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辨》是王韜所著作品,出自於《王韜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華夷辨
- 作者:王韜
- 作品出處:王韜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華夷辨》是王韜所著作品,出自於《王韜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華夷辨》是王韜所著作品,出自於《王韜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自世有內華外夷之說,人遂謂中國為“華”,而中國以外統謂之“夷”。此大謬不然者也。《禹貢》畫九州,而九州之中,諸夷錯處。周制設九服,而...
“外夷”則是漢字文化圈以外的國家,主要指歐洲各國。然而,傳統的這種“華夷之辨”的世界觀,隨著對海外知識的了解和歐洲勢力的東來,逐漸也被迫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敗績,使中國作為世界秩序中心的地位大大下降...
一 春秋華夷之辨主要內容 二 區分華夷的標準——周代禮儀文化 第四章 戰國華夷關係的嬗變 第一節 戰國時期華夷演變態勢 一 戰國時期中原華夏族群的概況 二 北方遊牧文化帶的形成 三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比較 第二節 儒墨兩家的華...
出於反侵略也受到傳統“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西方殖民主義強行進入中國遭到中國廣大民眾的反對,其中最突出的事件是入城問題。1848年3月,三名英國傳教士違背上海開埠時所做的“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返不得在外過夜”的規定,擅自到...
該檄文以“天命”為中心,同時兼帶華夷之辨的民族主義,理直事明,氣勢磅礴,順應民心,有力配合了北伐軍事行動,為明朝的建立奠定基礎。該文的影響亦十分深遠,不少漢民族主義者都對該文推崇有加,其中“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亦演變...
福州紳民對外國人持有敵視情緒,當然完全可以理解,但以“華夷之辨”的觀念來處理當時的外交,並不一定能達到保衛國家利益的目的。瀛環志略 在徐繼畬的著述生涯中,《瀛環志略》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道光二十二年(1842),徐繼畬...
華夷之辨在朱元璋起兵和翦滅群雄、推翻韃靼統治過程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之後為構建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這一政策被進一步強調,如褒崇儒學,制禮作樂、恢復先王之制等,這些與韃靼統治時期完全不同的做法,本身就充滿著強烈的“...
歷代的民族觀念,在明以前,堅持“華夷之辨”與“嚴華夷之防”,即嚴格區分華夏(漢)與夷人,不得混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必嚴加防範。秦始皇修築長城,為後世所沿用。以長城為限,區分內外,分別華夷。歷代堅持貴華夏...
1866年3月,相樂總三豪情滿懷地來到群英聚集的京都,撰寫了鼓吹攘夷的《華夷辨》,受到長州藩主毛利敬親的注目,毛利曾為之親寫跋文,予以宣揚。後經薩摩藩武士伊牟田尚平和益滿休之助的引薦,結識了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從此,...
隨後,李文馥“恐其未盡曉然”,撰寫《夷辨》(後世又稱《辨夷論》)張貼在公館,進一步申明論點,指出越南仍流傳著中國的制度文化、學術思想,社會習俗,所以是若將越南“謂之夷,則吾不知何如為華也”;而對綱常道義上“一棄而不顧...
其中包括血統上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及文化上的華夷之辨。周禮和春秋大義是衡量正統的標準,以獲得政治上的統治合法性。對正統的追求稱為撥亂反正、尊王攘夷。儒家學派爭奪正統之名,有“堯、舜、湯、文王、孔子、孟子、子思、曾子”為儒家...
共19篇,包括《火器說略前跋》、《火器說略後跋》、《書重刻弢園尺牘後》、《跋上海字林西報後》、《華夷辨》、《上當路論時務書》。* 卷十一 共18篇,包括《法越交兵記序》、《浮生六記跋》、《弢園老民自傳》、《英醫...
10.朱聖明:《現實與思想:再論春秋“華夷之辨”》,《學術月刊》2015年第5期,第159—167頁,14000字。《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4期轉載,第158—159頁。11.朱聖明:《再談秦至漢初的“戶賦”徵收——從其與“名田宅”...
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春秋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例如:杞行夷禮,就被看作東夷;吳國被視為蠻夷;...
華夷辨 言志 言戰 言和 治兵 取士 久任 理財 海運說 武試宜改舊章 官鹽說 算學宜先師古 《漫遊隨錄》自序及選編 《扶桑遊記》自序及選編 紀日本女子阿傳事 海外美人 四奇人合傳 媚梨小傳 海底奇境 海外壯遊 柳橋艷跡記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