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前言,後記,
內容提要
本卷選取北宋、遼時期有歷史遺蹟留存下來的名人,通過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訴人們,歷史曾這樣走過。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它以中國歷史上有跡可存的歷史名人為線索,展現了北宋、遼時期名人的遺蹟、逸聞。將歷史、名人、勝跡結合在一起,伴隨著一段段歷史、一張張圖片,我們無疑經歷了一趟歷史之旅。山水之美,人傑之秀,令人心臨其中。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煙消雲散。歷史雖在遠去,記憶卻不會隨時間湮滅。一段城牆,一節墓碑,一方牌樓,無不見證了社會變遷,滄桑世事。
本卷選取北宋、遼時期有歷史遺蹟留存下來的名人,通過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訴人們,歷史曾這樣走過。
作者簡介
王行國,中國工人出版社編審。
長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曾任中國工人出版社總編室、科教編室、工會企業編室主任,出版社體改辦主任。曾參與《中國鄉鎮企業報》、《旅遊》雜誌、香港《中華企業》雜誌、《電氣時代》雜誌、《北京電子報》、《科學大觀園》雜誌等的創辦。
從事旅遊資源研究,對全國絕大部分省區作過名勝古蹟考察,拍攝照片5萬多幅。出版的圖書有《中華名人名勝》(上下卷,香港版)、《五千年華夏名人勝跡》、《中華名勝全景圖》、《錦繡中華(合作)》,以上皆為獲獎圖書。出版“中國古代建築與園林”景觀光碟。
從事以地理為主的科普創怍,被評為“優秀科普作家”,出版的圖書有《江山萬里多寶藏》、“大地趣話》(以上獲獎)、《大地奇觀》、《地理趣談》、《中國特產》、《五彩世界》、《壯美的祖國》、《富饒的祖國》、《中國國情基礎(主編)》等30多種,發表文章460多篇,作品總計500多萬字。發表攝影作品570多幅。主要圖書10套70多種。另參加寫作圖書11種。
從事科技文化史研究及辭書編纂,出版的圖書有《百科紀錄辭典》、《科學發現發明辭典》、《建築林》(建築小史)、《核變奏曲》、《高科技的故事》、《歷史大決戰的故事》、《極地探險的故事》、《地圖史》等。
圖書目錄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馬上天子盛世偉業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
誰馬壯兵強誰就可以實現野心——趙匡胤早看透了這點
陳橋驛:從天亮黃袍加身到天黑禪讓結束,正好是光天化日的一天
雪夜定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金陵: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杯酒釋兵權
仁義開明的宋太祖
正定隆興寺:遇宋即興
斧聲燭影——眾說紛紜的趙匡胤死亡之謎
永昌陵:中國唯一的倒葬陵墓群
“燭影斧聲”中登台的皇帝宋太宗
“正名運動”
高梁河:宋太宗揀了一條命
從郡王腐到房州:有可能繼承皇位的人都得死
崇文院:儒雅君王
他從一個頌歌盈耳的頂峰,跌進一個陰慘滿目的災難深淵
皇宮裡的更立悲喜劇:一把大鎖定終身——呂端大事不糊塗
騎在馬背上的皇太后建功立業的巾幗英難執掌國政40年的女主蕭太后
“這是天賜給我的”
高梁河之戰:嶄露頭角
文韜武略,一代女皇
“澶淵之盟”:贏得一個世紀的和平
一個29歲的寡婦,她城要愛
裝神弄鬼偽造“天書”拜天崇道鬧劇連篇熱衷“與神對話”的皇帝宋真宗
澶淵之盟
泰山:封禪祭天
玉清昭應宮:堪與阿房宮媲美
后土祠:汾陰祭地
毫州:拜老子,朝玉皇
主編《冊府元龜》
蝗蟲咬心——宋真宗病了
文章傾天下風範蓋千秋先天下憂後天下樂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悲導人生
范公第二故里:長白廿年棲身,醴泉劃粥斷*
貶謫一地,造福一方
延州:“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岳陽樓:江山詩情
伊川范仲淹墓:與寡母生死相依
道德人格與政治人格相統一的模範宮吏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清官包拯
文章冠天下操守耀汗青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歐陽修
著千古詩文吞五湖三江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蘇軾、蘇轍
短文取名而樂於求志廉於奉身而尚友千古道學宗師、哲學家周敦頤
一個生活在“深嫉積毀”中的好官一場詩文改革運動中的支柱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以史資鑒的帝王教科書——《資治通鑑》編撰司馬光
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變法宰相、博學文臣王安石
通才碩學學壇巨擘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作者沈括
倡明正學學做聖人理學先驅、哲學家程顥、程頤
充滿文學藝術的活力履歷風雨顛簸的人生稱雄詩壇的文學家、風格灑盪的書法家黃庭堅
高超絕逸的書畫痴狂乘謬的人生書壇怪傑米芾
國破身辱江山誤文採風流翰墨情青樓天子、書畫皇帝、亡國之君宋徽宗
後記:說不盡的故事——我和“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跡”
鳴謝
前言
