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太極拳是我國古老的養生拳術之一, 以孟子的“養浩然正氣”為養氣理念,以大極圖的動化為道,陽主氣,陰生形,用心意表現出的一種自然運動姿勢,陰陽不見面,達到陰陽平衡。由孟氏後裔與華山真人口授心傳,在華山腳下,幾經衍變,薪火相承,成為華山地區獨有的拳種,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山太極拳
- 類型:古老養生拳術
- 最初雛形:金獅撲虎拳法和拜仙樁
- 形成時代:漢代
- 根基:儒道兩家創立的內功修煉
基本簡介,基本內容,基本特徵,自然,中正,平衡,輕靈,無招,康療,主要價值,歷史淵源,孟子——“養氣”理念開先河,“武商”孟金——三河口經商習拳,孟氏後裔岳廟獻藝,“俠醫”廣明——西嶽廟懸壺濟世,呂洞賓與華山劍,陳摶與太極拳,太極拳劍傳千秋,重出江湖神飛揚,分布區域,
基本簡介
華山太極拳是我國古老的養生拳術之一, 以孟子的“養浩然正氣”為養氣理念,以大極圖的動化為道,陽主氣,陰生形,用心意表現出的一種自然運動姿勢,陰陽不見面,達到陰陽平衡。由孟氏後裔與華山真人口授心傳,在華山腳下,幾經衍變,薪火相承,成為華山地區獨有的拳種,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華陰縣誌》、《洞天記》記載“華山太極總仙之天,即少嗥為帝,治西嶽”證明華陰就是華山太極拳(劍)的創始紮根發祥之地。
戰國後期,孟子的後裔孟金和孟瑞兄弟倆人,遷至陝西,分別住在今華陰孟塬和今渭南孟家塬,繁衍生息,孟塬因建有孟子廟而馳名。漢時,孟氏後裔從孟塬遷於三河口南岸的東泉店村,據《華陰縣誌》、《前漢書》和《華陰發掘西漢京師糧倉》記載,當時這兒是直達京都的水運碼頭,朝廷在這兒修築京師糧倉,設立船司空縣,成為關中東部經濟和文化的亮點。孟家在這裡克己復禮,邊行醫邊經商,文化娛樂(素鼓舞蹈、揉跤玩耍),形成了華山太極舉的最初雛形—金獅撲虎拳法和拜仙樁。《關家志》記載關羽華山學武故事。華山武術以太極為最。
隋唐時期,興起了市民文化,孟家一部人從東泉店遷居到西嶽廟旁的西城子,遇監造西嶽廟的大將尉遲敬德,顯出金龍四把太極拳術。在華山與高道呂洞賓、陳圖南創立了純陽劍和二仙傳道等。
明清是華山太極拳(劍)的鼎勝時期,著名的套路有九十九式七十二番,西嶽廟街道陰曆四月二十八的藥材、選鏢師廟會。輻射到晉、豫、冀、鄂、川等地,成為華山論劍的前身。以打擂為契機,至民國前後的主要拳師有孟希宙、孟原初、孟公恆、孟彥力、孟承沖、孟弘開、孟聞華、孟貞青、孟貞太、孟尚長、王曉聰、孟衍明、孟興君、孟興游、孟毓金、孟傳章、孟傳力、盂繼統、孟繼伸、孟繼賓、孟繼華、孟丙山(廣南)、楊珍花(女)、孫亨純、孟召彥、盂召佳、王竹梅(女)、王庭針、王賓娃、張碌碡、張羊圈、王連芳、孟憲昌、孟憲玉等。
解放前,由於社會因素的影響,華山太極拳的命運由盛轉衰。改革開放後,孟氏後裔孟川州參加國際太極拳交流賽獲得傳統太極拳《劍》一、二、三等獎,中國武術六段、高級按摩師,被譽為華山太極拳的宗師,並與華陰市文聯和武術愛好者成立了華山太極武術協會。華山太極拳的命運由此日見好轉。
查閱史志資料,華山太極拳是把中華養生之道中的精、氣、神三者有機結合的產物,實用拳流,是中華民族強身健體的優秀傳統養生之道,在振興中華民族的當今盛世,更應進一步的發揚光大,促使太極拳早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依據。
基本內容
華山太極拳以儒道兩家創立的內功修煉為根基,以華山動物的生活習性為依託,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宗旨,以太極圖為準則,通過口傳心授,基本拳法有拜仙樁、陰陽錘、金獅撲虎、金龍四把、二仙傳道和九十九式,層層遞進,循環往復。
“天道法自然,陰陽不見面。虛實總無常,中正行四方。招式合乎圓,輕柔化痕瑕。”作為原生態的華山太極拳, 以它的古樸、養生、技擊等特性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有以下特徵:
基本特徵
