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傑拉德(愛爾蘭物理學家)

菲茨傑拉德(FitzGerald,George Francis),1901年2月21日卒於都柏林,為愛爾蘭物理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茨傑拉德
  • 外文名:FitzGerald,George Francis
  • 出生地柏林
  • 出生日期:1851年8月3日
  • 性別:男
人物信息,人物經歷,

人物信息

菲茨傑拉德(FitzGerald,George Francis)
愛爾蘭物理學家。1901年2月21日卒於都柏林。
菲茨傑拉德求學於都柏林三一學院,1871年畢業,他後半生在該學院任自然哲學教授。由於他的努力,愛爾蘭的技術教育獲得很大的發展。

人物經歷

在青年時代,他是個有名的科學保守派,他不為麥克斯韋提出的電磁輻射理論所動,反而發表了一篇文章,堅持認為電振盪是不可能產生類光波動。此文發表後沒過幾年,赫茲便證明這是可能辦到的。
後來,菲茨傑拉德的保守思想有了改進。當J.J.湯姆孫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提出陰極射線是由比原子小得多的粒子組成的時候,菲茨傑拉德搶先為亞原子粒子鳴鑼開道,並且預言在了解原子方面很快就將獲得新的巨大的進展。他還首先提出彗星並非普通意義上的的連續物體,就連彗核也是些石塊。
然而,使他最出名的卻是對邁克耳孫和莫利1887年著名試驗的失敗原因所做的解釋。邁克耳孫和莫利未能測出傳播方向不同的兩道光束有速度差,儘管他們認為地球在以太中運動就會造成這樣的速度差。
菲茨傑拉德於1895年提出解釋說:光束傳播的距離隨光源的運動速度變化,其變化方式可使光束在任何方向上表現出相同的傳播速度。所以,當人們根據牛頓力學推斷出光的速度因光源的運動而在一定距離內變慢時,這段距離也同時縮短到恰好夠使光束節省一段相應的傳播時間,使它看上去仍以原來的速度傳播。菲茨傑拉德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描述距離隨運動速度變化時的收縮量,這個量正好抵消了本該出現的光速差。一切物體都會收縮,但是這種收縮只有在速度極高時才較為明顯。因此,當速度達到161,000英里/秒的巨大值時,一英尺長的尺子就會縮短到六英寸。在186,282英里/秒的光速下,就會出現完全的收縮,一切物體沿此運動方向上的長度為零。由於負長度看來沒有意義,所以這個菲茨傑拉德收縮首次表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能是任何物體理論上所能達到最高速度。
菲茨傑拉德收縮看來違背人們的常識,但是隨著人們對物質的電本質的理解加深,這種認識差距就越來越小了。洛倫茲稍晚些時候也獨立地提出了同一理論並有所發展,所以人們常常將這一概念稱為“洛倫茲-菲茨傑拉德收縮”。菲茨傑拉德沒有活到親眼看見他的收縮假說成為一種新的世界體系一一愛因斯坦於1905年首次創立的相對論一一的一個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