五千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給全人類留下了自成體系、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其中名哲先賢、科學巨擘、文化大家、騷人墨客、政治豪傑、軍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驅層出不窮,光芒四射。他們不僅給後世留下永不泯滅的精神財富,而且在中華大地的青山綠水、鄉鎮市井間到處留下令人緬懷的足跡。我們在享受著如許文明的同時,也渴望與他們近距離的接觸,奈何時光是不可跨越的長河,我們只能追憶歷史,探尋他們的歷史足跡。《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與歷史創造者對話的機會。
出於對祖國悠久歷史的熱愛,出於對歷史創造者的崇敬,作者不辭辛勞,歷經20餘年的時間,踏遍祖國大江南北,遍訪各地風土人情,用筆和相機記錄那些尚存於世的名勝古蹟,其資料收集之豐令海內外業者驚奇。
為了編纂這套書,作者還蒐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作者對一絲一毫的史料都不肯放過,力求尊重史實,還歷史原貌,最終打造出這套凝結作者多年心血的《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跡》。本套書以中國歷代名人為線索,以名勝古蹟為對象,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圖文並茂,形象直觀,構思奇特,融歷史於趣味之中,便於讀者學習和閱讀。
為了使這套書更好地呈現給讀者,我們與作者多次研討,最終確立了寫作風格和體例。作者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讓我們倍感欽佩。我們尊重作者的觀點和見解,即使有不同意見,也是與作者幾經斟酌,獲得首肯後,方去修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此方面的書籍汗牛充棟,本書僅是其中之一。作者博學多聞,見解獨樹一幟,我社本著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度,允許各有識之士存有不同的見解。這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為後世子孫留下更為詳盡、全面的史實資料。因編輯水平有限,書中有不足之處,還請讀者批評指正。
後記
說不盡的故事我和“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跡”有些話是“老調”的重彈。
“人生路漫漫,一步復一坷;但得不停滯,回首笑自多!”當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華名人名勝”的稿件時,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時寫的這首小詩,它是我寫作的寫照,也是我人生的寫照。
也許是因為出生在“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的蓬萊仙境;也許是因為成長在有著全國最著名的風景古蹟的五朝古都;也許是因為有過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經歷;也許是因為有個“王行國”的名字意味著對祖國的山河有著一種特殊的熱愛,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要探訪祖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
“為中華山河立傳,為炎黃風流謳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為“立傳”,為“謳歌”,我選擇了“中華名人名勝”為研究課題,提出了“名人名勝”的學術概念,賦予了它科學的內涵,在《地理知識》、《地球》雜誌上和中國旅遊地學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過學術論文。
我這人有個特點,要乾什麼就一定要乾到底,山東人嘛,說好聽了是“執著”,說不好聽了是“固執”,說什麼都行,反正我認準了的事就非乾不可,要乾就非幹得有點模樣不可。
於是,我從“見鉛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鐘情的還是這部關於“中華名人名勝”的書。
它縱向串連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橫向串連了中華大地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表現中華文化的輝煌,中華山河的壯麗。
完成這么大部頭的書,要拍照片,要蒐集和研究資料,要發掘名人和名勝的關聯,要撰寫和進行編輯加工,無疑是一項大工程,個人搞起來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艱苦。
近50年的時間裡,我收存了卡片44萬多張,分成了1000多種類別,裝在了3個高高的卡片櫃裡。這些資料是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能撰寫出這本書的基礎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這本書是以照片為基礎,而這些照片都是我從1981年以來親自拍攝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來共有5萬多張膠捲片(近年拍的數碼片未計),也是滿滿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錢的問題,我是個靠微薄工資吃飯的人,於是,常常遭遇尷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雖然漲了幾次工資,經濟上好了一點,但還沒錢買相機。一次要出差,心想借這機會照點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壯了壯膽到了個親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機用用,誰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說了。後來還足一個老同學救了急。現在想起來,那傻瓜照相機不過才200元錢,跟我現在的“尼康”沒法比,可當時都窮,宅貝著呢。
