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返老還童》用奇幻的手法講了一個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出生在美國南北戰爭年代的班傑明·巴頓,呱呱墜地時就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的樣子。於是,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開始發生並貫穿了他“年代誤植式”的一生。班傑明打小就與祖父成了好朋友,兩人可以翻來覆去地議論當天發生的沉悶事件。到了上大學的年齡,卻因他的老年人長相被耶魯大學毫不留情地拒絕了。若干年後,當事業有成的班傑明人到中年,由於變成一副年輕人的模樣又被哈佛大學順利錄取。他因參加美西戰爭立下戰功,而被作為後備軍官召回部隊,當他興沖沖地前去報到,不料又因一副孩童的外形被拒之門外……
創作背景
《返老還童》(《班傑明·巴頓的人生奇旅》)由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1921年創作,最初發表於1922年5月27日的《科里爾周刊》(Collier's Weekly)。1922年晚些時候。菲茨傑拉德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爵士時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將《返老還童》收錄其中。菲茨傑拉德坦言,這篇作品的創作靈感源自
馬克·吐溫的那番感慨:生命總是開端於最美好的狀態,而在最糟糕的時候結束。完成作品後,過了幾周,菲茨傑拉德在
塞繆爾·巴特勒(SamueI Butler)早已出版的《筆記》(The Note·Books)一書中,發現了與《返老還童》幾乎一模一樣的情節。為此。菲茨傑拉德在《
爵士時代的故事》開篇專門予以了說明。
作品鑑賞
《返老還童》也許暗合了人類渴望年輕、排斥老化的普遍心理狀態,
菲茨傑拉德的高明之處,是將這一時光倒錯的奇幻故事置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班傑明出生時正值南北戰爭爆發,而他告別人世時,大約是在1930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大蕭條爆發的前夜。在此之前的那個年代被認為是資本主義黃金歲月的“爵士時代”(這部短篇最初就被作家收入他的《爵士時代故事集》中),作家以他的奇思妙想,為生命易逝、夢幻破碎、青春不再的“爵士時代”唱了一曲不無憂傷的華麗輓歌。他的文筆如行雲流水般明快透徹,狀物寫人常有令人讚嘆的神來之筆,這種閱讀審美體驗,是從電影中無法獲取的。
作者簡介
F.S.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美國小說家。1896年9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父親是家具商。他年輕時試寫過劇本。讀完高中後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時曾自組劇團,並為校內文學刊物寫稿。後因身體欠佳,中途輟學。1917年入伍,終日忙于軍訓,未曾出國打仗。退伍後堅持業餘寫作。192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從此出了名,小說出版後他與吉姍爾達結婚。婚後攜妻寄居巴黎,結識了安德遜、海明威等多位美國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茲傑拉德成名後繼續勤奮筆耕,但婚後妻子講究排場,後來又精神失常,揮霍無度,給他帶來極大痛苦。他經濟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萊塢寫劇本掙錢維持生計。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幾乎無法創作,精神瀕於崩潰,終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發心臟病,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