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公元1620年9月16日,在牧師布萊斯特率領下,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三十五名
清教分離派教徒連同一些可能具有清教宗教信仰的五十三名工匠 、漁民和貧苦農民以及十四名契約奴,總計一百零二人,為尋求
宗教自由、逃避英國國內的高壓統治和求得生存,於英國
普利茅斯港登上著名的“
五月花號”輪船前往早已為
哥倫布所發現的
北美大陸,是年11月21日,在經歷了近兩個多月的海上顛簸後,他們終於到達了北美大陸的
科德角,即今
麻薩諸塞州小鎮普羅文斯敦,於
感恩節後第一天在美國普利茅斯港地方登入。
此時,適逢北美大陸的冬季,天氣嚴冷,大雪覆野,寒冷飢餓令這批早期移民陷入絕境,有一些人在饑寒交迫中死去,恰好為原先就已居住在北美大陸的印第安人所發現,
印第安民族天生熱情好客,自然不會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見死不救。
而此時又正好是生活於北美洲東岸印第安人遭受到傳染病”天花”嚴重襲擊的兩年之後,那次”天花”的嚴重襲擊使得大批
土著居民死亡,村落幾近荒蕪,印第安的酋長(其中即有後來發動菲力浦國王之戰的印第安人,萬帕諾亞部落的酋長,菲力浦王的父親邁斯色以)自然樂意讓這些遠方的來客到這些遺棄的村落安身,並與他們結為友好聯盟。
於是,印第安部落給予了這些歐洲來的移民以慷慨的援助,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這些來自歐洲的移民終於拜託了困境,並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
次年,移民們得到豐收,大擺火雞宴,和印第安人舉杯同慶,歡宴持續三天三夜。期間雙方也同意了一個和平、友好的協定:印第安人歡迎他們在其中一塊原屬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屬於新移民自己的村莊。這個時刻原本是雙方友誼逐漸鞏固的開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由於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們一開始遭受的困難以及受到的幫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斷的湧入,雙方的不信任感逐漸升高,摩擦產生越來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試圖教導、說服印第安人他們的信仰是不正確的。
公元17世紀60年代,
新英格蘭基督教教長約翰已經轉化了幾百名印第安人皈依
基督教。還建立了幾個”祈禱鎮”。但是在他向”萬帕諾亞”酋長( Wampanoag, Metacomet)傳達福音時,酋長”梅塔科米特”(即後來因反
殖民擴張戰爭而名聲大噪而被英國人稱作的”菲力浦國王”(King Philip)的著名人物)一把抓住教長的大衣,扯下一粒紐扣舉到教長眼前。聲稱他對基督教的興趣,就象對這粒紐扣一樣——然後,他甩手就把紐扣丟到了地上。
菲力浦王的父親——老酋長”邁斯色以”( Massasoit )曾經和殖民地移民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已經出讓、轉賣了大片土地給新移民。然而,不斷蜂擁而來的移民對土地的渴求沒有止境。新英格蘭殖民政府用各種辦法迫使周圍部落出賣土地。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戰爭糾紛,使得酋長們對槍枝彈藥的需求不止,在毛皮和土產不夠的情況之下,只好以土地交換。
公元1661年,老酋長”邁斯色以”去世時,部落已經陷入殖民地包圍之中,印第安人到市鎮去,就得遵循殖民地法律。印第安人醉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抓去抽皮鞭,或者服十天勞役。清教徒殖民政府的法律嚴厲,讓印第安人備受束縛,心中積怨日深。
公元1662年,菲力浦的哥哥萬薩塔(Wamsutta)(1634–1662年)繼任酋長不久,就被人指控違反先前與殖民當局訂立的土地條約而擅自出賣土地。儘管他有酋長之尊,還是在刺刀之下被約翰·溫斯羅普的兒子喬賽亞·溫斯羅普武裝押送到馬塞諸塞進行審判!