“天道法自然,陰陽不見面。虛實總無常,中正行四方。招式合乎圓,輕柔化痕瑕。”作為原生態的華山太極拳, 以它的古樸、養生、技擊等特性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有以下特徵:
自然
華山太極拳追求自然,追求養氣之道,講求自然隨形,如玉女扎衣,動作自如,不刻意造型,形隨調和氣血運行。在它看來,因為造型,影響氣血的運動和周轉,形成氣血淤積和阻滯,又因為不造型,看起來似乎沒有別的拳術那么花哨,引人入勝,情不自禁地想去模仿。它使頂天立地的成人猶如在母腹中胎兒,伸腿蹬腳,何其自在,在自由自在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中正
華山太極拳無論退還是守,身體始終保持正直,這樣既符合休內氣息遊走的慣性,也保證了身體在各種狀態的重心子穩,正直如同圓心的穩固一般,是華山太極舉架的基本要領。
平衡
據太極雙魚圖可知,陰陽兩端相生又相斥,太極技擊的要訣在於以己之陰陽克制對方的陰陽,故而首先是天地之陰陽,人自身的陰陽。人體的陰陽是手心與手背,足底與足面,胸腹與背,這是華山太極中庸之道的體現。尤其在行拳與走劍時,手心與手背的交疊不僅干擾體內氣場,也成為了拳招上的攻守破綻。
輕靈
出拳時無欲無求,如高天行雲,如老君掛犁,不以力猛致勝,唯憑“無”字點津走劍處無招無式,如山間飛瀑,不以繁雜惑敵,只以質樸參道。自然與靈性在華山太極輕靈的指導思想下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無招
華山太極拳劍不是沒有招式,而是融會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特點,在防身、推手和散打中,以己之平衡去化解對方的力,使對方不平衡,從而處於劣勢。華山太極高手能將力道練到最大和最小,大到人身力量的極點,暴發性強,速度高,轉瞬即臨,讓對方避之不及,小到零,對方攻擊,如擊敗絮。它不講求招式,招式自然而出,隨心所欲,意之所指,拳劍臨身,攻擊力強,殺傷性大,達到無招勝有招的效果,因而是華山武術的絕學,在華山論劍中,曾多次力挫群雄,名聲大振。
康療
華山太極拳陽主氣、陰生形心法,重在養生,強身健體,許多體弱、心腦血管病、兒麻痹症患者經過習練華山太極拳後,身體強壯,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或康復,華山太極不僅作為一種文化,一種武術,更是作為一種健體治病的手段逼得了人們的青睞。
主要價值
一、武術史價值。華山太極舉起源於戰國末,成熟於唐宋,清以前至今仍存活於華山、西嶽廟,原生故土,自我發展,自成體系,是中國太極拳的縮影。
二、健身價值。起源早,活動筋骨,通暢血脈,平衡身心,是一種較為優秀的運動項目和健身方法。
三、審美價值。姿勢自然美,節奏美,動作美。
四、武術價值。是華山武術中獨居鰲頭的拳種,曾打敗天下無故手。
五、修身價值。融合了華山道教特有的“龜息功”,富有節律感,從入靜中得到清心寡欲,體現了心法上獨特性。
六、社會價值。華陰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太極拳劍的故鄉,華山武術一直在全國居於重要地位,與武當、少林並駕齊驅。華山劍客俠士眾多,隱居深山,自行修煉,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形成了華山武術的高深莫測。華陰交通便捷,客流量大,是中華武術的交流視窗,通過華山論劍和比武活動,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
歷史淵源
華山太極武術,在孟氏家族與華山高道的精研下,不斷得到提高,它經過醞釀和萌芽、發展與積累、鼎盛與流傳、繼承與衍續四個階段,呈現出興衰更替與其他流派彼此融合的脈絡。
孟子——“養氣”理念開先河
孟子提出養浩然正氣的“養氣”理念:“至大至剛,以直養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這種以內心逐步積道義而生正氣理念,開闢了孟氏太極養生術的先河。
“武商”孟金——三河口經商習拳
