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庵

華嚴庵

雜木溝林壑幽深,華嚴庵久遠神秘。那是因為華嚴庵有許多未解之秘,單就建文帝在此隱蹕一時,修那么堅固且內空的石城牆乾什麼?“神仙洞”真的可通石圍牆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嚴庵
  • 地理位置:甘肅省武山縣
  • 屬性:佛教
  • 佛事:四月八和七月三十
甘肅省武山縣華嚴庵,浙江省新昌縣華嚴庵,江蘇省南京市華嚴庵,四川省青川縣華嚴庵,

甘肅省武山縣華嚴庵

四門鎮過西河橋,緣山北上約二里處,有一村莊潘家灣,潘家灣莊不大,但很出名,因為四門十景之一的華嚴庵就在這個村子西頭,寺院規模宏大 ,殿閣重重,古柏參天,經聲佛號,不絕於耳,真乃清淨聖域,莊嚴佛法,是佛家習禪的理想處所。
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也就是一九二九年暮秋,龐德故里四門鎮新莊村太平寺被流匪焚毀,當時在四門潘家灣高僧慕老法師的保護下,所有佛像搬運至潘家灣,並組織僧人化緣緣歷時五載,建成第一座佛殿,取名華嚴庵,七十一年了,華嚴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現在已有大殿六座 ,佛像七十二尊,僧尼二十餘人,寺院擴建面積四百平方米左右,由六個小四合院組成,並築起一圈高高的圍牆,一九八六年掛牌武山佛教協會四門分會,每年四月八和七月三十在這裡都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

浙江省新昌縣華嚴庵

華嚴庵,位於浙江省新昌縣城西南,乃妙智尼師於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草創,因禮華嚴經有感,故名華嚴庵。
開山祖師光顯梵宇,宏開蓮社,俾自淨行,勸人念佛,聖容具妙相之莊嚴,晨鐘醒世人之迷夢,實中邑之覺苑。「文革」期間華嚴庵遭到嚴重破壞,佛像經書也遭到焚毀。
一九七四年由慶賢法師主持修復,承持遺志,前修精進,戒德冰霜,人天所護,香供十方之華界,燈明六道之昏蒙,使庵容分外增彩。
一九九四年回應縣城改建,遷址於大佛寺西之新房頭,仗政府之協助,梵宮再興,將原占地規模擴建成一千七百平方米,為弘法利生之基業,超凡入聖之道場,於一九九六年建成。
華嚴庵新增主要佛教建築是山門樓和大雄寶殿。該庵主要文物有清同治五年的《大乘妙法蓮華經》,該佛經被視為鎮寺之寶。
另外儲存有《往生淨土決疑懺》和《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另有刻碑一塊,即一九九六年《遷建華嚴庵碑記》。

江蘇省南京市華嚴庵

莫愁湖公園的主要建築都集中在東邊,據明初一些史書和梵剎志書記載,此處原有一小剎名曰華嚴庵,朱元璋曾在華嚴庵後樓與徐達對弈。
清朝初期,華嚴庵毀於火,勝棋樓倖免。江寧知府李堯棟修莫愁湖,建鬱金堂,補築湖心亭等。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軍攻占金陵,湖樓被毀。但經500年歷史的變遷,現在所看到的是建築是清朝末期同治十年前後所建的。門為黑瓦單檐民宅式過常門,門前有一對英氣逼人的石獅子,遊人多喜歡轉動石獅口中含著的石球。
大門的楹柱有集字古聯。進門兩側有遊廊與前後左右建築相勾連,正中憑欄,可見院中有一巨石假山兀立。
它是由多塊太湖石堆砌而成,其體形猶如繁體的“豐”字,也似一個巨型的蘑菇,巨石上面纏繞著凌霄花,頗為古樸。

