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校園風光,知名校友,歷史沿革,前身溯源,合併發展,學術研究,科技成果,科研機構,學術資源,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校園文化,校標,校訓,校歌,現任領導,校區建設,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33年,上海私立大公職業學校在上海市喬家浜創立。為實現實業報國,創辦人林美衍先生專門與當時的上海市黨部委員
吳開先商議,並召集志同道合者許恆、張桐等,合力籌辦學校。創辦者們公推林美衍先生為校長。建校伊始,設初級機械科、商科、高級工科(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套用化學)、高級商科,附設國中部。
1934年春,因得時任上海市長
吳鐵城、社會局局長
吳醒亞及滬紳
杜月笙、實業家
吳蘊初等贊助,於南市局門路興建校舍及實習工廠。當年秋季開學,學生增至七百餘人。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學校因與
江南造船廠毗鄰,時有敵機襲擊。為避免犧牲,學校決定先遷至法租界霞飛路1968號(今淮海中路)臨時校舍上課,同時將學校圖書儀器及工廠機器材料遷入租界,以保全全。隨著上海戰爭形勢進一步危急,政府當局下令將上海市私立大公職業學校一部分遷往重慶市小龍坎,自建校舍復學;一部分遷至浙江天台縣溪南創設大公中學,租賃房屋專辦普通科;留滬部分繼續於法租界內的霞飛路辦學。1938年8月,日偽上海當局通令租界各學校向偽市教育局登記備案,企圖加以控制,先後有大公職業學校等百餘所中等以上學校聯合登報聲明,拒絕向偽政府登記。
1939年2月,學校留滬部分又改租上海漢口路131號慶雲大樓辦學。
1944年5月2日,林美衍校長因病逝世,董事會公推許恆繼任為校長。
1945年11月,抗戰勝利後,當時的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大公職業學校在上海復校。由於原址校舍、器材等曾被日軍侵占並闢為司令部,後又撥給毗鄰的江南造船廠,政府當局另撥給上海市虹口區峨嵋路400號四層大樓為新校址,繼續辦學,設機械、水產、商業三個專業科類。上海解放後由民主人士
孔另境任校長,孔離校後,由中共黨員許海濤任校長。學校自開辦之初,即有董事會組織,在抗戰以前董事長為吳鐵城先生;“八一三”之後,為
屈映光先生;遷渝以後為吳開先先生;1949年7月,大公職業學校組成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為
胡厥文先生。
1952年6月,為了有計畫的培養中級工業技術人才,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同志親自簽署檔案“要求接辦私立大公職業學校新建技術學校”;7月3日,上海市教育局發文將上海私立大公職業學校改歸公立,並更名為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由許海濤繼任校長。調整專業設定,設機械、電機兩科,增派教師,並選優秀畢業生留校充實教學力量。當年有在校生729人(其中機械科631 人,電機科98人),教職員工66人。同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決定在上海建立船舶工業學校,於是上海市選定上海機電工業學校除電機科外整體轉為船舶學校。
1952年11月,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工業局計畫將原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源自1866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造船科與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源自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造船科併入在上海籌建的船舶工業學校。1952年和1953年,上海船校籌備處、上海船校總部先後設在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校址峨眉路400號。
1953年初,一機部與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商定,以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為主體,將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機械科、上海第一機器製造工業學校(原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船舶製造科、上海水產學院(源自1912年創辦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附設水產學校輪機科及福建省福州工業學校(源自1896年創辦的蒼霞精舍;原福建高航1952年停辦後,部分學科併入該校)造船科調整到組建中的新中國第一所造船中等專業學校——上海船舶工業學校。
1953年5月,上海水產學院附設水產學校輪機科加入籌建;6月,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機械科加入籌建;7月,一機部下達檔案明確學校設定船體製造、船舶機械、焊接三個專業,學校完成轉並移交工作,二、三年級學生由四所學校轉來,又於當年首次招收新生380人,全校共有26個班級,分三個專業,1322名學生,教職工290人;8月28日,一機部發文正式批准建立上海船舶工業學校;9月15日,舉行學校成立和開學儀式;10月,學校更名為上海船舶製造學校。首任校長余西邁、常務副校長許海濤主持工作。新校址定在浦東慶寧寺陳家宅地區,徵用校區用地200多畝,1953年6月1日破土動工,翌年2月基本完成。1954年後,學校逐步遷到浦東新校址。
從1954年至1962年間,上海船校先後培養了朝鮮、越南等國的留學生,越南、朝鮮駐滬領事館就此專門來信致謝;在新中國建國10周年時,越南駐華大使受胡志明主席的委託,特意向上海船校校長贈送了友誼徽章一枚;至1962年之前,學校還先後接受了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的華僑生來校學習。
1955年6月,學校被確定為國防工業學校,開始按培養軍用艦船中等技術幹部的要求和條件招收新生。
1956年,一機部聘請蘇聯專家契爾諾沃伊來校幫助建立船舶電氣裝置專業;1958年,增設電動裝置專業;1959年專業設定又調整為6個,即:船體製造、焊接、船舶機器製造、船舶動力裝置、船舶電氣裝置、船舶無線電裝置等。
1957年後,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制。
1958年11月和1960年3月,上海船校曾兩度升格為上海造船專科學校,後因國家計畫調整分別於1959年6月和1962年8月下馬,未列入大專院校。
1959年4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國防工業重點學校。
1961年,上海工廠設計學校併入。
1963年4月,學校復名為上海船舶工業學校。
在1966年“文革”之前,有教職員工近600名,在校學生年平均數1862名(1961年最多時達2808名)。
1966年“文革”爆發後,學校停止招生。1967-1969年在校的4屆學生先後畢業。
1970年3月,第六機械工業部軍管會下令將學校搬遷至江蘇省鎮江市(原總後勤部252汽車管理學校舊址)。
1971年2月,上海船舶工業學校正式更名為鎮江船舶工業學校,次年10月學校恢復招生。學校保留原有的6個專業,是當時六機部僅存的一所中等專業學校。
197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升格為鎮江船舶學院,正式成為一所國防工業性質的工科本科大學。
