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特里安達菲洛夫1894年3也14日出生在今天土耳其北部卡爾斯要塞,有希臘血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神學院讀書的他應徵入伍,被派往西南方面軍,但由於私人關係,他於1915年2月被送到莫斯科沙皇俄軍準尉學校,11月畢業。隨後再次被分配到西南戰線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任上尉營長,他的團長就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後來工農紅軍的第二任總司令亞歷山大·安德烈耶維奇·斯韋欽。1917年二月革命後他在克倫斯基政府時期升任團長,但部隊很快因戰敗而瓦解。他回到家鄉,內戰開始後,他於1918年6月參加紅軍,8月他被任命為連長,1919年5月光榮負傷,6月20日升為營長並加入蘇共,先後在東方面軍、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與白軍鄧尼金與弗蘭格爾部作戰,1921年他作為旅長先後在27步兵師和41步兵師編成內參加了伏爾加河沿岸的戰鬥。1923年畢業於工農紅軍軍事學院,畢業後先後任工農紅軍司令部處長、作戰部部長、步兵軍軍長兼政委、紅軍副總參謀長。
特里安達菲洛夫在戰爭期間積累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在和平年代,在工作之餘,他對紅軍的建設和編制進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先後著有許多軍史和軍事理論著作,比較有名的有1926年出版的《現代軍隊的戰役性質》、1927年的《戰爭與革命》等。特里安達菲洛夫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使用各種坦克、航空兵和遠程炮兵對敵人戰術縱深同時進行突擊,並認為這應當成為紅軍在未來戰爭中組織和實施戰鬥的主要形式,而且這些戰鬥手段的協同將是取得戰鬥勝利的主要條件。他是紅軍縱深戰役戰鬥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這些作戰理念,在後來的蘇德戰爭中得到了驗證。 可惜天妒英才,這位才華橫溢的將領英年早逝,1931年7月12日乘飛機前往基輔軍區司令部講授大縱深戰役理論時因飛機失事而逝世,時年37歲。這使得蘇聯開始禁止高級領導幹部再乘坐飛機。 他被埋葬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紅牆下。生前曾獲得紅旗勳章。
理論
特里安達菲洛夫和著名的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同為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奠基人。他寫了《現代集團軍戰役的特點》一篇論文來闡述這一著名觀點。這篇論文觀點鮮明,論證很機智,邏輯嚴密,充分體現出這位軍人的優良品質。雖然這篇論文的不少觀點可能已經落伍於四十年代,但是這一理論的精髓卻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對今後軍事理論研究的方式方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在三十年代是軍事理論的創新期。除了富勒的小型機械化戰爭理論和傳統的軍事理論做著艱難的鬥爭之外,在蘇聯傳統的軍事學說也處於一家獨大的地位。 蘇軍的軍事理論脫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聯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
俄羅斯帝國是一個衰弱的帝國主義大國,儘管疲弱,但也浸淫著二百年的歐洲軍隊的軍事傳統。沙俄軍隊的將領普遍缺乏軍事素養,作戰很少依靠計畫,而是乞靈於自己的“靈感”。這種閉門造車給軍隊帶來了深遠的災難。在國內戰爭時期,紅方和白方進行著一場“窮人的”戰爭。由於雙方軍隊規模不大,裝備水平不高,雙方都沒有力量形成綿亘的正面和深遠的後方。這使得紅軍有能力集中兵力,對白軍實行突破和包圍,實施戰場機動。這樣,和歐洲其他軍隊不同,軍隊在戰爭中重獲機動成為了蘇軍的主要經驗。他們專門加強了騎兵部隊,打造出精銳的騎兵集團軍(實際上是一支騎在馬上的合成兵團,除了騎兵,還編有炮兵、步兵師、鐵甲列車和幾架飛機)。第一騎兵集團軍的主要領導都成為了蘇軍著名的軍事首長。他們也習慣於快速機動的作戰,並對塹壕深惡痛絕。這是當時保守的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法軍將領無法比擬的優勢。
特里安達菲洛夫擔任副總參謀長,使得他可以和圖帥一起創立一種新的軍事理論。這種軍事理論必須根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別是1918年德軍的最新軍事模式和內戰時期的經驗,並且提出徹底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提出來得矛盾課題:軍事防禦手段遠遠超過了進攻手段,使得制勝的利器不再是進攻了。這不符合大家的共識。但是,也不能脫離物質基礎的現實來創造這種理論,比如核子彈、太空梭和GPS精確制導。作為發燒友是可以這么冥想的,但是一個大國的副總參謀長這樣冥想就很滑稽了。特里安達菲洛夫的推導和圖帥不同,圖帥更喜歡強調“在不久的將來技術的發展”使得大縱深戰役理論可以如何如何。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技術能夠進步到哪一步,實際上圖帥自己很可能是心中無數的。所以史達林嘲笑圖哈切夫斯基是圖上理論家。特里安達菲洛夫則強調在現有技術的條件下要施行合圍,必需按照大縱深戰役的模式才有可能進行。當時的有缺陷的摩托化技術反而不是制約大縱深戰役理論推行的根源,反過來說只有推行大縱深戰役理論才能夠彌補當時摩托化技術的瓶頸。