孟子後裔孟金自山東移居華陰三河口,因受當地自然生活環境的影響,把引導術與拳術套路、素鼓的狩獵、艄公的盪槳、縴夫拉縴等物象的動態進而結合起來,“屈伸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體,以節制其筋骨”,創立了“金獅撲虎”套路,為華山太極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孟氏後裔岳廟獻藝
在東泉店定居的孟氏後人遭戰亂之苦,另謀生計,向西遷徙,與西嶽廟為鄰,這就是以後的西城子(岳西村)。西嶽廟當古驛道的要衝,位置優越,四通八達,不久就形成了集鎮,民眾在西嶽廟的西側修建一座武郎廟,每年四月初二至二十八舉辦賽武廟會,進行論劍比武活動。孟氏族人憑著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武藝,逐漸發展壯大,到唐宋朝時已形成名門望族。唐玄宗李隆基率領王宮大臣祭祀華山,並立碑紀事,後稱為天下第一碑。祭山之餘,華陰縣令曾命孟氏後裔獻上太極拳表演,遂使孟氏太極功法名揚天下。
“俠醫”廣明——西嶽廟懸壺濟世
清光緒初年,孟子第七十代後裔孟丙山擁有偌大的家業,好交友,與華山高道為伍,不僅將家傳太極舉練得出神入化,還精通醫理,懸壺濟世,救人無數。
孟氏傳到孟浩這一輩,孟浩繼承家傳絕學,他為人謙和,性情開朗,對家傳武學並不保守,為了把祖業鹽行越辦越大,常在西嶽廟側組織鏢師演練太極拳劍,以便更好地護鏢。
呂洞賓與華山劍
呂洞賓在華山修道之餘,時而下山,來到岳廟街市採購物品,對孟氏太極拳觀賞許久,不由喜出望外,他與孟浩攀談,一來二去,相交甚歡,成為摯友,孟浩將太極要義傳於呂洞賓,呂洞賓將太極拳理用於養生和修煉,“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性命雙修,以天遁劍訣參悟太極八卦,曾演天數於華山,形成華山太極劍法,身法飄忽,劍走輕靈,有人形容華山劍法:“入天兮驚飛鳥,滾地兮不染塵,一撒手通身皆是手,只見劍光不見人。”身背雌雄雙劍的呂洞賓,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仗劍雲遊,扶弱濟貧,成為—代劍俠。
陳摶與太極拳
陳摶繼承了《周易參同契》等早期煉丹理論,又得到麻衣道者所傳《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礎上汲取了先秦道家黃老莊的陰陽學說,演繹和詮釋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大極圖》此圖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極也。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一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互動,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陳摶以道家學說為核心,對傳統易學加以改進,並汲取某些佛教禪定學說,形成了他的內丹理論,又繪《無極圖》加以說明。據朱尊彝《無極圖授受考》載,此圖“為環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第一稱為元牝之門,為萬物之始;次二稱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五氣朝元;次四陰陽配合,稱為坎離:最上為鍊氣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曰無極圖。”該圖作為華山道教秘籍,可惜現已失傳。據研究推測,可能是一種練氣陣法,“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成佛”。通過修身養性,經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最後達到脫胎成仙的境界。從《無極圖》、《太極圖》看,均用一中空圓圈表“無極”,示天地未開、陰陽未分之茫茫宇宙。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與道教內丹的心腎相交是完全相通的,陳摶創立“金龍四把”太極拳式,用之於養生則祛疾延年,用之於技擊則剛柔互用,以達克敵致勝。
