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79年,菲爾加摩爾·史蒂芬森在
馬尼托巴省 阿內斯出生,不久隨他的冰島裔父母移居美國
北達科他州 。史蒂芬森在年輕時期曾在北達科他州、愛荷華州以及哈佛大學學習宗教和人類學。
1906年,他接受了丹麥探險家埃納爾·米克爾森(Ejnar Mikkelsen)和美國地質學家歐內斯特·德科文·萊芬韋爾(Ernest de Koven Leffingwell)的邀請,參加了一次西北地區的遠征。這次1906—1907年的遠征使他有機會來到西北地區,在那裡對馬更些三角洲的因紐維克人進行了研究。
北極及當地居民深深地吸引了史蒂芬森,之後他又聯合動物學家魯道夫·馬丁·安德森博士(Dr. Rudolph Martin Anderson),於1908—1912年間在阿拉斯加巴羅角至科羅內申灣地區開展人種志和科學研究。在多爾芬和尤寧海峽(Dolphin and Union Strait)附近,史蒂芬森遇到了鮮為人知的
因紐特人 (銅因紐特人,Copper Inuit)群體,他稱他們為“金髮愛斯基摩人”。他提出一個引發爭議的觀點,即這些人膚色較淺可能是因為他們幾代人與 15 世紀消失的格陵蘭島挪威殖民者融合的結果。由於這一理論沒有科學依據,史蒂芬森遭到了學術界的批評和指責。
在1908年至1912年的探險期間,史蒂芬森雇用了一名因紐特嚮導納特庫西亞克(Natkusiak)和一名因紐特女裁縫潘尼加夫魯克(Panigavluk),並與後者建立了關係。史蒂芬森和潘尼加夫魯克兩人育有一子,名叫亞歷克(Alec)。史蒂芬森依賴於這些人在北極地區高效地旅行和進行研究,並向他們學習如何因地制宜地穿衣、靠土地為生以及說因紐特語。史蒂芬森想證明,北極探險依靠當地的陸地和海洋資源就可以維持。
1913 年至1918年間,史蒂芬森組織了加拿大北極探險(the Canadian Arctic Expedition,簡稱CAE)。在CAE 期間,史蒂芬森和探險隊的北方分隊探明了加拿大大陸架的邊緣,並發現了加拿大北極群島上最後一些未知的島嶼,包括博登島、布洛克島、梅根島和盧赫德島。儘管取得了這些成功,這次探險還是充滿了內部紛爭,許多成員公開質疑史蒂芬森的領導和計畫。“卡魯克號”的沉沒加劇了這種批評。因為這一事件導致11名探險隊員喪生,並且在探險的剩餘時間裡,又有6人死亡。
1914年史蒂芬森在班克斯島上
1921年,由於未能獲得政府對再次進行北極探險的支持,史蒂芬森便派遣了一個小型私人團隊前往西伯利亞以北的弗蘭格爾島進行殖民,並宣稱該島為加拿大領土,由此引發了一場國際事件。這場事件加劇了蘇聯和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加拿大政府也對此感到憤怒,認為史蒂芬森的行動傲慢自大,並對加拿大對北極群島的主權主張構成了威脅。在占島期間,占領團的5名成員中有4人喪命島上,其中包括一名年輕的加拿大學生,史蒂芬森因此成了眾矢之的,公眾批評他將準備不足的團隊送上該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此外,在1921年至1925年期間,由於史蒂芬森在
巴芬島 上對馴鹿(從挪威進口)的馴養計畫考慮不周,導致馴鹿數量激增、生態環境失衡,他的聲譽進一步惡化。
史蒂芬森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許多加拿大人認為史蒂芬森是一個不受歡迎的麻煩製造者,他的想法和存在讓人感到不適。他在美國度過了餘生,在那裡他仍然被視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北極專家之一。他不時為美國政府和軍方提供建議,擔任探險家俱樂部主席,努力在達特茅斯學院建立一個北極研究所,並於1941年與伊夫琳·施瓦茨·貝爾(Evelyn Schwartz Baird)結婚。史蒂芬森曾在美國海軍的支持下計畫編寫 20 卷本的《北極百科全書》,但由於冷戰的爆發和他被指控具有共產主義傾向,這項計畫最終化為泡影。
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里,史蒂芬森一邊在達特茅斯學院工作,一邊完成了他的自傳《發現》。1962年8月26 日,菲爾加摩爾·史蒂芬森因中風逝世,享年 82 歲。
相關事件 “卡魯克號”的災難
1913年夏天,菲爾加摩爾·史蒂芬森在加拿大政府的資助下,開啟了探險北極的旅程。6月17日,探險隊一行31人乘坐名為“卡魯克號”的捕鯨船,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啟程,計畫前往
育空 (Yukon)以北的
赫舍爾島 (Herschel Island),在那裡建立基地,調查該地區的動植物、礦產儲量和其他特徵。但在航行不到兩個月後,“卡魯克號”便遭遇了大量的海冰。到8月13日,風力和水流運動使得冰層不斷縮小並凍結在“卡魯克號”周圍,導致它被牢牢地困在阿拉斯加西北約225英里處。
“卡魯克號”照片
到了 9 月中旬,冰層漸漸停止了移動,史蒂芬森於是決定帶著另外 5 名男子、14 只狗和兩輛雪橇離開船隻,去捕獵北美馴鹿。這個小組準備了一次為期 10 天的探險,希望船隻靜止不動的位置能讓他們安全返回。但他們在9月20日出發後僅兩天,一陣強風就把“卡魯克號”迅速吹向西方,史蒂芬森和他的團隊再也找不到這艘船了,於是便用狗拉雪橇向南行進,最終到達了阿拉斯加。
另一邊,“卡魯克號”在不可預測的北極浮冰中漂流了幾個月,直到1914年1月11日,船隻被冰層撞出個大洞,最終沉入水中。船上25名船員被迫轉移至浮冰上,並在此生存了數個月。期間,有4名船員在試圖返回阿拉斯加的途中死亡,另外4名船員在前往附近的
赫勒爾德島 的途中死亡。其他船員到達了相對安全的
弗蘭格爾島 ,在那裡建立了營地,度過了漫長的北極夜,直到1914年9月才獲救。
在弗蘭格爾島等待期間,“卡魯克號”的17名船員和探險隊成員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共有3名男子死亡,兩名死於腎炎,另一名成員死於槍傷(具體原因仍是一個謎,可能是意外、自殺或謀殺),最終生還14人。
人物評價 歷史學家對史蒂芬森作出的離開卡魯克號的決定持批評態度。這個航行旅程中的一些倖存者指責他,表示他似乎不把船員們的生命和遭受的苦難當回事。而官方的意見,也就是加拿大政府持保留態度,且沒有怎么為難他。在公眾的心目中他還是因為自己對探險隊所作的貢獻還是維持了一個積極的形象。
相比之下,同時期(1914年)在極寒天氣中船隻同樣遇難的探險家沙克爾頓的探險團隊,他們遭遇了被困冰川、輪船沉沒等一連串打擊。在食物、衣服、遮蔽物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沙克爾頓和他的船員在冰天雪地里艱難求生。令人驚嘆的是,28人歷經近700天極端環境被困,全部生還,完成了人類歷史上一次絕境重生的偉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