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孢囊線蟲病是由大豆孢囊線蟲等引起的、發生在菸草的病害,在菸草的苗期即可發生,嚴重時可造成煙株弱小、葉片發黃。受害根系分叉較多,著生小米粒大小的白色或黃色球形顆粒;部分受侵染根系出現褐色壞死,最後整條根腐爛、乾枯。
菸草孢囊線蟲病是菸草產區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範圍內均有發生。該病危害菸草根系,不僅能造成菸葉產量損失和品質下降,而且能加重菸草枯萎病的發生。該病發病因素主要是土壤溫濕度、土壤理化性狀、耕作制度及土壤內線蟲數量等。
菸草孢囊線蟲病的防治方法主要與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提倡水旱輪作;合理灌溉,避免土壤忽乾忽濕等。此外,在菸草定植時和5月中旬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初侵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菸草孢囊線蟲病
- 外文名:Tobacco cyst nematode disease
- 病原:大豆孢囊線蟲 等
- 為害作物:菸草
- 為害部位:全株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土壤條件,耕作制度,防治方法,
病害學史
菸草孢囊線蟲病1951年在美國康乃狄克州首次發現,1954年由Lownsbeny定種,以後美國佛吉尼亞州部分地區發生比較嚴重。世界上僅少數煙區發生嚴重。中國於1985年在山東省臨朐縣煙田首次發現,1989年個別煙田發病率在30%以上;1992年在河南省襄城縣部分煙田也有發現,平均病株率為41.2%,最高達到95%,且危害區域有擴大的趨勢。
病原特徵
在中國,危害菸草的孢囊線蟲為大豆孢囊線蟲(學名:Heterodera glycines),不同於歐美菸草上的種類(歐美菸草孢囊線蟲病的病原為菸草球孢囊線蟲Globodera tabacum複合種,包括Globodera tabacum solanacearum、Globodera tabacum tabacum和Globodera tabacum virginiae3個亞種)。
大豆孢囊線蟲孢囊深褐色,呈檸檬形;陰門錐突出明顯,膜孔類型為雙半膜孔,近半圓形;具有發達下橋,下橋附近有許多長條形泡囊。2齡幼蟲蟎蟲形,口針發達,口針基部球強大;尾呈圓錐形,尾端鈍圓,透明區明顯、較長,約為尾長的1/2。研究表明,在中國侵染菸草和大豆的大豆孢囊線蟲在形態、ITS序列及SSR標記的遺傳結構上沒有區別,但寄主和環境適應性及寄生性差異明顯。侵染大豆的大豆孢囊線蟲幾乎不能侵染菸草;侵染菸草的大豆孢囊線蟲在菸草上繁殖良好,但只能夠輕微侵染大豆,是大豆孢囊線蟲新的生理分化類型。
為害症狀
菸草孢囊線蟲病在菸草的苗期即可發生,嚴重時可造成煙株弱小、葉片發黃。在成株期,病株略有矮化,葉片瘦小、下卷,前端尖細、向下捲曲成鉤狀。葉緣、葉尖首先發黃,最後幾乎整葉黃化,葉尖出現壞死。受害根系分叉較多,著生小米粒大小的白色或黃色球形顆粒(孢囊線蟲的雌蟲)。部分受侵染根系出現褐色壞死,最後整條根腐爛、乾枯。枯死根上常常留有黑褐色的球形顆粒(孢囊線蟲的孢囊)或顆粒脫落後呈現的坑穴。
侵染循環
病原線蟲主要以卵在孢囊內越冬,在沒有寄主的條件下,孢囊內的卵及幼蟲在土壤里可存活數年,當寄主根部分泌出刺激物時,卵便會孵化,幼蟲從孢囊內爬出進入土壤中,向寄主植物遊動,並從靠近根尖端的部位侵入,然後通過幾次蛻皮變為成蟲,其腹部開始膨大並伸出根外,僅有頭和頸留在根內,此時雄蟲從根內退出同雌蟲交配。從卵開始孵化到雌成蟲成熟產卵大約需要20天,許多卵在幾天內即孵化侵入根部。在溫帶一般每年在菸草寄主上發生4~5代。不是所有的幼蟲都從孢囊內在任何一個季節內孵出,所以病土內總保持最低數量末孵化出的活的幼蟲,有研究認為,病土在10年內或更長時間未種植感病品種的寄主,當再種植時,病土內仍有足夠數量的線蟲發展成個具有感染性的群體。除孢囊內有卵外,孢囊線蟲還可向體外分泌粘膠物質,將卵產進去。每個雌蟲可產數百粒卵。
在田間,病原線蟲主要通過土壤、流水、病苗與病株殘體進行傳播。
流行規律
土壤條件
土壤溫、濕度:病原線蟲的發育適溫為17~28℃,在10℃以下不發育,31℃以上對幼蟲發育不利,到35℃幼蟲不能發育為成蟲。日溫如有4小時超過35℃,持續3天就會有半數幼蟲受到影響。日溫如有4小時超過38℃,這樣連續3~6天幼蟲就不能正常發育。在適溫下,溫度越高,幼蟲發育越快,每代所需日數越少。如5厘米土層的平均溫度為17.8℃時,每一代需41天,在23.5℃只需24天。幼蟲侵入根系的最低溫度為14℃左右,超過36℃停止侵染。土壤濕度一般以60~80%為最適,土壤過濕氧氣不足,病原線蟲室息死亡。
土壤理化性質:通氣良好的沙土、沙壤土,有利於病原線蟲的發育和侵染;而潮濕的透氣性差的粘重土壤,不利於病原線蟲的發育和侵染。合理增加施肥,以增強煙株的營養抗性,可降低發病株率。據中國河南襄城縣試驗,施有機肥45~60立方米/公頃,硫酸鉀225~300千克/公頃,並及時澆水,發病率僅為19%左右。此外,該病在鹼性土壤中比在酸性土壤中發生重。
耕作制度
在連作地本病發生重,而在輪作地則發生輕。特別是與禾穀類作物輪作,由於禾穀類作物根部分泌物能刺激線蟲卵的孵化,幼蟲從孢囊中孵出後,因找不到適當的寄主而死亡、土壤中線蟲數量急劇下降,從而使病害逐年減輕。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主要包括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提倡水旱輪作,切忌與大豆輪作;合理灌溉,避免土壤忽乾忽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