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服剪辮會

華服剪辮會,清末澳門具進步傾向的青年團體。是1911年(清宣統三年)春,由同盟會會員謝英伯、盧怡若、劉公裕、劉大同、鄧繼明等發動澳門培基學堂學生帶頭剪辮組成的華服剪辮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服剪辮會
  • 所屬朝代:清朝末期
  • 組成時間:1911年
華服剪辮會簡介,背景介紹,

華服剪辮會簡介

華服剪辮會,提倡“華服剪髮。”曾在清平戲院舉行數千人的大集會,當場剪去辮子,並作革命演講。後來,多數會員回內地參加北伐,該會遂不復存在。

背景介紹

男人留辮子在明代是滿洲人的習俗。清兵入關後,強制各族人留髮結辮,不少漢人因反對而丟掉頭顱。鴉片戰爭後,男人留辮子往往被外國人羞辱和恥笑,有識之士深引以為恥,曾聯名上書維新變法,建議中有服飾改革,康有為的奏疏中請求效法日本明治天皇以身作則:皇上身先斷髮易服,詔天下同時斷髮,子民更始。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聽其便……。為百日維新產品,是當時宣傳剪髮的火花。但光緒帝始終未有違祖宗法例。
維新的失敗,服制改革未得推行。到了清末,革命黨興,辮子自然成為
華服剪辮會
民國時期的剪辮教科書
反清的革命目標之一。
1911年(宣統三年)春,同盟會會員謝英伯等人在澳門培基學堂發動剪辮,
並組成“澳門華服剪辮會”,提倡“華服剪髮”,參加集會的數千人當場剪去辮子。
辛亥革命爆發後,獨立各省很快興起剪辮的熱潮,成為革命的象徵和棄舊從新的標誌。
華服剪辮會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猜你關注
廣告
猜你關注
廣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譽V保障計畫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說
詞條目錄
  1. 百科名片
  2. 華服剪辮會簡介
  3. 背景介紹

輕觸這裡

關閉目錄

參考資料詳情
    關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