四川省青川縣華嚴庵

青川縣華嚴庵 位於青溪鎮南15華里雜木溝內的老廟子,那就是這是始建於元,擴建於明、清,幾經毀損,歷經六百多年滄桑的明建文帝隱蹕之所--華嚴庵舊址。
青川縣華嚴庵青川縣華嚴庵
華嚴庵舊址在雜木溝深處蓮花山內的一個山包上,狀如皇陵。
西側山溝內有巨石壘砌的城牆,沿城牆隨山而上有小路2里許直達山頂廟址。
北面坡度較緩,下方較平坦面積約3000平方米。站在廟址上,向北遠眺,陰平山、馬盤山盡收眼底,東南西三面21座山峰如蓮花瓣狀逐漸合圍,華嚴庵就好象坐落在蓮花盛開的蓮台之上,其景美不勝收。
華嚴庵這座深山古剎,在斗轉星移的六百多年裡,歷經磨難,幾度興衰,廟宇雖毀,香火依舊,遺蹟尚存。
已發現石碑四塊,殘碑一塊,均是清朝所立,石佛像一座(雕刻年代無從考證)。其“廣佛碑”於大清康熙八年乙酉孟春月立,此碑保存完好,高1.7米,寬0.90米,厚0.08米,碑文高1.56米。上有《鼎建華嚴庵碑誌序》,文載“……啟自元時又為明初建文皇帝隱蹕之所……”。
其“華嚴庵重建碑”保存完好,於康熙五十八年歲次乙亥四月塑八日吉旦立,碑高1.70米,寬0.92米,厚0.05米,碑文高1.44米。
上有《重建華嚴庵碑記》,文載“……華嚴庵之設也其說有二一曰肇自建文隱蹕之時一曰衲子玉峰有開山於宣德之六年執是說而已……”。
殘碑長0.20米,寬0.08米,上有碑文雲“康熙五年”。墓碑2塊,一塊為清道光丙申立,為比丘和尚墓碑,一塊為清光緒16年立,為源興老和尚墓碑。
石佛像,坐姿,高0.70米,寬0.40米,厚0.2米,頭高0.20米,似如來佛像,彩塑,面部表情和善,肉色;雙手指交叉吁握狀,端於腹,肉色;衣服為金黃色,雙腿盤坐。背部裝藏,內有清代曆書(線裝書)一本。(據守廟的羅和尚講藏內還有一地圖,被前青溪派出所肖玉堂拿去)庵址西側後有石塔一座,已朝西傾斜,此塔高2.30米,基座長寬均為1.30米,共九層,方石與圓鼓石相間,中間用與青溪明城牆一致的粘合劑相連。四方五圓,方比圓大,塔頂為錐體,無圖案和文字記載。從塔基四周被盜挖的土中,可以看出是回填土,可能塔基被土埋了一部分。庵址西側還有養生潭三個,單個面積約10平方米,內有蘭花狀水草,不管天干地凍,四季水滿池溢。其中一口塘有泉眼一處,能噴泉,狀如蓮花。庵西側水溝有長約800米的城牆已坍塌,順山而下,由直徑1-2米的巨石堆砌而成,牆寬約4米,距地面1-3米高不等,雙層中空,據傳內可容人行走。據守廟人羅和尚講此道可能與庵前方約50米處的一“神仙洞”相通。此洞寬約0.5米,深約50米。縣誌載,華嚴庵,明時由四周長約5華里的圍牆圍成,依山靠水,有山門、三重大殿,及側殿組成的一個宏大佛庵。從“廣佛碑記”、“重建華嚴庵碑記”敘述的建文帝於宣德六年到此與《明史紀事本末》之卷十七“建文遜國”中的宣德六年文帝由延安到西安入蜀的敘述完全吻合,也與《明史.鄭和傳》、《明史、姚廣孝傳》、《明史.胡熒傳》中論述建文帝逃亡之說不謀而合,加之解放初保存的庵內正殿佛前的黃龍鑲邊金字木牌上書“大明建文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充分說明明建文帝於宣德六年確在青溪華嚴庵隱蹕。
這個通道是否是建文帝在緊急情況下逃匿的秘密通道?石塔的意義是否代表“天圓地方”“九五之尊”?它是否就是明建文帝的寢陵“明十四陵”?1997年由當地百姓募捐復建小廟一座香火日盛。讓我們拭目以待,早日揭開華嚴庵神秘的面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