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靈廟,原名華林廟,在鄉寧縣城東南四十公里的關王廟鄉後野頭村委。1942年7月20日(農曆六月八日)閻錫山軍隊第37師第3團在此和日軍激戰。第8連連長彭永祥帶領30人,每人身掛數枚手榴彈沖入敵陣,拉斷導火線,除6人傷還以外,24人與敵俱盡。炸死炸傷日軍400餘人。本來指導員郝端溫領隊。“但彭永祥連長說他已經四十歲了,有兩個小子,沒顧慮了,所以他搶了這個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靈廟二十四壯士
- 所屬年代:1942.7.20
- 出土地點:鄉寧縣城東南
簡介,紀念碑文,
簡介
二十四壯士為國捐軀後,當地民眾主動獻出24口棺木,掩埋忠骨,華林廟更名為華靈廟。
1945年7月16日,在該廟樹立《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一通,以示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廟宇也由此馳名。
紀念碑文
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文
自敵兵啟釁蘆溝橋六載,於今可謂無日無地不戰。其間,壁壘相當,衝鋒陷陣,互為勝負者無論矣。或眾寡懸殊,猝不及防,為敵滅者,亦往往有焉。若明知勢力不敵,寧俱死以此靖,不反顧以幸生,蓋以華靈廟一役為最烈雲。華靈廟為我運糧要道,我第□□□□三十七師第三團第三連一部固守該地。先是本年六月初,新麥既登,敵有搶糧計畫,知我必出擊,乃大集其兵,封鎖我西山麓各大舉進犯。我第三連堅守應戰,敵損失甚重,乃復增援二百名抵新窯洞,期在必得。時已黃昏,我第八連彭連長永祥率部駐二里之店兒上陣地。察知此情,以為在第三連困守精疲力竭之時,驟增強敵,恐華靈廟一失,糧道即斷,影響軍食至重,遂決定進攻之際,施以奇襲。特集合該連活炸彈三十人,語曰:“活炸彈是壯士行為,軍人是以不惜犧牲達成功為目的,今若待命危矣!吾輩活炸彈,應本以一換十之犧牲決心,將敵摧毀,以緩華靈廟之危急,則敵雖再事增援,我軍亦可從容布置矣。。”乃一面馳報營長,一面各挾多數炸彈分路前進,不幸,一股為敵發覺,有排長一員士兵六人身負重傷,不能前進。所餘二十勇沖入敵陣,與敵膠著一處。彭連長高呼:“活炸彈拉火!”於是轟然齊發,與敵俱盡。嗚呼,壯矣!夫疆場之上,進間,運用戰術,減少(我軍)之損害,增大敵人損害為常軌,犧牲少數人,爭取戰局之好轉為應變,抱奮勇攻取一地或堅守一地為特殊。凡此,皆猛將勇士之所為,至若壯士,則本成仁之素志,抱去不復返之決心,湯火可蹈,白刃可履,不惜捐自身之血肉,達殲敵之目的,以博國家民族某一事之勝利與成功,使敵堅兵利器胥失功能,戰略戰術均歸無用,此則超軼尋常戰鬥範圍以外。如彭連長永祥等二十四壯士之所為者,求之五千年歷史□□觀也。二十四人為誰?即連長彭永祥,排長郭文光、李樹屏,士兵牛功榮、王福祀、杜錫山、邵君山、李發成、趙卯娃、胡孝成、梁德昌、張?菖?菖、?菖?菖?菖、張王保、李貴生、吳慶周、周家寬、徐順德、葛志義、王振全、景新吉、羅華周、周秀恆、張三娃是也。聞中央,既從優撫恤,並準入祀原籍忠烈祀。其事跡交政治部表揚,而當地士民,僉請於其成仁之所立石紀念,以昭來茲。華靈廟,原名華林廟,此役後易今名,謂為我中華之所暫存。錫山總領諸軍,既痛喪胞澤,又復欣我民族精神之偉大, 為辭曰:國於天地,必有與立,義烈忠貞,鬼神感泣。蠢茲倭虜,侵反晉疆,凶焰汗漫, 我元良。死生之大,自古皆有,赫諸諸君,斯謂不朽。河水洋洋,岩石峨峨,水竭石爛,精靈無磨。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撰並書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國曆六月八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