照相都是自費,從未沾過公家一分錢,總得算計著花錢。出去不能像別人那樣遍嘗當地的名特產品不說,一個景點常常是照個一二張“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這一生再沒有機會去了,現在想起來真是懊悔不已。後來有了稿費做攝影“基金”,才有了點“擴大再生產”的條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難處。
對於那些著名的景點,我自然不會放過,那些一般不為人知的嘰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蹤尋覓,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勞往返。有的因為資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費了不知多少書貴時間。
岳陽的小喬墓,載有多少風流佳話,多少書上都寫得活靈活現,地址也寫得確確鑿鑿,然而,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卻遍尋不見,最後是一位中學教師帶我來到校園裡,指著面前的菜地說:“那就是!”(報載近年已復建)長沙的賈誼故宅,在旅遊交通圖上占了好大一塊,該是有豐富內涵了,結果乃是幻覺一片,那一帶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問留下來的。
北京的于謙祠、康有為故居,都在門牆上有文物保護標誌,然而也僅此而已,兩處院落里加蓋的小房如迷魂陣似的到處“曲徑通幽”。
南京的顏魯公祠、林則徐故居,我當年費盡周折找到的時候,是連標誌也沒有的大雜院(近年有修復)。
陝西寶雞市的神農祠,《中國名勝詞典》上明明寫著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們順著渭河南岸從上午轉到下午,轉了好幾個來回,肚子餓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個“峪家村”,真讓人喪氣。最後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編資料的人誤把“泉”字寫成了“家”?你說上哪兒說理去!而找到的神農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問簡陋的紅磚小房,讓人怎么也無法和書上介紹的建築,和心日中的偉大的先人掛上號。
如今出門常常令人神經緊張,小偷是防不勝防,不免給我製造點麻煩。在北京,放在車後架上的書包不翼而飛,裡面裝有一架不錯的相機。
在成都,我兩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睞。第一次還算幸運,在通往火車站的16路車上,我上衣兜里的記者證和幾十元錢便宜了小偷。兩年後的1987年,再次經過成都,我備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囑咐我:“王老師,這回可小心點!”結果更慘。還是在16路車上,只坐了4站地,我緊緊夾在腋下的攝影包,被人從後面割了個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長變焦鏡頭沒了。我都快暈了。這是我出門前剛剛跟別人借的啊!回家後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後準得樂壞了,說這個王行國真好,不遠千里又給我送個長變焦鏡頭來!”尷尬。
平頭百姓,要想做點事情,完成點事業,沒有點“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從小練就的吃苦本事。(當然,我也得到了許多好人的幫助。只是今天說的不是這個話題,那要說起來比這篇文章還長。)諸如沒有娛樂,沒有休息日,經常夜裡1點半上床睡覺,等等,等等,我已經沒意識到這是困苦,更說小上是犧牲了。
有時是租白行車跑路的,在豫北內黃的沙荒地上,車子不僅不能騎,連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車騎人。走到哪兒就住在哪兒,趕上什麼樣的地療就住什麼樣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趕在一處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幸好還有個臨公路的小飯鋪,老闆給安排了個“單間”,床鋪像搖籃,房門得用木棍頂著,倒是省了錢,4元。
過去買票難,乘車難,一次登車一次拼搏,場面緊張激烈,令人心驚膽戰。
武則天的廣元,李白的江油,我是從西安赴成都的中途採訪的。這種時候總是要付出合棄臥鋪的代價,再上車是連摩位也沒有的,能有立足之處就算不錯。
採訪李白墓,是從南京去的,要先到馬鞍山,再轉當塗,再轉青山。
歸來已無車,只好邁開雙腳量地球,同時不斷地伸手想攔過路的卡車捎腳。誰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腳踏車來。
“同志,我趕車晚了,勞駕用一下你的車,我帶你一段路!”天無絕人之路,真遇上了一個好心的小伙子:“您歲數大,我帶您吧!”還有“血的代價”。
1988年,在西安開完會,回程想就道在洛陽作點採訪,便沒買回京的臥鋪。時近中午,火車行駛到陝西、河南交界一帶,我正低頭看書,突然一聲巨響,我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就見一滴滴的鮮血滴在了我的腳下。
