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在甘肅

華夏文明在甘肅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寶庫,是全國華夏文明生態的縮影。《華夏文明在甘肅》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歷史文化卷,屬於基礎研究部分。著重梳理甘肅特色文化資源、典型文化資源的存在形態、內涵及學術價值,構建甘肅華夏文明的基本體系,推動全國“華夏文明”主題研究。第二部分,創新發展卷,屬於文化產業部分。以甘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突破口,探尋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方法、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有效途徑。

基本介紹

  • 書名:華夏文明在甘肅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654頁
  • 開本:16
  • 作者:劉基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後記,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華夏文明在甘肅(創新發展卷)(套裝共2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劉基,男,1954年生,甘肅蘭州人。第九屆甘肅省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第十二屆甘肅省人大常委、甘肅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甘肅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上)
前言
第一章華夏文明視域下的甘肅文化和文化產業
第一節華夏文明視域下的甘肅歷史文化資源
第二節甘肅文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現實困境
第三節甘肅文化未來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第四節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第五節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
第六節甘肅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七節對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
第八節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原則
第二章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第一節甘肅文化旅遊資源梳理與開發分析
第二節甘肅文化旅遊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甘肅文化旅遊發展思路與定位
第四節甘肅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策略
第三章絲綢之路文化旅遊帶建設
第一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資源概況
第二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開發策略
第三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最佳化升級
第四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商品體系創意策劃
第五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形象推廣策略
第六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線路設計及功能區劃分
第四章隴東南華夏文明產業區建設
第一節慶陽
第二節天水
第三節平涼
第四節隴南
第五章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建設
第一節歷史文化資源的描述和定位
第二節發展現狀
第三節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研究對策
第六章蘭白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建設
第一節以文化的力量推進蘭白都市圈建設
第二節蘭白都市圈的優勢文化資源
第三節蘭白都市文化圈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第四節創意——蘭白都市圈文化產業的核心引擎文化
第五節蘭白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第六節大蘭州文化圈
第七節結語
第七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節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描述與定位
第二節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狀分析
第三節機遇和挑戰同在,甘肅非遺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
第四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幾點思考
與建議
第八章民族文化產業戰略
第一節少數民族的歷史淵源與“大一統”民族觀的形成
第二節東鄉族、保全族、裕固族的歷史文化資源
第三節甘肅人口最多的兩大少數民族——回、藏
第四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現狀
第五節甘肅民族文化產業戰略
(下)
第九章紅色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
第一節發展背景
第二節發展現狀
第三節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對策與創意研究
第十章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落文化發展與品牌戰略
第一節甘肅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資源描述和定位
第二節甘肅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甘肅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保護措施
第四節甘肅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品牌建設及開發創意策劃
第十一章健身長廊文化建設與發展
第一節甘肅健身長廊文化發展背景
第二節甘肅健身長廊文化地圖
第三節甘肅健身長廊文化版圖拓展
第四節甘肅健身長廊文化的創新發展思維
第十二章大敦煌文化品牌戰略
第一節傳承華夏文明,打造“敦煌畫派”
第二節傳承華夏文明,打造書法品牌
第三節探尋古道樂舞之韻,再創絲路藝術輝煌
第四節挖掘敦煌文學,弘揚絲路文化
第十三章珍稀古籍的保護與開發
第一節甘肅珍稀古籍的現狀
第二節甘肅珍稀古籍的優勢與特色
第三節甘肅珍稀古籍現存主要問題
第四節甘肅珍稀古籍保護與開發對策研究
第十四章華夏文明與甘肅戲劇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一節甘肅戲劇影視文化資源的描述和定位
第二節甘肅戲劇影視與文化產業的關係
第三節甘肅戲劇影視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甘肅戲劇影視文化產業發展途徑的創意思考
第十五章華夏文明對外傳播
第一節華夏文明對外傳播的理論與模型
第二節華夏文明對外傳播的現狀與問題
第三節華夏文明對外傳播的策略與路徑
第十六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的法制與政策保障
第一節法制與政策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法制與政策保障的基本定位
第三節華夏文明傳承發展中的文化法制創新
第四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中的文化政策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編輯推薦

