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肖

菲爾肖

德國醫學家、政治家、人類學家;細胞病理學的奠基人,現代醫學科學在發展初期的主要代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爾肖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德國波美拉尼亞
  • 出生日期:1821年
  • 逝世日期:1902年
  • 職業:醫學家
  • 畢業院校:柏林腓特烈-威廉學院
  • 主要成就:《特殊病理學及治療學手冊》
基本資料,職業生涯,學術活動,歷史評價,

基本資料

姓名:菲爾肖
籍貫:德國
職業:醫學家
生卒:1821~1902

職業生涯

學術活動

Rudolf (Ludwig carl) Virchow
821年10月13日生於德國波美拉尼亞東郊(今波蘭西北部)的希費爾拜因。1902年9月5日卒於柏林。自幼愛好自然科學。1839年入柏林腓特烈-威廉學院學醫。曾師從J.P.彌勒和J.L.舍恩萊因,在研究方法上受其影響。1843年畢業後進柏林慈愛醫院從事病理學研究。1845年在兩次演講中指出,醫學進展主要有三途:臨床觀察(包括化驗)、動物實驗(以探求病因或藥效)、病理解剖(特別是顯微解剖)。兩次演講在醫界引起很大反響。1846年他開始教學,是年被派赴布拉格、維也納等地考察病理學工作,歸後大力抨擊K.羅基坦斯基仍固守已過時的體液學說。1847年與友人共創《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醫學雜誌》。1848年初普魯士上西里西亞省流行斑疹傷寒,他參與調查,目睹當地貧困落後面貌,斷定社會經濟情況實為病因,遂提出相應改革建議。此時正值柏林爆發革命,歸後8日即參加巷戰,隨後成為柏林民主議會成員並編輯周刊《醫學改革》。不久革命受挫,1849年11月他赴維爾茨堡大學擔任新設的病理解剖教席。以後的7年中專心從事研究和教育。出版了6卷本《特殊病理學及治療學手冊》,其中第一冊大部為他所寫。他培養了大批學生,其中包括E.克雷伯,E.海克爾、A.庫斯毛爾等。1856年返柏林任教並主持新建的病理研究所,在這裡又培養許多國內外學者,包括E.F.I.霍普-賽勒,J.F.科恩海姆等。1858年他連續發表20篇演講,系統介紹他在維爾茨堡時便著手研究的細胞病理學。同年演講集《細胞病理學》出版。本書被視為他的代表作,其中包括關於細胞學說的著名論述,成為在當時宣揚生物醫學新思維的劃時代著作。1853年發表的論腫瘤的專著《異常腫物》,可視為細胞病理學在具體領域中的發展。
他二返柏林後,再次參與政治活動,學術興趣也逐漸由病理學轉向人類學。1859年進入柏林市政會,1861年被選為普魯士下院議員,代表與其友人共建的德國進步黨。參政期間大力促進公共衛生事業,如柏林市上下水道工程、學校衛生、肉類檢查、醫院建設等。他早在維爾茨堡時就開始研究顱骨發育及克汀病兒顱骨。1870年後他積極參與建立德國人類學會和柏林人類學、民族學及史前研究學會。曾在全國在校兒童中進行種族調查,在波美拉尼亞組織考古挖掘,並參與赴小亞細亞、埃及及高加索等地的考古調查。
晚年備受各界尊重。1901年80壽辰時,柏林曾舉行火把遊行祝賀。但次年因交通事故傷及腿骨,臥床數月後死於心功能不全。

歷史評價

直至18世紀中葉醫學思維仍主要依靠比附臆測,醫家還用由希臘時代流傳下來的體液學說來解釋疾病和指導治療。18世紀下葉,G.B.莫爾加尼對照臨床表現與屍檢結果,把疾病聯繫到器官病變。18世紀末, M.-F.-X.比沙指出,人體是由多種組織構成,在病變器官只有部分組織受到影響。菲爾肖則進一步把疾病歸結到細胞上。而且他強調動態發展觀點,在《細胞病理學》一書中由發炎、癌變、變性、營養、肥大等病理過程出發來立論。這樣就把醫學引向科學。不過他依靠的研究方法主要仍是形態學觀察。他的細胞病理學在描述癌變發展上很成功,但作為解釋疾病的一般學說則很不夠。19世紀下葉細菌學在不斷發展,他卻一直持懷疑態度。1877年德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克雷伯指出細胞病理學“沒有說明病因”,“……完全忽視了外界致病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他宣揚的細胞學說亦非他的創見,1852年,R.雷馬克便已指出:“一切細胞,無論正常的還是病理的,毫無例外均來自已有的細胞”。不過,他以其雄辯和威望,使生物醫學新思潮得以征服當時學術界,而19世紀下葉德國逐漸成為世界醫學中心,這與他的作用分不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