陳摶因長睡不起,被後人稱為“睡仙”。其實陳摶並不是貪睡,而是在練“龜息功”,可見太極功法動也能練,睡也能練。陳摶被後世尊為老祖,畢竟不是常人,他感於世人苦而不悟,遂將太極奧義藏於拳法,以劍訣教諸村民,有道緣者見此而悟道,無道緣者習之而強身。
太極拳劍傳千秋
陳摶在華山修道,與宋王室淵源很深。宋太祖趙匡胤在未發跡時,曾受過陳摶的恩惠和指點,在西嶽廟武比,在山上文比。下棋亭就是趙匡胤與陳摶文比下棋輸掉華山的地方。陳摶在贏得華山後,為感謝趙匡胤,一是借下棋暗示他發動陳橋兵變,二是把太極拳法傳於他。所謂的太祖長拳基於華山太極拳。
張三豐是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道教宗師之一,天下太極拳劍皆以張三豐為祖師,豈不知張三豐所學,皆自陳摶。《明史》有載,“朝廷多次徵召,終不趨附。”從其學術思想與隱逸宗風而言,張三豐屬隱仙一派,從他所作的詩:“圖南一脈孰能繼,邋遢道人三豐仙”,便是公開了與陳摶的傳承關係。
據《華山道教》載: 張三豐將他的太極拳傳於孫碧雲。孫碧云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人,1 3歲入華山為道士,明洪武二十七年(1 394),太祖朱元璋召孫碧雲至南京,住朝天宮,賜衣問“三教優劣”,永樂初,住持武當山南岩官。明成祖召孫碧雲入京並賜詩,永樂十一年(1412),敕授道策司右正一,孫碧雲致力於弘揚教門,將太極發揚光大。
孟氏第56代後裔孟希宇得自真傳,身懷絕技,將祖傳的“豐盛源”鹽店生意做得格外火紅,遍及三秦,鹽隊由鏢師押運,王小聰就是其中一名著名的鏢師,來往於晉陝,之間,在承辦鹽務採購之餘,將所學太極拳傳於山西鹽行同道。
王小聰,為華陰西王堡人,少時就在西城子學藝,師從孟貞太,藝成,以鏢師首領押運鹽為生,往來於晉陝之間,將華山太極武術傳播四方,威名遠揚,後改名王宗岳,被奉為“神拳”,其所著《太極拳譜》在清鹹豐年間,由時任河南舞陽縣令的武澄清發現,作為太極拳文化的經典概括而享譽天下。由於正宗岳的引領,鄉人多有尚武之風,於太極拳術亦代有傳人,西王堡流傳至今的“血故事”充分體現了王宗岳所秉承的尚武精神。民國時期,其後裔王連芳繼承家傳,為著名鏢師,押鏢而行,走鏢于山東、山西、陝西之間。解放後,王連芳應政府所託,在岳廟中學、華山中學和敷水中學給師生傳太:極舉和推手散打,名重一時,他所說的拳理“長打短,手上軟,短打長,腳上忙”、“高捧低壓,里鉤外挎”、“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通俗易懂,實戰性強,深得師生喜愛。
岳西村旁的宗岳廟,相傳為感謝王孟先輩舉師在武術上的卓越貢獻,其後人立碑紀念,以盡對華山太極武術前賢的虔誠之情。廟內現在仍殘留練舉、格鬥壁畫,可惜功法口訣已不復存。2005年4月宗岳神廟碑在岳西村發掘出土,該碑為明朝天啟元年所立,鑿鑿有據,太極拳淵源紛說之謎始見端倪。
重出江湖神飛揚
清末民初,隨著武器的西化,太極武術遭到冷落,舊有的鏢局已成昨日黃花,孟氏家族因厭於戰亂紛紛,別謀他就,有的韜光養晦,不事武學,有的為養家餬口,棄武從商。太極武運面臨困境,後繼乏人。只有極少數孟氏傳人,默默傳薪,情形堪憂,太極武術雖然遭到了社會現實的冷落,但它以強身健體、祛病自療手段,仍不失中華民族的傳統國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府重視傳統文化,太極武術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和健身祛病功效被列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遂使華山武術有所轉機,但還未恢復創傷,卻趕上“文化大革命”,華山道教宮觀被燒毀,道士被驅趕下山還俗,華山武術再度受創,一蹶不振。
改革開放給華山武術帶來生機,身為華山太極武術協會主席的孟川州以振興華山太極武術為己任,繼承家傳,經多方考證和辛勤修為,仲揚太極真諦,勘正流俗誤區,對華山太極奧義進行挖掘整理,使之上合天數,下應舉法,完行了華山太極武術體系。