《華夏文明在甘肅(歷史文化卷)(套裝共2冊)》立足華夏文明的大背景,全面系統地梳理了特色文化,展示了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的寶貴价值,在此基礎上規劃了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主編劉基認為該套叢書構架豐滿、體例新穎、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對了解華夏文明的源頭,深入發掘甘肅文化內涵,提升甘肅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競爭力,自覺做好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作用。

後記

甘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是華夏文明起源和繁榮發展的重要見證和典型標誌。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為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甘肅區位優勢獨特,在西北地區居於“座中聯六”的重要地位,毗鄰陝西、四川、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文化資源的包容性、民族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徵是全國華夏文明生態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縮影。在甘肅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對於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強西部各民族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擴大華夏文明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戰略安全,並為探索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實現轉型跨越和科學發展提供示範,具有重大的意義。
2012年3月6日,受甘肅代表團委託,筆者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全團會議上提出了充分發揮甘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文化大省建設,在甘肅設立“全國華夏文明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示範區”的建議,得到了與會的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近一年來,在全國人大的關心和文化部等國家部委的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效推動下,今年初,國務院正式批覆在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目前已進人實質性的啟動階段。
2012年6月,為了配合“全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西北師範大學組建成立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連輯同志擔任院長,確定以“華夏文明”為研究重心。2012年9月,由西北師範大學牽頭,聯合敦煌研究院、讀者出版集團、甘肅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敦煌文化創意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天水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和專家學者共同組建省級“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完成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直接對接,為“1313工程”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撐。10月,“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通過甘肅省教育廳專家組評審,被批准為甘肅省第一批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並推薦申報教育部“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心聘請饒宗頤、袁行霈、傅璇琮等著名學者擔任顧問,聘請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晁福林、西北師範大學教授趙逵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葉舒憲等著名學者擔任中心研究員或首席專家。“一院一中心”旨在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以科技為支撐手段、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華夏文明優勢資源為研究重點,立足甘肅、面向西北,吸納國內外研究力量,構建國家急需、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創新平台。在一個更為普遍而深遠的層面探討全國華夏文明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所面臨的諸多亟待審視的理論與實踐議題。
“華夏文明”是西北師範大學長期穩定的研究方向,在先秦典籍整理研究、西北考古文化研究、邊疆民族及宗教、敦煌學、簡牘學、藝術史及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甘肅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彰顯華夏文明的重要歷史文化基地”,推動甘肅文化大省建設,“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決定組織編撰《華夏文明在甘肅》一書(包括《歷史文化卷》和《創新發展卷》)。
2012年10月,我們組建了編委會,確定了作者人選,擬定了編寫提綱,並連續兩次召開編寫會議,就本書的編撰意義、編寫體例、章節安排、主要內容、寫作進度及編寫中應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經過6個多月的辛勤工作,這部百萬多字的書稿終於呈現在了廣大讀者面前。本書作者都是西北師範大學的教師或兼職教師,都是華夏文明各研究領域的專家,各章作者為:前言:劉基、田澍。《歷史文化卷》第一章:王貴生,第二章:李永平,第三章:段小強,第四章:陶興華,第五章:祝中熹,第六章:張德芳、李迎春,第七章:賈小軍、趙向群,第八章:伏俊璉,第九章:劉再聰,第十章:劉再聰,第十一章:李並成,第十二章:劉建麗,第十三章:胡小鵬,第十四章:張嶸,第十五章:張連銀、劉再聰。《創新發展卷》第一章:張兵、符曉波,第二章:把多勛、王耀斌,第三章:徐兆壽、王力,第四章:徐兆壽、陳積銀,第五章:梁旺兵、馮玉新,第六章:把多勛、歐陽正宇,第七章:彭金山、楊華,第八章:任志明,第九章:高亞芳,第十章:王三北、魏梓秋,第十一章:陳青、張建華,第十二章:鄧小娟、王玉芳、李逸峰、馮玉雷,第十三章:馬世年、楊曉斌,第十四章:徐兆壽、馬成鳴,第十五章:曹進、劉濤,第十六章:李玉璧。
本書撰寫,時間緊,任務重,各位專家利用課餘時間,夜以繼日,把自己多年來潛心研究華夏文明的心得,對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的深人思考奉獻出來,體現了我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應有的社會擔當。本書供學界批評指正,供政府和相關機構參考借鑑,供民眾閱讀了解。當然,由於寫作時間緊迫,再加文出眾手,本書寫作體例有不盡一致之處,某些觀點也許還不太成熟,文字還有待進一步打磨,等等。我們誠懇期待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於百忙中為本書撥冗賜序;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連輯同志一直關心西北師範大學對甘肅文化的研究,擔任本書編委會主任,具體指導本書寫作,並為本書題寫書名;編委會各位專家建言獻策,各位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張兵、劉再聰、徐兆壽和學校社科處的同志協調會議、策劃提綱、聯繫作者、統籌稿件,盡心盡力;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於青女士、政治二部主任侯俊智先生以及責任編輯吳繼平先生為本書出版花費了大量心血。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感謝。
長期以來,西北師範大學一直堅守文化傳承創新和服務地方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建設的光榮使命。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學校亦將進一步整合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的優勢研究力量,培育建設新的學科群,並以本書的編撰為契機,做好後續研究,策劃重大項目,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力爭在華夏文明源頭性文化、特色文化及創新理論研究、文化產業及套用研究領域推出一批高質量、標誌性的研究成果。
劉基
2013年1月26日於西北師範大學

