,它結合併拓展了開頭的音型。弦樂器上一個活潑、跳躍的音型提供了暫時的對比,但樂隊不斷回到開頭的音型上去。這個音型用熟練的技巧從容地發展、再現,在興高采烈的急板中達到高潮。
版本介紹
其它可選的版本:
2.庫特·馬舒爾指揮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萊比錫愛樂樂團前身之一)演奏的貝多芬序曲集,Philips,廉價小雙張,438 706一2。
這幾個版本中,卡拉揚版、馬舒爾版被企鵝評鑑評為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