啊,是從我頭上流下來的,當時我還沒覺得痛,但是不一會兒血就流成了片,臉上也“花”了。
頓時全車廂都驚呆了,不知什麼時候,乘警、車長也都來了。原來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車,讓我趕上了,2寸見方的石塊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腦門上,沒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萬幸。
熬到了洛陽的醫院。大大告訴我,我的傷口比較大,要縫合,但頭上不能打麻藥,叫我“克服著點”。我躺在手術台上,“克服”著劇痛,覺得大夫大約是在練納鞋底子的手藝。
我的頭本來大,平時就難得買到62號的帽子,現在纏上了紗布,頭更大了,找來一夫堆帽子也沒一頂能戴的,最後只好把醫生戴的白帽子撕個口了罩在頭上。我在洛陽堅持按原計畫拍了照片,頂著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個一個‘穆斯林’!”那年,在青海,我去盂達天池。順著黃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嶇,天公也不給臉,下著濛濛細雨。突然,在一個急轉彎處,車一下子撞到了左邊的懸崖上。我沒有思想準備,頭撞到了前座上,滿臉是血,癱成了一團動彈不得。眼鏡壞了,相機頭也變了形。突然的變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書嚇得不輕,連忙下到黃河深谷里弄來水給擦洗。還好,是傷了鼻了。再看車,是剎車折了。虧得是撞在了左邊山崖,要是右邊,黃河深澗就會把我們永遠留在那裡了。
回到西寧,邀請我考察的副省長一聽到這情況,馬上從開著會的會場上趕了來,對躺在床上雙臂還在疼痛的我說:“王老師,還去嗎?不去了吧!”我毫不猶豫地說:“還去。”最後,這位副省長親自找了一輛車,點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經常跑野外的老司機,總算一路順風。
在北京,一個大雪天氣,剛拍完黃花城歸來的路上,由於司機對道路不熟,碰上一個拐彎加下坡的地方,司機剛說“不好”,車就往旁邊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樹上了,車頭凹進去了一大塊。還好,這棵樹幫了忙,要沒它,車就翻到溝里去了,後果不堪構想。人沒受傷,但車是罷工了。天寒地凍,冷風嗖嗖,放眼四顧,一片茫茫,誰來救我們?走了好遠,終於找到了電話。兒子和一個親戚開來了車,把我們搭救了出去,這時,天已經是全黑了。
從天而降的驚險。在司馬遷的韓城,拍攝明清民居党家村時,一輛車閘失靈了的手扶拖拉機像脫韁的野馬,從高坡上飛馳而來,撞進了迎村口大門旁的圍牆裡。拖拉機從老伴旁邊擦身而過,老天爺保佑,我們安然無恙,卻留下駭人的“後怕”。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多走幾個景點,多拍幾張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歸,只要還有一絲能見度,我都不肯離開。而把趕路的時間留給了夜晚。
在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時天就已經全黑了,可離高速路還有一段距離呢,上了高速路,離住地西安還有120公里。這種情況多得是。
從華山往西安趕,走到半路,車堵得一蹋糊塗,兩面的車都有幾百輛,開著大燈,兩條長長的一望無際的光帶,情景“壯觀”極了。
秦嶺大山里,在摸黑趕夜路,領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邊懸崖、一邊深澗的膽顫心驚之後,在陝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睜睜地看著前面50米外的“甘肅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馬路,就是過不去。
四面大山,陰風陣陣,靠著車裡的空調驅寒,硬是在車裡呆了24個小時零7分鐘。“度日如年”的成語,算是體會得夠深刻了。
還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讓拍攝的名勝,就不便說了。
歲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經歷,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寫不完的故事。
在這些基礎上,我出版了《中華名人名勝》(香港版,上下卷,55萬字),《五千年華夏名人勝跡》(51萬字)。
又是8年的撰寫,成了《中華名人名勝圖典》,成了它的姊妹篇《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跡》。
我一向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價值。現在,面對已經完成的龐大的“中華名人名勝”書稿,凝視著那一張張灌注著我心血的照片,翻閱著那一筆筆我書寫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跡,感到了我心臟的搏動。
我教過地理,研究過旅遊資源,學過中文,喜歡歷史,愛好攝影,當過編輯、記者,有組織駕馭資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寫“中華名人名勝”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識能力的結合點,使我獲得發揮才能的樂趣。
“名人名勝”裝載著歷史的厚重,也傾注著我的情愛。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創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