目錄

《華夏文明在甘肅:歷史文化卷(上)》目錄:
前言
第一章古代神話
第一節甘肅神話語境
第二節伏羲女媧神話
第三節神農(炎帝)與黃帝神話
第四節西王母神話
第二章大地灣文化
第一節大地灣遺址及文化分期
第二節大地灣聚落考古
第三節大地灣遺址出土器物
第四節大地灣地畫
第五節大地灣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第六節大地灣遺址的保護和開發
第三章彩陶文化
第一節甘肅彩陶文化的產生期
第二節甘肅彩陶文化的興起期
第三節甘肅彩陶文化的繁盛期
第四節甘肅彩陶文化的衰落期
第五節甘肅彩陶文化的歷史地位
第四章早期周文化
第一節周先祖與早期周史
第二節先周與早期周文化
第三節早期周史與早期周文化研究概況
第四節早期周文化與隴東民俗
第五節關隴文化視野下的早期周文化
第五章早期秦文化
第一節贏秦的崛起
第二節贏秦崛起的歷史影響
第六章簡牘文化
第一節甘肅出土簡牘
第二節簡牘所見漢帝國的西北經略
第三節甘肅簡牘的文化和學術價值
第七章五涼文化
第一節五涼政權“文教兼設”
第二節文化與學術的昌盛
第三節涼州七城十萬家
第四節五涼文化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華夏文明在甘肅:歷史文化卷(下)》目錄:
第八章敦煌遺書
第一節敦煌遺書的發現和流散
第二節敦煌宗教遺書的內容和價值
第三節敦煌遺書中的儒學經典
第四節敦煌遺書中的史學類著作
第五節敦煌遺書中的文學
第六節敦煌寫本學探微
第九章長城文化
第一節甘肅長城的修築技術起源及著名遺蹟
第二節甘肅戰國秦長城及秦朝長城
第三節甘肅漢長城與明長城
第四節甘肅長城的輔助系統及繁多類型
第五節甘肅長城文化
第十章石窟文化
第一節石窟起源
第二節甘肅石窟分布
第三節甘肅石窟藝術
第四節甘肅石窟的時代特徵及藝術價值
第五節蓬勃發展的甘肅石窟文化
第十一章絲綢之路文化
第一節長安至武威段里程及重要遺蹟
第二節武威至敦煌段里程及重要遺蹟
第三節甘肅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城鎮
第十二章西夏文化
第一節西夏統治與經營河西地區
第二節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第三節河西儒學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四節科學技術
第五節民風習俗
第十三章民族文化
第一節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西北各民族及其文化
第二節隋唐時期興起的突厥、回紇、吐蕃諸族及其文化
第三節元明清時期的西北各民族及其文化
第十四章宗教文化
第一節道教
第二節佛教
第三節伊斯蘭教
第四節基督教
第十五章黃河文化
第一節河源文化
第二節黃河地質文化
第三節黃河岩畫
第四節黃河上游的航運及水利開發
第五節黃河上游的渡口與交通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甘肅位於祖國版圖的幾何中心,區位優勢明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樣的民族融合與偉大的社會實踐,孕育了甘肅特有的精神氣質,創造了發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建設國家安全生態屏障、促進民族團結髮展和甘肅轉型崛起,乃是當前時代的需求。
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是“彰顯華夏文明的重要歷史文化基地”。早在20萬年前,甘肅境內就有人類生息。七八千年前,甘肅先民創造了燦爛的大地灣文化。大地灣文化是傳說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開創輝煌時代的真實展現,是甘肅遠古時期文明的代表。周王朝的先祖從隴東高原崛起,以農為本,以德治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禮儀與道德傳統。秦王朝的先祖從隴南山地崛起,稱霸西戎,依法立國,鑄造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
從漢朝開始,甘肅地區整體正式融人中國大歷史之中。隨著西漢張騫“鑿空”,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橫貫甘肅全境,甘肅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孔道和門戶,成為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前沿陣地。十六國時期,在整個北方“胡風”勁吹的大趨勢下,涼州成為漢文化的三個中心之一,而五涼文化則成為隋唐盛世文化制度的源頭之一。隋唐時期,甘肅進入輝煌時期,民族和睦,社會繁榮,經濟鼎盛,史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胡商販客,往返如織,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中西方文明在縱橫千餘里的甘肅大地交流碰撞,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篇章。
