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塊北緣基底與蓋層構造演化》是由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李錦蓉、孫家樹、朱大崗、吳習東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地塊北緣基底與蓋層構造演化
- 成果登記號:19970077[08216]
- 第一完成單位: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70077[08216] |
項目名稱 | 華北地塊北緣基底與蓋層構造演化 |
第一完成單位 | 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李錦蓉、孫家樹、朱大崗、吳習東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1-06-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4-12-30 |
主題詞 | 基底構造;沉積蓋層;構造演化;華北地台;北部 |
任務來源 | B |
成果摘要
“華北地塊北緣基底與蓋層構造演化”是地礦部“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汽歸洪棄“華北地台區控礦因素與成礦預測”中的一個專題,編號85-01-002-01-2。專務是深入研究華北地塊北緣太古宙-早元古代基底構造演化與中晚元古造演化,剖析區域構造演化規律與成礦地質背景,提高區內基礎地質研取得了以下新認識和新進展。1.通過對全區中新元古代地層系統、三疊紀、侏羅-白堊紀地層系統與地殼幕對比,進一步查明全區長城紀以來地質事件的時間序列。2.通過對全區地殼運動的研究,進一步查明呂梁運動包括兩個構造幕(2200Ma)、青龍河幕(1850Ma)。提出冀東早元古代為克拉通地塊邊帶。首次查明該區印支期可劃分為早、晚兩期,即240-230Ma、230-個構造幕,以第Ⅰ幕為主造山幕,它對該區構造演化具有劃時代意義。燕山早、晚兩期,在220-140、140-65Ma之間,其中包括Ⅰ-V構造幕,各紋茅狀況基本相同,又約有差別,以燕山地區發育最全。一步查明白雲鄂博-燕遼中新元古代為典型的“坳位槽”。以拉張、喇察旋強烈沉噴發、穩定沉降為特色,其範圍向東延入朝鮮北部,向北延入艾力格廟南,說明原始華北陸台範圍遠比現在范閥己邀圍大。4.通過建造及形變分析,提出陰山緯向構造體系定型期為晚古生代-早印和演化過程中,經歷南北向擠壓與拉張體制多次交替。自西向東,從北北發生,發展。通過歸併、拼貼、焊接等方式包容加里東期構造成分和塊形成擠壓型複合造山帶。主要造山作用:同沉積期為裂谷閉合式造山為擠壓造山、對沖式、科伯式造山作用和熱隆作用;加強期(晚印支期對沖式、科伯式、拉鋪、逆沖岩片疊置式、沖斷推覆造山和岩漿底辟式雅期則主要表現為拉張裂陷與扭壓準造山作用。 5.對華夏系列首次提出古華夏系定型期為早元古代屬呂梁運動產物。肯定華夏系在華定型期為印支期;中華夏系定型期在延吉、渾江地區為晚三疊世-侏羅區則為早燕山期(侏羅紀);新華夏系活動時期為晚侏羅世-白堊紀。6.按岩石圈變形作用方式與動力學機制初步劃分造山帶類型代冀東為克拉通地塊邊緣扭壓主再腳造山帶;中腿設台譽新元古代為大陸裂谷拉張造山蒙-遼吉為活動陸緣扭壓造山帶;華力西期興蒙為活動陸緣擠壓造山帶造山帶;中生代為陸內擠壓造山,其中陰山緯向帶為擠壓造山帶;華夏大陸邊緣扭壓造山帶。7.構造演化與區域成礦方面演化階段,不同構造環境伴有不同礦床富集。早元古代冀東地塊邊緣造-綠岩帶Au礦床;中元古代裂谷期有大型Pb、Zn、REE-Nb礦床;加裏白乃廟式Cu(Au)礦床,華力西期活動陸緣- 被動陸緣Cr、MO、Cu(中生代陸內造山階段,是該喇敬婚區Au、Ag、Pb、Zn、Mo(Cu)等多金屬重要成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看法,深化了對華北地塊北緣基底和蓋層構造變形的認識,對今後該區質勘查有重要意義,總體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