特里安達菲洛夫在《現代集團軍戰役的特點》中對於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推導是這樣進行的:假想敵集團軍在完成防禦的情況下,可能擁有四到六個師的寬正面,並有有兩個師以上的縱深。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依靠畜力的進攻者還是依靠當時還不很可靠摩托化裝備的進攻者都無法順利的完成突破。至於尋找防禦方的側翼等薄弱的環節,則是很困難的。特里安達菲洛夫指出:側翼往往是相對的、暫時的、轉瞬即逝的。在戰略戰役層次,側翼的出現都是非常態的,是首長錯誤指揮造成的。進攻者不能將制勝的法寶押在預先判斷敵手犯錯誤的基礎上。特里安達菲洛夫說:要防止在“殲滅戰”的豪言壯語下掩飾自己不能接受軍事上的新的革命的事實的傾向。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戰略、戰役層次上出現暴露的側翼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戰鬥、戰術層次上還是經常會出現側翼的。形象的說,即使是一輛坦克本身也有著自己的側翼。否則它的裝甲就應該一樣厚了。特里安達菲洛夫像做套用題一樣一一列舉師、軍和集團軍的寬幅、長徑,計算後勤條件、運輸工具、前方和後方的道路狀況的制約,推演出依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向敵人的一翼發動進攻只能夠推動敵人改變防禦的正面,不能完成突破敵人、合圍敵人的目標。在原有的條件下,進攻的手段弱於防禦的手段。進攻將歸於失敗。 要合圍敵人,必須實行一系列實行多路突破敵人正面向心突擊,大縱深連續實施的戰役,才有可能在進攻的同時限制敵人的撤退,鉗制敵人預備隊的前調,實現合圍敵軍主力。因此,實施大縱深戰役進攻理論不是根據新的技術優勢而產生的新的作戰樣式,而是現有不成熟的摩托化技術水平下需要完成突破敵人防禦正面,合圍敵人的唯一正確的作戰樣式。
關於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和德軍的閃擊戰理論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這裡面也可以一覽無餘。德軍的閃擊戰是建立在對手尚未對戰爭做出反應,戰役展開尚未進行的情況下,是用自己的裝甲突擊力量沿著敵人尚未形成綿亘正面的邊際,切入敵軍縱深,殲滅敵人的指揮體系,使敵人陷於混亂,分別遭受殲滅。這種理論同樣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尤其是1918年德軍大攻勢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的。至於說到區別,閃擊戰的成功的基礎是建立在敵人未完成戰役展開上的。某種意義上說,是建立在敵人指揮機關錯誤判斷形勢,採取錯誤對策的基礎上的。而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是建立在確信敵手沒有犯錯誤,已經完成戰役展開,進攻方仍然要達到自己突破敵人合圍敵人目的基礎上的。打個不很形象地比喻,這像兩個優秀的學生應對考試的不同態度:一個盡力揣測老師的出題思路,想方設法猜題;一個則儘量把考試內容全部複習一遍以防遺漏知識點。前一個學生一旦猜題失誤會死得很慘;後一個學生會花費比別人多得多的力氣。
影響
特里安達菲洛夫是一個軍事修養很好的軍人。後來的蘇軍元帥
華西列夫斯基就很推崇他,懷念他。他和圖帥共同推動了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儘管他的很多觀點實際上在不久的40年代的戰爭中就以經得到了修正。比如坦克、汽車的摩托華使用壽命已經大大延長,鐵路的搶修速度和通行能力已經大大提高,方面軍即使在沒有道路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地方的動員也可以搶修軍用急造道路開展進攻等等。但是他推演軍事理論的方法論確是很成功和偉大的。因此他當之無愧成為了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我們知道,後來因為圖哈切夫斯基被清理,大縱深作戰理論一時消沉。但許多後來名震一時的蘇聯名將都是讀著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著作成長起來的冬粉,比如他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恩師和伯樂。這些名將在二戰中成功地運用了大縱深作戰的理論,使之東山再起並成為經典。
朱可夫元帥也曾坦承,他的勝利得益於特里安達菲洛達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