1979年1月25日,六機部下發《關於鎮江船舶工業學校改為鎮江船舶學院的通知》,首批設定船舶工程、船舶電氣自動化、電子計算機技術、船舶焊接、機械製造、船舶內燃動力裝置、工業管理等7個四年制本科專業。學校受六機部和江蘇省雙重領導,以六機部為主。
1979年4月21日,舉行鎮江船舶學院成立大會。
1980年起,開辦夜大學。
1982年1月15日,國務院批准學校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學校之一。
1993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准,鎮江船舶學院更名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
199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5年,學校首次招收研究生。
1998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同年通過江蘇省委教育工委的黨委工作評估和江蘇省教委的優秀校風建設評估。
1979年,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成立,隸屬於江蘇省糧食局。
1995年,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更名為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
1951年,中央農業實驗所動物生產科蠶桑系(1932年在南京成立)與浙江蠶桑試驗場、無錫蠶桑試驗場、鎮江蠶桑試驗場、華東纖維研究所等單位合併,在原中國蠶桑合眾改良會鎮江舊址上建立華東蠶業研究所。
1955年華東區撤銷後,改名為鎮江蠶業研究所,由江蘇省代管。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改稱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
1979年和1986年,先後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5年,增掛“江蘇省蠶業研究所”牌子,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
合併發展
1999年4月,學校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管理劃轉江蘇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11月,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併入,成為學校南校區。
2000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學校合併(2001年3月正式合併),實行省部共建、以江蘇省為主的管理體制,並繼續保留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名稱和獨立法人地位。
2002年3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學校建立民辦二級學院——南徐學院,並於當年招生;同月,海軍政治部與學校簽定了“關於海軍依託華東船舶工業學院選拔培養幹部協定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學校設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工作辦公室,學校成為當時江蘇省唯一的海軍後備軍官培養基地。
2002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防科工委簽定了共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協定書;9月,學校在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內建成西校區。
2003年4月,經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批准,在華東船舶工業學院的基礎上籌建江蘇科技大學。
2003年,學校成立了全國百餘家研究所、造船企業及江蘇省所轄各市人民政府等參與的合作發展委員會。
2003年和2013年,江蘇科技大學慶祝建校70周年和80周年,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分別發來的祝賀信。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同意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並於5月28日舉行揭牌典禮;6月,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在學校設立。
2005年,學校與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辦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
2006年12月,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07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博士學位授予點從中國農科院劃轉學校,學校成功晉升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同年,張家港新校區建成啟用,形成了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
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2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遷址張家港市,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由江蘇科技大學和張家港市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舉辦;9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簽約共建江蘇科技大學。
2014年3月,由江蘇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的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獲批。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江蘇科技大學。
學術研究
科技成果
截至2018年5月,學校獲得國家級項目291項、省部級項目385項,科技經費12.67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94項,其中一等獎14項。合作參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1項;授權發明專利1372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3888篇。
科研機構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擁有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國家發改委國地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農業部、4個省教育廳和1箇中國農科院重點實驗室,1個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國家培育點;3個江蘇省發改委工程實驗室;2個江蘇省科技廳、3個農業部、3箇中國農科院、1個江蘇省農林廳、1個江蘇省經信委和1個江蘇省經貿委科技公共服務平台;1個省級跨國技術轉移中心;與企業合作共建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擁有1個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4個江蘇省科技創新團隊。