更為蹊蹺的是,在法官的傳訊之後,萬薩塔酋長居然在溫斯羅普家中突染暴病,不到一周就就去世了,在位不到兩年。菲力蒲王懷疑是殖民地政府下毒害死。就這樣,菲力蒲王心懷著對白人殖民者的怨恨,繼承了哥哥的酋長之位。
無論萬薩塔酋長是否為殖民當局所害,這件事在萬帕諾亞格的土著人看來都是極大的敵意,是對土著人的精神權威和
政治權威的徹底否定。喪失了精神支柱、喪失了政治權威,一個自由主體也就不成其為“主體”了,這種累積的威脅感激起了土著人對清教移民的巨大敵意。
戰爭經過
戰爭開始
公元1675年,接連幾件事情深入激化了殖民地居民和
印第安人長久以來的矛盾:
其一,是年,發生了殖民地居民和印第安人交火的事件,事件經歷大致如此:一群原屬於殖民地居民的牲畜跑進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踐踏莊稼,據說這樣的事時有發生。印第安人開槍打死八匹馬,殖民地居民開槍還擊,打死一名印第安人,造成白人與
土著居民關係陡然緊張;
其二,1675年6月,發生了約翰·西斯蒙審判事件,事件經歷大致如此,約翰·西斯蒙是“萬帕諾亞”部落的人,童年時父母染天花雙亡,一個清教徒家庭收養了他,經受家庭的薰陶,他自然地成為基督教徒。西斯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還進入
哈佛大學學習。他回來之後做酋長菲力浦的翻譯,來往於部落與殖民政府之間。西斯蒙曾在1675年5月警告殖民政府,指出菲力浦王有造反的企圖。還沒等搞清事情的真假,西斯蒙就被人謀殺了。
在只有一名證人的情況下,殖民當局指控“菲力浦王”的親信託比亞士父子等人謀殺了西斯蒙!根據當時的英國法律,要判定謀殺罪名成立需兩名人證,但是殖民當局罔顧程式正義的原則,法庭做出了三名
嫌疑人謀殺罪名成立的判決。
1675年6月8日,三名印地安人被送上絞刑架,其中包括菲力浦王的那名親信託比亞士。巧的是托比亞士的兒子目睹父親慘死,精神崩潰,在他即將赴死之際絞繩突然斷裂,遂得以不死,便改口指證其父的謀殺罪,如此以來方才勉強湊足兩名人證。
戰爭過程
約翰·西斯蒙審判事件引發了萬帕諾亞人積蓄已久的怒火,一夥情緒激憤的
印第安人衝進
白人牧場,開始宰殺牛群。白人放牧時,牛群常常啃食和踐踏印第安人栽種的玉米。一個驚慌失措的白人朝人群開槍,他立刻被暴怒的民眾打死。鮮血和死亡於是刺激得失控的人群愈加暴烈兇殘起來,他們接著又連續打死了九個在牧場裡工作的白人,兩個白人被打成重傷。
眼見暴動已經無法挽回,梅塔科米特當機立斷,命令信使飛報各個聯盟部落,宣布立即起事。於是如星火燎原,幾天之內,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烽煙四起,很多憎恨白人的部落武士紛紛投入戰鬥,到處擊殺英國人。菲力浦王指揮著部落兵丁迅速對殖民地城鎮發起進攻,他給部下指令:燒毀所有房屋,摧毀所有城鎮,殺死所有的白人。
菲力浦王所到之處,火焰滾滾,血流遍地。一位目擊者這樣描述部落兵襲擊過的地方:兩位老人上半身撲倒在門外,而下半身在門內被燒焦了,一位年輕女人躺在院子裡,她的腦袋被槍彈洞穿,躺在她身邊不遠的嬰兒的頭部,被刺刀戳爛......
新英格蘭政府立即派出軍隊鎮壓,初一交手便吃了大虧,八名英國士兵陣亡,潰退下來。印第安武士追擊他們,沿路焚毀白人定居點的房屋。幾天后,第二次更大規模的戰鬥,英國人遭到了更猛烈的打擊。在一條小溪旁,他們的軍隊遭遇伏擊,一場慘烈的戰鬥結束後,七十一名士兵陣亡,鮮血染紅了溪水。後來,這條小溪被命名為“血溪”,在今天的康乃狄克州地圖上,沿著
康乃狄克河向北,你能找到這個帶有血腥味的小溪名字。
對菲力浦王的恐怖籠罩著
新英格蘭大地,殖民們放棄新開闢的家園,收縮到沿大西洋海岸的較大城鎮。菲力浦王的部隊裝備的是
燧發火槍,比起殖民政府軍隊配備的火繩發射
火槍要先進。所以,在戰爭初期,菲力浦王攻勢凌厲,氣焰囂張。
他有指揮戰爭的才能,一連設計了幾個埋伏,消滅近二百名政府軍。這又刺激了其他幾個部落的連鎖反叛(Narragansetts,Nipmucks,Pocumtucks,and Abenakis),原來互相敵對的部落,在反對白人侵占家園的共同目標下,結成盟友。一時間新英格蘭地區風聲鶴唳、四面楚歌。戰火籠罩了
普利茅斯、羅德島、馬塞諸塞以及康涅格蒂格河流域 (Rhode Island, Massachusetts,Connecticut River Valley)殖民們感到恐慌絕望。
然而戰局不到一年開始發生逆轉,菲力浦王的軍隊彈藥消耗得不到補充,糧食儲備也被耗盡。軍營只好靠近河流駐紮,一邊打仗,一邊撈魚。部隊分散成小股,原來的同盟部落,發生分裂,有的部落離開了。反殖民聯盟的戰鬥力大為削弱。
得到新武器裝備、糧草充足的殖民軍,開始集中兵力反擊。其中有兩次著名的偷襲重創印第安部落。殖民軍在夜間包圍印第安人駐地,拂曉突然進攻,殺死了600名印第安人。另一次是1675年12月斯坦迪什發動的“大沼澤地戰役”,這次戰鬥殖民軍以傷亡207人的代價,剿滅約500名
納拉甘西特人武士。在這次戰鬥中,殖民軍又縱火焚燒房舍,導致500名婦女兒童葬身火海。
