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前身為1960年創辦的華僑大學政治系。

“和諧馬院,和而不流;同心同德,同舟共濟;開明清明,開拓進取;共建共享,共同發展”,這是學院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心愿。衷心歡迎有志之士加盟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同我們一起,在這一片具有濃厚人文氛圍的沃土上奮鬥,譜寫她繼往開來、欣欣向榮的新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創辦時間:1960年
  • 口號:和諧馬院,和而不流
  • 部門:華僑大學
歷史沿革,教學條件,師資隊伍,

歷史沿革

1960年4月,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在《創辦華僑大學方案(草案)》中就提出創辦政治系的計畫,1962年正式成立政治系,當年秋開始招生。政治系下設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4個教研組和一個報刊資料室。至1965年教職工有60多人。政治系除擔負政治學本科專業教學外,還承擔全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文革”期間,學校各項事業遭到破壞。1978年學校復辦後,政治系沒有隨之恢復,但學校設立馬列主義教研室,任務就是承擔全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1984年10月,學校決定將馬列主義教研室改為社會科學基礎教研室,仍為學校的直屬教研室。1986年1月,社會科學基礎教研室升格為社會科學基礎部。1992年9月,學校批准社會科學基礎部改為社會科學系。1996年,學校批准社會科學系改為國際經濟系,同時保留社會科學基礎部建制(合署辦公)。2000年6月,學校決定設立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系併入經濟管理學院。2001年6月,學校成立人文社會科學系(獨立建制),同時將華僑華人研究所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系的掛靠單位。2004年10月,學校決定將人文社會科學系升格為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2009年9月,學校為統籌兼顧泉州、廈門兩個校區的學科建設,充分發揮僑校的特色和優勢,決定將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拆分為公共管理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與公共管理學院合署辦公。2012年7月,學校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關精神,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探索具有僑校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決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的基礎上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通識教育學院,作為承擔從泉州校區到廈門校區,從國內生到外招生,從博士生到碩士生到本專科生這樣全方位、多層次、多類型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教育課的專職教學科研部門。

教學條件

學院現有教師31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13人,講師10人,博士17人。目前,全院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占68%,博士學位比例占55%;其中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1名,入選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3名,入選福建省“高校第一批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名;全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師結構合理。學院分設6個教研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部、研究生思政課教研部、外招生通識教育教研部。同時,根據學科建設需要,設立若干研究所。學院希望通過新一輪的課程建設,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並把為外招生開設的“當代世界與中國”系列課程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優質課程體系。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個碩士點。學院教師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國內權威、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馬克思主義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的有50多篇;教師出版學術著作10多部;獲得各類獎50多項,其中獲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0多項。

師資隊伍

授、
博士生導師:

許鬥鬥林懷藝 吳苑華
授:
朱銀端劉新宜曾文婷 王陽
副教授:
劉艷 湯忠鋼肖北嬰吳鴻雅
陳憲光林國全洪躍雄駱文偉韓麗嶸 賴曉飛
師:
劉衛衛孫瓊如張博鋒 孟玲洲 張宇 張超 劉金花
袁張帆曾慶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