孟川州,生於1960年,為紀念出生地四川成都而得名,家名慶集,兄弟姐妹七人,為孟氏七十三代後裔。其祖父孟召嘉先生自小從留祖父丙山習武,認華山一高道為義父,將家傳太極武學與道教太極拳理繼承與融合,娶王小聰後裔王竹梅為妻,兩人習武校藝,拳法精進,不料祖父英年早逝,父親幼年喪父,在祖母王竹梅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父親從小好武,勤練不輟,還經常督促兒女習拳耕讀,但為養活全家,及至成年,便與母親出外養蜂謀生,遇到機緣,也傳單于人。川州從小身體孱弱,3歲時患有小兒麻痹症,雖經醫治,腿仍有顛簸。為根除頑症,祖母將家傳太極舉悉心傳於他,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4年的頑強習練,學有所成,身體康健,行如常人,從此,他與太極武學結下不解之緣,並矢志為之奮鬥終生。
經過多年的繼承總結、挖掘整理,川州將華山太極武術融合貫通,武藝精進,曾在運城市太極拳大賽及太極拳交手賽(不分體重級別)中榮獲第二名,在2001年“聖達房產杯”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上獲男子成年組不分門派太極器械一等獎、不分門派太極拳二等獎,首屆世界太極舉健康大會上獲太極器械三等獎,華山太極重出江湖,再顯神威。
為了將華山太極武術發揚光大,以實際行動支持2008北京奧運,在華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他組織華山地區武術愛好者於2000年成立了華山太極武術協會,經常組織太極拳愛好者在華山腳下,西嶽廟旁,練太極拳劍以強身健體。2004年5月,為弘揚華山武學,在西嶽廟內,華山武協舉辦首屆“西嶽廟杯’’太極拳劍比賽,比賽期間,觀眾雲集,目睹風采,喝彩連連。為了攻克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小兒麻痹、神經紊亂等現代醫學頑症,他組織有關專家成立華山太極武術康療研究所,運用中國傳統醫學和華山太極武術健身康療理論相結合的辦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為眾多患者解除了痛苦,至此,華山太極武術這朵武林奇葩,以其凌厲之勢,得以走紅全國,香飄萬里,重振雄風。
分布區域
華山太極拳劍衍生在華陰市岳廟街道辦事處岳西村(又名西城子),地處陝西關中東部,華陰城區的東北角,西嶽廟西鄰。所在區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交通便捷,自古就是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武術文化的滋生地。
村西南約5公里的西嶽華山,曾長期傳承華山太極武術,村東是古廟群,廟前有生鐵鑄就的盤龍旗桿,除有“陝西故宮”之稱的西嶽廟外,還有武廟(又稱關帝廟),一年一度的古華山比武選鏢師活動(華山論劍)就在此舉行,村北是老隴海線,現在正在修建鄭-西客運專線的新華山車站的站口,村南鄰岳廟街,有三聖廟、三官廟、宗岳廟及華岳廟碑林,村中有古井,泉水甘甜。
全村現有800多人,全系漢族,耕地約500畝,世代以種菜、行醫、經商為生。
該村孟姓,是本村最早落戶的大族,是華陰境內八千孟姓的長門,村風純樸而尚武,是華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華山太極拳自孟金傳播至華陰岳廟,又相繼傳承至華山腳下的紅岩、西王、王道等村,繼而向西沿東西驛道傳播至渭南老城東臨孟家原,最後傳至臨潼一帶,向北過黃河傳至風陵渡,形成了孟氏宗族繁衍的生態鏈,可見其與江湖經商活動有著內在的相依相成關係。
華山太極拳長期傳承於岳西村,後擴展到太華辦事處紅岩村孟氏一族和華山道教。現教授於黃河、電機、O五一、四五零部隊、秦電、二合成等省屬企業及華陰各社區,在渭南、山西、河南、山東、海南等地也有人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