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新世紀基金·《說文》重文研究

華東師大新世紀基金·《說文》重文研究

《重文研究》以大徐本《說文》正篆後所附錄的音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為研究範圍。這部分字具有以下特徵:在《說文》其一部所聚合的字結束時,用“重多少”的方式進行表述,也就是清人王筠在《說文釋例》中所批稱的“同部重文”中類聚在一起而明注為重文者。至於異部重文、形體重迭者、同音通借、義通換用等文字現象不屬於《重文研究》的研究範圍。

基本介紹

  • 書名:華東師大新世紀基金·《說文》重文研究
  • ISBN:7561764332, 9787561764336
  • 頁數:288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1日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重文研究》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平,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套用中心教授。2002年-2003年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2004年-2005年德國研究協會(DFG)特邀訪問學者。2007年-2008年美國愛荷華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60餘篇。

圖書目錄

引言
一、研究範圍和任務
1.研究範圍
2.研究任務

二、研究方法
1.基於數位化平台的重文研究
2.共時與歷時比較研究
3.字素分析和定量研究

《說文》重文系統研究
一、《說文》重文與正篆
1.《說文》重文
2.《說文》正篆
3.《說文》正篆與重文的關係

二、《說文》重文的範圍和字數
1.《說文》重文的範圍
2.《說文》重文的字數

三、《說文》重文的呈現方式及聚合類型
1.《說文》重文的呈現方式
2.《說文》重文的聚合類型

四、《說文》重文研究綜述
1.《說文》古文研究
2.《說文》籀文研究
3.《說文》或體研究
4.關於《說文》重文研究的幾點結論

《說文》重文結構方式的變化
一、重文與正篆結構方式比較
1.象形
2.指事
3.含意
4.形聲

二、結構方式變化重文的特點
1.獨體字形聲化趨向明顯
2.結構方式變化重文中形聲字所占比例最大

三、結構方式變化重文產生的原因
1.增省構字字素
2.更換構字字素
3.選擇不同的構字字素
4.構字字素字形訛

四、結構方式變化重文的啟示
1.形聲化是漢字結構方式之最佳化規律
2.漢字規範應該從制定標準形聲結構方式開始

《說文》重文的結構成分換用
一、重文形聲字表義字素的換用
1.意義相近表義字素的換用
2.意義相關表義字素的換用
3.形訛表義字素的換用

二、重文形聲字表音字素的換用
1.音同字素的換用
2.音近字素的換用
三、重文形聲字表義表音字素的換用

四、重文會意字字素的換用
1.構字字素的全部換用
2.構字字素的部分換用

五、結構成分換用重文的特點
1.表示與人相關的表義字素最常換用
2.構成換用的表音字素之間在意義上聯繫不密切

六、重文形聲字結構成分換用的原因
1.漢字表詞所屬範疇的不定性和多義性
2.漢語方言的影響和語音的發展

七、結構成分換用的啟示
1.在理解漢字本義時有必要打破一些義類的界限
2.字素換用擴大的結果導致形聲字元號化

《說文》重文結構數量的增省和位置的變化
一、重文結構數量的增省
1.結構數量的增加
2.結構數量的省滅

二、重文結構位置的變化
1.左右結構的變化
2.上下結構的變化

《說文》重文在魏晉南北朝石刻中的使用情況
一、調查材料說明
1.材料來源
2.《魏晉南北朝石刻資料庫》

二、基於《魏晉南北朝石刻資料庫》的《說文》重文調查
1.古文
2.奇字
3.籀文
4.篆文
5.或體
6.俗字
7.今文
8.引通人
三、調查數據

《說文》重文在《宋本玉篇》中的貯存形式
一、調查材料說明
1.依據版本
2.《玉篇知識庫》

二、基於《玉篇知識庫》的《說文》重文調查
1.古文
2.奇字
3.籀文
4.篆文
5.或體
6.俗字
7.今文
8.引通人
9.引文獻
三、調查數據

附錄
一、《說文》重文與《宋本玉篇》、出土古文字對照表
1.古文
2.奇字
3.籀文
4.篆文
5.或體
6.俗字
7.今文
8.引通人
9.引文獻

二、參考文獻
1.著作類
2.論文類
3.資料庫類

文摘

3.《說文》或體研究
或體是《說文》重文中最多的一類,但是,歷來對它的研究遠遠不如對《說文》中古文和籀文那么重視。清人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說文》之有或體也,亦謂廣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於其間也。自大徐本所謂或作某者,小徐間謂之俗作某,於是好古者概視或體為俗字,或微言以示意,或昌言以相排,是耳食也。”①許翰說:”說文重文,於古文籀文奇字外,又有或體俗體者,皆以紀小篆之異文也。或體有數種,或廣其義或廣其聲。廣其義者無可議,廣其聲者則有古今之辨。此種蓋不盡出自秦篆,而亦有漢人坩益之者。……即此可明制字之先後,聲音之變遷,要於六書之旨無乖,故許書錄之。若以此遂疑為俗體,非矣。不惟或體非俗,即俗體亦猶之或體也。……鯧,俗作躬:時通行作躬也。先俗作簪;時通行作簪也。印俗作抑,時通行作抑也。推之它字皆然。漢人手跡,不復可見,書經傳寫,已失其真,惟碑版是當時真跡,而漢篆寥寥不足征矣。”可見,他們都認為《說文》正篆與或體只是異文的關係,並沒有正俗的區別。馬敘倫於《說文解字研究法。說文或字》中對《說文》或體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類:“有即某字而省者,有不言省而實亦省者,某字省而或體不省者;有不言不省而實不省者,有得聲之字同而得義之字變,有得義之部未變而得聲之部變者,又有增初文而成或體者,又有初文不行而別用或體,又有或體見於倉頡史籀及壁中書。”③范進軍在《大徐本重文初探》中認為:或體是漢人從古代典籍(不包括《史籀篇》和孔壁古文)中選出來、筆畫簡單而經常使用的一種字型。它和正篆的不同之處,是沒有經過秦代“書同文”的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