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叢枝病

菸草叢枝病

菸草叢枝病是由菸草叢枝植原體引起的、發生在菸草的病害。前期病株生長緩慢,長勢較弱,菸葉失綠褪色成黃綠或淡黃色,植株呈縮頂現象,病株下部葉常有較多細小斑點或斑紋;後期病害表現為病株的病症一般由上往下蔓延,葉色黃化,皺縮畸形,葉柄變脆易斷,葉片窄小下垂,腋芽萌發成枝,葉片多而小,族長成叢枝狀。

菸草叢枝病是菸草上一種新病害,俄羅斯各煙區某些年份曾造成重大損失,中國於1977年在河南首先發現,後來在黑龍江和湖南也發現了該病,但發病率很低,一般損失不大。

菸草叢枝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菸草育苗期間覆蓋防蟲網防止春季葉蟬傳播病害,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栽培管理等。由於該病尚無高效防治藥劑,但對於輕病株,可嘗試用四環素族抗生素藥液噴霧,以獲得暫時性的症狀緩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菸草叢枝病
  • 別名:菸草僵頂病、斯圖本兒病、巨芽症、黃化病
  • 病原:菸草叢枝植原體
  • 為害作物:菸草
  • 為害部位:全株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綜合防治,

病原特徵

菸草叢枝病自然條件下極少發生,人們對其病原種類尚沒有統一的物種命名。根據早期研究認為菸草叢枝病系菸草叢枝植原體(學名:Phytoplasma sp.)所致,屬於無壁菌門、植原體屬。電鏡下在菸草病組織細胞內呈現大小為50~960納米、高度電子不透明的卵形至球形多形體。無細胞壁,外包一單位膜,在核區有索狀物,周圍有核糖體似的顆粒。植原體主要寄生於寄主韌皮部篩管、部分和鄰近的薄壁細胞,在表皮、葉肉或木質部細胞內卻未發現植原體。病株韌皮部退化,病組織內有縮水甘油和酸化物的積聚,病葉內氧化酶的活性比健葉內高。該病原對四環素類抗生素敏感而對青黴素不敏感,血清反應的敏感性很低。目前還不能人工培養該病原。據報導,植原體的寄主範圍很廣,重要作物寄主包括馬鈴薯番茄辣椒,但據河南研究,泡桐叢枝病植原體不能侵染菸草。從病原角度來說,菸草叢枝病明顯不同於由菸草叢頂病毒和菸草扭脈病毒複合侵染造成的叢頂病。

為害症狀

菸草叢枝病為系統侵染性病害,在團棵至旺長期發病較多。病害表現的症狀非常複雜,菸草不同生育期感病表現的症狀不盡相同。據觀察研究,雲南菸草叢枝症病害的病程可分為潛育期、過敏反應期、縮頂期和叢枝期4個階段煙株從感染到表現叢枝要經過約30天。在田間菸草生長前期,該病表現的症狀為,病株生長緩慢,長勢較弱,菸葉失綠褪色成黃綠或淡黃色,植株呈縮頂現象,病株下部葉常有較多細小斑點或斑紋。菸草生長後期病害表現為病株的病症一般由上往下蔓延,葉色黃化,皺縮畸形,葉柄變脆易斷,葉片窄小下垂,腋芽萌發成枝,葉片多而小,族長成叢枝狀。早期發病的煙株嚴重矮化,發病晚的煙株不矮化,並能開花結實。

分布範圍

菸草叢枝病在歐洲廣為傳播,俄羅斯各煙區某些年份曾造成重大損失。在中國僅為零星發生,河南、湖南、福建、黑龍江、遼寧及雲南等煙區有分布。

侵染循環

叢枝病類菌原體據報導可侵染24科65種植物,能在多種野生寄主如田旋花等上越冬。除主要以大青葉蟬、菸草葉蟬等多種葉蟬傳播外,還可通過嫁接、菟絲子等途徑傳播。葉蟬一旦獲毒便終生傳病,甚至可經卵傳播。帶毒葉蟬吸食菸草,將類菌原體傳入植株葉脈韌皮部,病原在韌皮部繁殖,經篩管上管孔擴散。接種後由於溫度、寄主及株系等原因經9天至一個月表現症狀。

流行規律

凡是有利於媒介昆蟲葉蟬繁殖生長的環境條件也有利於叢枝病的發生。據觀察,適宜菸草生長的環境條件也適宜此病的快速發展。當溫度降至25℃以下時,病害潛育期增長,病害發展較慢,危害較輕。病株症狀的嚴重度因寄主不同的發育階段而異,一般來說,幼嫩植株比老化植株受害較重。據報導,田間兔絲子也能夠傳播植原體病害。

綜合防治

  • 病蟲兼治:菸草育苗期間應覆蓋防蟲網防止春季葉蟬傳播病害;移栽至打頂前,可在煙田及其鄰近農田布控黃色或藍色誘蟲板誘殺葉蟬等傳毒昆蟲,還可在煙田周圍雜草上噴灑殺蟲劑,減少葉蟬遷入煙田危害。
  • 農業防治: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栽培管理。在煙田周圍剷除葉蟬的雜草寄主;避免煙田周圍種植茄科作物如馬鈴薯和番茄等;可根據病蟲害測報及時調整移栽期,以最大限度避開葉蟬傳毒危害高峰期。
  • 藥劑防治:尚無高效防治藥劑,但對於輕病株,可嘗試用四環素族抗生素(如土黴素)藥液噴霧(200單位),以獲得暫時性的症狀緩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