殖民軍隊的報復行動,一樣十分殘暴。一年之後,菲力浦王的攻勢全無,變為流竄游擊。
戰爭結果
公元1676年夏,梅塔科米特帶領他的武士們邊打邊向西邊轉移,最後進入勢力強大的伊若闊伊斯(IROQUOIS)印第安人聯盟地盤,這裡不屬英國人統治區域,梅塔科米特準備在此匯集人馬,積蓄力量,冬天過後再尋找機會。不幸的是,梅塔科米特被伊若闊伊斯族首領率武士驅趕出了他們的領地,萬般無奈的梅塔科米特只得返回新英格蘭地區。
公元1676年8月12日,菲力浦王和他幾個少數隨從圍困在沼澤地,他被一個身邊叛節的印第安人從背後開槍射傷,英國軍隊活捉了他(還有種說法是:一隊莫霍克人偷襲了梅塔科米特,將其擊斃)。怒火萬丈的英國人立即殺掉了梅塔科米特並把他肢解數塊,丟在野地里任野獸飛禽吞食。
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發泄仇恨,他們想讓這個惡魔的靈魂永世不得聚攏,永遠散落在萬覆不劫的地獄,永世不能重生再現。這些英國人再一次試圖行使上帝才擁有的權力:把人打入地獄。然後,他的腦袋被挑在槍尖上,凱旋而歸的軍隊高舉著滿街遊行。普利茅斯市慶祝大捷,一片歡騰景象。
梅塔科米特之死宣告“菲力浦國王之戰”徹底結束,大批被俘的
印第安人賣到歐洲做奴隸。梅塔科米特年輕的妻子和一個九歲的兒子,以三十先令的價格賣到
中美洲加勒比海
百慕達一個島上淪為家奴。他的頭顱被放置在普列茅斯市一根高高的石柱上供人參觀長達二十四年之久,後來被人盜走,不知所終。
菲力浦王戰爭的損失慘重,殖民地政府一方的統計,90個城鎮中有52個遭襲,1200家農舍被燒毀,13座城鎮被夷為平地,8000頭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戰死,平民、婦女兒童死亡約2000人。殖民地所欠戰爭債務,超過殖民地全部資產。
印第安人一方死亡數字不祥,一般認為是殖民地政府一方死亡的三倍。估計僅在戰場上就死去2000人。傳染疾病奪去的性命比戰爭還多。拿菲力浦王的萬帕諾亞部落來說,戰前約15000人,戰爭和疾病滅掉了人口十之八九。俘獲的部落的主要頭目被絞死,菲力浦王的妻子和兒子也被賣到百慕達為奴隸,少數逃散者加入其他部族。“萬帕諾亞”部落從此被消滅了。
1678年,在
波特蘭卡斯科灣(Casco Bay),雙方簽定了和約。歷史學家認為,這場戰役塑造了
新英格蘭移民的自我認同與團結,為美國國家意識的開端。
菲力浦王最終與自己的小邦同歸於盡,他只是留下一句讓殖民者心驚肉跳的話:
“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國”。
"determined not to live until I have no country."—— Wampanoag sachem ,King Philip 1675
歷史評價
菲力浦王之戰根源,在於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衝突,在沒有
土地所有權也就沒有開發利用權的實際情況下,轉變成一場爭奪和維護土地所有權的戰爭。
北美洲的歷史,似乎在揭示這樣一個冷酷的規律:如果一塊土地存在更有效的開發方式、能夠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那么最終這塊土地會依這種開發方式進行。文化傳統、土地所有權、宗教法律、人倫道德等等都不能制止這種潛規律的運行。
儘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這塊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試圖維護低效的、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總歸要失敗的。這種失敗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蠻的方式。遺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蠻的方式表現:印第安人不僅丟失了
土地所有權,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敗的苦澀,不堪回味。
當然,有人把菲力浦王之戰看成印第安文化和歐洲文化之戰,傾向樹立基督教文明;有人把它看成是
白人和
土著的種族戰爭,意在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有人從中找到
殖民主義擴張的罪惡證據,證明反對殖民主義的正義性;還有的以這場戰爭中發生的嚴重摧殘人權的行為,來揭露今天美國高舉人權旗幟的虛偽性;甚至
白人至上主義者也可以從中找到
有色人種愚昧落後的大量例子,以支持白人種族優越論,……凡此等等,都是各取所愛,試圖從萬花園裡采一瓣顏色,代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