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漢(革命家,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漢(1902~1993),革命家,作家,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1月2日(農曆十月初八)出生於四川省高縣羅場一個經營絲茶生意的小商人家庭。原姓歐陽,名本義,字繼修,陽翰笙是他的主要筆名。

革命家、作家華漢簡介,個人經歷,主要作品,人物故居,

革命家、作家華漢簡介

華漢(1902~1993),華漢民國4年(1915年)就讀高縣城關第一高等國小堂,民國7年(1918年)跳級考入敘府聯中(今宜一中),每學期成績均名列前茅。民國9年(1920年)秋,他和李碩勛轉學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民國11年(1922年),他和李碩勛等在學校組織成立進步團體,領導學潮,受到反動當局通緝。同年,華漢去瀘州川南師範學校拜訪了早期共產黨員惲代英。他們暢談了七天七夜。後來他不止一次說:“惲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盞明燈”。民國12年(1923年),他先後在北京、上海讀書,對革命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次年10月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系。同年(1924年)冬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民國14年(1925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其後,任上海大學黨支部書記,上海閘北區委書記,參加籌備全國學聯和工商學聯合會的工作,參與組織了“五卅”運動和罷工、罷市、罷課鬥爭。民國15年(1926年)初,受黨組織委派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入伍生部政治部秘書和黨總支書記,兼任政治教官,講授國際時事課程。次年(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葉挺同志指揮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任黨代表,後任起義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個人經歷

1925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社會系。曾參加“五卅”運動,任上海大學中共黨支部書記,中共閘北區委書記,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國民革命軍第四、六軍政治部秘書,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第十一軍政治部秘書長,1928年入創造社,先後負責左聯、文總組織部書記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文協理事、劇協及影協常務理事,政治部第三廳主任秘書,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劇藝社、上海聯華影藝社主任委員,1949年後歷任中華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副秘書長,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央統戰部文化處長,周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秘書長、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中國影協、書協名譽理事,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全國文聯全委。1925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華漢著述豐厚,一生寫下了700多萬字的文藝作品。1983年5月,已屆八十高齡的陽翰笙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故鄉,寫下《探望故園》、《重回宜賓》等詩篇。
陽翰笙於1993年6月7日在北京辭世,終年91歲。新華社所發悼詞稱他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戰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和文藝界卓越領導人。”

主要作品

北國江南 (1963) .... 編劇
三毛流浪記 (1949) .... 編劇
萬家燈火 (1948) .... 編劇
塞上風雲 (1942) .... 編劇
夜奔 (1937) .... 編劇
生死同心 (1936) .... 編劇
生之哀歌 (1935) .... 編劇
逃亡 (1935) .... 編劇
鐵板紅淚錄 (1933) .... 編劇
中國海的怒潮 (1933) .... 編劇
青年中國 (1940) .... 編劇
日本間諜 (1943) .... 編劇
草莽英雄 (1986) .... 原著
八百壯士 (1938) .... 編劇
故居故居

人物故居

陽翰笙故居座落於高縣羅場鎮南華街,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故居呈三合頭院落形成,座北朝南,總體由主體房、院壩、後花園組成,總占地面積1163平方米。主體房建築面積約319平方米。 正房為懸山式布瓦穿斗結構建築,面闊三間12.5米,深兩間7.3米,中間不堂屋,左右次間為四間寢室(有閣樓)。大門為雙開四抹隔扇門,屬典型川南民居。故居內完整地保留了當年陽翰笙同志生前的居室、堂屋、書房等共11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