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蘊博物館--能吃的博物館

華蘊博物館--能吃的博物館

華蘊博物館,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華蘊博物館坐落於天津市河北路和睦南道交口,是天津首家私人博物館,以收藏古文物數量及品種最多而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粵唯鮮位於天津小洋樓集中區域—五大道附近,這裡不僅僅是家餐廳,它的另一個招牌是華蘊博物館,馮驥才為它題詞:“能吃的博物館”,也算是中國唯一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蘊博物館--能吃的博物館
  • 類型博物館
  • 屬性: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
  • 地方:天津市河北路
簡介,能吃的博物館,交通提示,相臨景點,歷史沿革,藏館功能,

簡介

華蘊博物館,天津市首家私人博物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點。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283號。是展示中國古代石刻、木雕及瓷器等文化藝術的綜合型博物館。該館陳列的展品囊括了從西周至清朝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銅器、石刻、木雕等100多種,2000餘件文物。館內擁有現存量清道光年間的“聖旨”,各種石刻、古代兵器;與雲崗石窟同時期的北魏、北齊、及隋唐的佛教造像100餘尊,其中多數都是孤品;從漢至清各歷史時期的陶瓷器1000餘件。其中宋代五大窯的瓷器幾十件。展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及中國古代石刻、木雕、瓷器藝術的博大精深。據文物部門測算,僅粵唯鮮內收藏的文物目前已價值3億餘元人民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最叫絕的是,酒店305房間曾是著名京劇大師——馬連良的舊居。

能吃的博物館

華蘊博物館所陳列的展品囊括了西周至清朝各個歷史時期最典型的青銅器、銅器、木雕、石器、老門窗、彩繪木人、菸具、屏風、座鐘、桌椅、木箱、提盒、老鐵、鐘等100多種的3000餘件文物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二三千年前。華蘊博物館的特色之處還有世界上第一的石頭酒吧。粵唯鮮的石頭酒吧開創了石文化第一,這裡擺放的石頭多是漢白玉的,囊括了北齊、北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300餘塊石頭。而且石頭酒吧所收藏的漢白玉石器無論是其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流的。酒吧的格調是中西合璧,古樸、不失現代風格。
華蘊博物館--能吃的博物館
圖片

交通提示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283號。

相臨景點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靜園法國公議大樓梁啓超故居與飲冰室天津自然博物館動物園玉皇閣聶士成殉難紀念碑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李純祠堂利華大樓張作相宅吉鴻昌舊居西開教堂大悲禪院湯玉麟宅望海樓教堂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英國鄉誼俱樂部主樓紅橋區烈士陵園河濱公園天津歷史博物館天津三宗寶北運河水利風景區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天津天塔湖風景區鼓樓天津熱帶植物觀光園天津藝術博物館館李吉甫故居袁氏宅邸張勛宅文廟四烈士紀念碑天后宮天津圖書館水上公園慶王府顧維鈞宅開灤礦務局大樓章瑞庭宅李叔同故居天津海河噴泉遊樂場覺悟社舊址天津科學技術館呂祖堂三條石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河西公園中華醫聖文化苑東麗湖風景區天津勸業場大樓雋禎博物館華蘊博物館天津水上樂園王襄故居張學良宅李燭塵故居國際經濟貿易展覽中心古文化街南開區烈士陵園廣東會館天津廣播電視塔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天津舊城孫傳芳宅海河水上運動俱樂部天津勸業場中心公園北寧公園王占元宅中山公園王仲山宅清真大寺西沽公園南市食品街、旅館街中環線寶成奇石園天津市歷史博物館中華石園古雅博物館南湖遊樂園八仙洞鮮于璜墓。
華蘊博物館--能吃的博物館
圖片

歷史沿革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四千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蒐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裡,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裡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7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和諧(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么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民眾開放的博物館。

藏館功能

博物館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曆程中,形成多職能的文化複合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職能仍在不斷
地發展變化之中。博物館的新職能、新形態、新方法、新的收藏對象也不斷地出現。因此,國際公認的博物館定義也在不斷修改之中。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了給博物館下一個各國都能接受的定義,進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長時間,曾經作過多次討論和修改。1946年11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成立時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館是指為公眾開放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以及考古學藏品的機構,也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195年、1962年、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又多次對博物館定義進行了討論修改,直到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的章程,才明確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蒐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很多人認為,這是目前較為適當的一個定義,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國際間的一般性定義,各國仍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去對待博物館。
美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現代的博物館是徵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的實物,並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美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說明自然現象及人類生活的資料,並使之用於增進人們的知識和啟蒙教育的機關。《蘇聯大百科全書》提出:博物館是徵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歷史標本、物質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學研究機構、科學教育機構。日本的博物館法規定:博物館是收集、保存、展出有關歷史、藝術、民俗、工業、自然科學等資料,供一般民眾使用,同時進行為教育、調查研究、啟蒙教育等所必要的工作,並對這些資料進行調查研究作為目的的機關。
中國對於博物館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對其定義也有過多次修改。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機構,不是專為保管寶物的倉庫,是以實物的論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兩次大的討論和修改,直到1979年,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通過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中才明確規定: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通過徵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目前中國博物館界對國際博協1974年作出的這一定義基本上是肯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