科研基地名單:
江蘇省先進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
船舶先進設計製造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家蠶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小船舶先進制造技術實驗中心
“江蘇省船舶數位化設計製造技術中心”公共服務平台
“江蘇省現代焊接技術服務中心”公共服務平台
中—烏(江蘇)船舶與海洋工程跨國技術轉移中心
江蘇科技技術轉移中心
江蘇省高效焊接技術工程中心
農業部蠶桑產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蠶業研究所
江蘇省(大力)液壓驅動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船舶自動化測控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船舶與海洋空調冷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船舶測控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數位化造船軟體開發工程中心
江蘇省傳動減震裝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部鎮江蠶桑苗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種質資源保存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該刊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江蘇科技大學主辦的理工類學術期刊,1986年創刊。學報主要刊登反映當前學術、科研、技術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依託於學校的學科設定,在保持船舶行業特色的前提下,主要刊載船舶與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材料與焊接工程、信息與控制工程、管理工程、數學、物理、生物與化學工程,以及有關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特色欄目是船舶工程。本刊被國內外多種權威檢索系統或資料庫收錄,是2004、2008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創辦,季刊。主要欄目:
鄧小平理論研究、形勢與政策、改革論壇、哲學法學史學、文學與藝術、經濟學研究、區域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企業管理、
高等教育研究、圖書情報出版等。該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執行優秀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1984年創刊,主要報導國內外船舶行業各領域的新進展、新趨勢、新技術、新工藝等,介紹國內外造船領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熱點和關鍵性技術,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項目的研究狀況和實施情況;面向國內外船舶行業的研究所、公司、工廠、大專院校和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廣大師生和相關人士。
《蠶業科學》
《蠶業科學》是中國科協主管、
中國蠶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主辦的蠶絲學專業唯一的學術性期刊。1963年創刊時,
郭沫若先生親自為本刊題寫刊名。 20世紀90年代即被美國《
化學文摘》(CA)收錄, 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期刊文摘引文資料庫》(CSTA)、 《中國科技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中外重要檢索刊物及光碟資料庫的入選期刊。 《蠶業科學》2次獲中國科協優秀期刊三等獎,1995年獲江蘇省優秀期刊三等獎,分別獲得第二屆全國農業優秀期刊三等獎、第三屆全國農業優秀期刊一等獎,2004年獲第四屆全國農業優秀期刊一等獎。
《中國蠶業》
《中國蠶業》是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蠶業科技刊物,面向蠶業生產和科研,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服務於全國蠶絲業。主要刊登栽桑、養蠶、蠶種、制絲、蠶業經濟、蠶業副產物綜合利用、野蠶業及繭絲綢方面的政策法規等。其內容豐富翔實,融科學性、實用性、技術性、指導性於-體。 辟有綜述、研究簡報、技術套用、知識廣角、改革探索、蠶絲文化、園區建設、科技博覽、環球蠶業等欄目。
截至2018年12月,
江蘇科技大學圖書館館藏中外紙質文獻總量1606592冊,訂購中外文期刊1192種,1384份;報紙45種,77份。建有面向全校師生開放的各類中、外文文檢索資料庫82個(以供應商分割的最小銷售單元為計量單位),提供403.1萬冊電子圖書(包括與圖書類似的出版物)和32071種電子期刊的閱覽支持服務。圖書館採用圖書集成管理系統軟體,Windows平台下支持機讀目錄格式,三校區館網路互聯,文獻統采統編並可通借通還,電子資源實現共享。圖書館還參與中國高校文獻保障體系(CALIS)、江蘇省高校文獻保障體系(JALIS)和區域性的共建共享。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8年5月,學校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生物技術學院、數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體育學院、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等15個學院,56個本科專業(含方向)。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有教職員工203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280餘人。具有正高職稱人員180餘人,副高職稱人員600餘人。擁有國家“千人計畫”、“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千人計畫”青年千人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特聘教授、江蘇“外專百人計畫”、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33”各層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等100餘人;擁有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科技創新團隊、優秀學科梯隊7個。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7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工程碩士、農業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會計碩士、公共管理等5個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類型,其中工程碩士有11個培養領域;有1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2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5個省重點培育一級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名稱 | 二級學科名稱 | 隸屬學院(所) |
