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叢頂病

菸草叢頂病

菸草叢頂病是由菸草叢頂病毒、菸草脈扭病毒等引起的、發生在菸草的病害。苗期和大田期均可發生。田間典型症狀為頂芽不長、矮化、葉片變小、變脆、黃化、側枝叢生、莖稈變細、根系少。

菸草叢頂病在辛巴威發現較早,在中國菸草上發現較晚,主要在雲南省部分煙區有發生危害,1993年該病在保山地區首次暴發流行,重病田塊發病率達70%以上,有的田塊高達100%。

由於菸草叢頂病是蚜傳病毒病,因此控制蚜蟲是防治該病的重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菸草叢頂病
  • 別名:掃把煙
  • 病原:菸草叢頂病毒、菸草脈扭病毒 等
  • 為害作物:菸草
  • 為害部位:全株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菸草叢頂病由菸草叢頂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簡稱:TBTV)、菸草脈扭病毒(Tobacco vein-distorting virus,簡稱:TVDV)、菸草叢頂病毒類似衛星RNA(Sat-TBTV)和菸草扭脈病毒相關RNA(TVDVaRNA)複合侵染引起的一類特殊病害,菸草叢頂病毒和菸草脈扭病毒均為幽影病毒屬(學名:Umbravirus)病毒。

為害症狀

菸草叢頂病田間典型症狀為頂芽不長、矮化、葉片變小、變脆、黃化、側枝叢生、莖稈變細、根系少。發病症狀與感病時間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在團棵以前發病的煙株全無採收價值;旺長後發病的煙株能開花結實,可採收部分定型的中下部菸葉。菸草叢頂病的病程表現為始發期(過敏蝕點斑)、續發期(縮頂)和後發期(叢枝)三個階段。發病初期細脈間葉肉出現水漬狀失綠,進而變成褐色不規則的蝕點斑,後發白穿孔,並伴隨支脈壞死,葉片畸形;其後長出的心葉色淡(無蝕點斑),節距縮短矮化,不發新根;最後側枝大量瘋長,葉片變小變脆,發黃,呈斑駁狀,出現叢枝症狀。煙株在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髮病。不同生育期發病症狀有一定差別,苗期發病的煙株嚴重矮化,成僵苗,不能開花結籽;移栽後發病的煙株能開花結果。

侵染循環

在田間該病由蚜蟲,特別是煙蚜(學名:Myzus persicae)傳播,田間不能通過機械傳播。人工汁液摩擦可傳毒。介體要求至少15分鐘的獲毒飼養期,通常要在24小時後才能傳播病原複合體。較長的獲毒時期使持毒時間延長至數天。在菸草的整個生長期里,隨著蚜蟲介體的數量不斷增加,傳播菸草叢頂病的潛在機會也隨之增加。菸草叢頂病越冬寄主植物較少,主要越冬寄主植物是煙屬植物及少量的茄科作物。

流行規律

菸草叢頂病在周年種植有菸草的地區發病為害較重。在煙株上的嚴重度隨感染髮生時的生長期不同而有差異。如果感染髮生在苗期和移栽初期,在移栽後3~5周田間大量發病,症狀表現就將很嚴重,造成大面積絕產。如果感染髮生在煙株生長緩慢的時期,症狀就較少顯現,在成熟煙株上症狀幾乎可以忽略。

防治方法

  1. 加強傳毒介體蚜蟲的防治。移栽時做好帶藥下田,移栽前在苗床噴施治蚜藥劑和病毒抵製劑。
  2. 培育無病壯苗。採用網罩及漂浮育苗的方法避蚜防病,培育無毒煙苗。
  3. 確定適宜的播種期,適時移栽。避開煙蚜遷飛高峰期。在小春作物收穫後一周進行移栽最為適宜。
  4. 加強管理。在菸草整個生長期,注意蚜蟲的防治,大田期出現病苗即時拔除,清除再侵染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