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葉鹿藿

菱葉鹿藿

菱葉鹿藿屬於菜豆族,木豆亞族。分布在四川、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菱葉鹿藿
  • 別稱:野黃豆
  • 二名法: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豆目
  • :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鹿藿屬
  • :菱葉鹿藿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纏繞草本。
菱葉鹿藿
菱葉鹿藿菱葉鹿藿
莖纖細,通常密被黃褐色長柔毛或有時混生短柔毛。
葉具羽狀3小葉;托葉小,披針形,長3-7毫米;葉柄長3.5-8厘米,被短柔毛,頂生小葉卵形、卵狀披針形、寬橢圓形或菱狀卵形,長5-9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密被短柔毛,下面有松脂狀腺點,基出脈3,側生小葉稍小,斜卵形;小托葉剛毛狀,長約2毫米;小葉柄長1-2毫米,均被短柔毛。
總狀花序腋生,長7-13厘米,被短柔毛;苞片披針形,長5-10毫米,脫落;花疏生,黃色,長8-10毫米;花梗長4-6毫米;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下面一裂片較長,密被短柔毛;花冠各瓣均具瓣柄,旗瓣倒卵狀圓形,基部兩側具內彎的耳,翼瓣狹長橢圓形,具耳,其中一耳較長而彎,另一耳短小,龍骨瓣具長喙,基部一側具鈍耳。
莢果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2.2厘米,寬0.8-1厘米,扁平,成熟時紅紫色,被短柔毛;種子2顆,近圓形,長、寬約4毫米。
花期6-7月,果期8-11月。

分布範圍

產四川、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
常生於海拔600-2100米的山坡、路旁灌叢中。
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

主要價值

莖葉或根供藥用,祛風解熱。主治小兒風熱咳嗽,各種驚風,用量3-9克,煎服。
注意:無熱者忌用。多服致啞。
藥用相關
【異名】鹿豆(《爾雅》郭璞注),豆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志》),鳥眼睛豆、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志》)。
菱葉鹿藿菱葉鹿藿
【來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等地。
【採集】5~6月采,曬乾。貯乾燥處。
【性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褥熱,瘰癧,癰腫,流注。
①《本經》:"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
②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癧,頭痛,眼痛,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瘰癧: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癧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