工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學 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經濟管理學院 |
農學 | 畜牧學★ |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 | 蠶業研究所 生物技術學院 |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 |
(備註:加★的具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加△為目錄外二級學科博士點。)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名稱 | 二級學科名稱 | 隸屬學院(所) |
工學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輪機工程 水聲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力學 | 流體力學 工程力學 |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與理論 | 機械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電子信息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電子信息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系統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 電子信息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系統結構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計算機套用技術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軟體工程★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電子學 | 數理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學 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有色金屬冶金 冶金物理化學 鋼鐵冶金 | 張家港校區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化學工藝 套用化學 生物化工 工業催化 化學工程 | 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結構工程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程管理△ | 經濟管理學院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
工商管理★ | 企業管理 技術經濟及管理 會計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外國語學院 |
農學 | 畜牧學 |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 | 蠶業研究所 |
理學 | 生物學★ | 遺傳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發育生物學 植物學 動物學 微生物學 生態學 | 蠶業研究所 生物技術學院 |
|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 | | |
| 科學技術史★ | | |
| 化學★ | | |
| 理論經濟學★ | | |
(備註:加★的具有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加△為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
類 別 | 名 稱 |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
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 | 管理科學與信息工程 |
先進材料及加工技術 |
江蘇省一級學科 重點學科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江蘇省一級學科 重點(培育)學科 | 畜牧學 |
江蘇省級重點學科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 |
材料加工工程 |
輪機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擁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5個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軟體類)教育培養計畫專業,4個省級卓越計畫聯盟試點專業,獲批省級卓越計畫(軟體類)試點高校。近年來,獲省部級以上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13項。連續三屆“挑戰杯”競賽成績優異,兩次捧得“優勝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該我校設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工作辦公室,已為部隊輸送國防生1149名。學校享有“中國造船工程師搖籃”的美譽,在我國船舶工業骨幹企業中的技術與管理人才中我校畢業生占有很高比例。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每年保持在98%以上。
編號 | 級 別 | 本科專 業 |
1 | 國家級 | 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 |
2 | 省級(軟體類)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
3 | 省級(聯盟) | 機械電子工程,工業設計,能源與動力工程 |
4 | 校級 | 海洋工程與技術,焊接技術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土木工程 |
編號 | 專業類名稱 | 內涵本科專業 |
1 | 機械類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工業設計 |
2 | 材料類 | 焊接技術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3 | 自動化類 | 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4 | 計算機類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 |