宋代以來,由於歷史、自然、地理等客觀因素,甘肅的歷史輝煌漸趨消退,經濟發展逐漸落伍。近代以來,與東南地區相比,甘肅尤顯貧瘠、閉塞、落後。目前,甘肅還處在資源豐富而經濟後進、文化厚重但有待開發的境地。尋找突破口,追求大發展,成為兩千多萬隴人的現實追求。事實表明,甘肅是文物的集中點、華夏文明的閃光點。與發達省份拼經濟、拼人才、拼科技,暫時沒有太多的出路,可以拼的就是資源、特色,還有文化。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成長點。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更加緊迫。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發改委《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共甘肅省委關於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設的意見》等為甘肅開展華夏文明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為甘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在這一大背景下,甘肅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推動文化大省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應運而生。
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對全國具有典型性和示範性,對甘肅具有牽動性和長遠性。據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將圍繞“一帶”,建設“三基地”,打造“十三板塊”,簡稱“1313工程”。“一帶”,就是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三基地”,就是以伏羲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基地、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基地、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基地;“十三板塊”,就是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試點、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培養、節慶賽事會展等。相信通過傳承創新區建設,加快發展甘肅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探索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新路子,將為同類地區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提供示範。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前景廣闊,“華夏文明資源”的價值提升和內涵挖掘將成為重要的突破口。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當著眼於根本——傳承保護,立足於開拓——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開發新價值,發揮新能力。
由西北師範大學主持編纂的《華夏文明在甘肅》這部書,在華夏文明大背景下全面展示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的寶貴价值,對甘肅歷史文化做了全新定位,內容充實,學風樸實,且可讀性強。書中梳理了甘肅系列特色文化:遠古神話與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彩陶文化、早期周文化、早期秦文化、簡牘文化、石窟文化、長城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絲路文化、黃河文化等,規劃了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報刊發行、廣播影視、演藝娛樂、出版印刷、戲劇動漫、節慶賽事、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企業等,構思了全新的發展思路:增強文化自我發展能力,提升文化競爭力,提高文化傳播力,擴大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打好文化資源富集牌,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等。這些論述和分析,有助於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提升甘肅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切實做好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使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內涵更加豐富璀璨。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