5 | 土木類 | 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環境工程 |
6 | 海洋工程類 | 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與技術,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
7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工程 |
船舶結構力學、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基礎會計學、大學物理學、物理化學、材料連線原理、大學體育。
船舶設計課程群教學團隊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力學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船舶數位化設計製造技術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船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船舶機械裝備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江蘇省船舶數位化設計製造技術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船舶機械裝備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5月,學校牽頭成立了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江蘇船舶與海洋類高校協同發展聯盟,先後與海軍政治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艦船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學校建有海外教育學院,與俄羅斯、烏克蘭、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等國積極開展科研與辦學合作。與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中國船舶工業工程師繼續教育學院設在學校,學校各類獎助學金年總額達2200餘萬元。其中,江蘇永友糧油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在學校設立各類獎助學金30餘項。
2019年3月,教育部批准江蘇科技大學與俄羅斯奧加遼夫莫爾多瓦國立大學合作舉辦能源動力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
校園文化
校標
設計說明:
(1)標誌圖形是一組揚帆起航的船,是對大學由船院發展而來的歷史的概括,也體現了學校百舸爭流的時代精神和鮮明的辦學特色。
(2)圖形又恰似兩個奔跑躍動的人,代表了學校生機勃勃、求新競爭的學術氣氛。
(3)標誌取色科技藍,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藍的理想。
(4)標誌富於動感、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能夠代表大學的形象,對學校的凝心聚力,對外提升品牌形象將是有力的支持。
(5)內外圓直徑比符合黃金分割率(0.618:1)。
校訓
“篤學明德 經世致用”,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學傳統,體現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標準和特色,體現的是學校倡導並遵循的價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篤學:即專心致志地學習。其典故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瑜傳》:“濟陽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篤學”要求學生志於學,專於學,厚於學,在知識與技能上實現厚積厚載。
明德: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一開篇就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明”即是“使彰明”,這裡的“明德”,即是弘揚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闡明學習的目的第一條就是明曉道理、修養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堅定的信念,執著,有節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務於民生為樂事,也就能做事認真,追求真善美。
“經世”最早出自《莊子》“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經世”即“經國濟世”,強調要有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學用結合”,強調積極入世、致力社會民生的實踐精神和智慧。經世致用作為一種思潮和精神,發端於宋代,形成於明末清初,以王夫之、
顧炎武為代表,後來的
魏源、龔自珍、
康有為、譚嗣同等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導變法。經世致用之學,即“實學”,就是“實習、實講、實行、實用之學”,說實話、乾實事、務實際、求實效。這就是經世致用,匡世濟民。
校歌
(一)
你從黃浦江畔啟航,
托起實業報國的理想。
敬公奮朴,業精用宏,
精心培育崛起的棟樑。
啊,巍巍船魂,
鼓舞我們艱苦創業,
啊,巍巍船魂,
砥礪我們不息自強。
(二)
你從第一江山遠航,
肩負民族復興的希望。
篤學明德,經世致用,
熱血鑄就騰飛的華章。
啊,巍巍船魂,
引領我們繼往開來,
啊,巍巍船魂,
激勵我們再創榮光。
(副歌)
乘長風,破巨浪;
揚雲帆,跨海洋。
前進!前進!向著那無限的深藍;
前進!前進!向著那明天的輝煌。
向著那明天的輝煌。
(江蘇科技大學校歌MP3、歌譜和校歌創作說明詳見)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
副校長 | |
紀委書記 | |
校區建設
江蘇科技大學新校區位於鎮江高校園區,園區地處丹徒新城十里長山南側,新校區建設周期三年,學校通過將現有西校區、南校區和東校區老東大門校內東西道路南側地塊土地與鎮江市置換新校區,鎮江市作為項目實施主體,負責融資、工程建設、校區置換和動遷等工作。新校區占地面積2460畝(約164萬平方米)(包括398畝(約27萬平方米)水庫),另中科院蠶研所195畝,擁有獨立的專業性圖書館與實訓中心,建成完善的各類輔助設施。建成後,學校將從三個老校區一次性搬入新校區。
江蘇科技大學此次規劃建築面積59.79萬平方米(原定遠期規劃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其中一期政府負責建設52萬平方米,學校自建1.54萬平方米,二期學校自建6.25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公共教學大樓、學院樓、圖文資訊中心、體育訓練中心、行政辦公大樓、研發中心、大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公寓、食堂、蠶研所科研辦公樓、國防大樓及若干後勤及附屬用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