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歷史,捐款,
簡介
由1926年5月回國參加國民黨二大的16個海外僑團和華僑協會的代表發起籌建。同年7月10日,即革命軍誓師北伐的翌日,在廣州正式成立。
歷史
1926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國民革命軍頒布《北伐宣言》,誓師北伐。翌日,由16個海外華僑團體參加組成的華僑協會,在廣州召集駐粵各個華僑團體,舉行了“華僑北伐後援會”成立大會。各華僑團體的與會代表在會上討論通過了《華僑北伐後援會簡章》,規定該會的宗旨是“援助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以求中國之真正統一”。該會的主要任務是:甲、籌款援濟北伐軍餉;乙、宣傳北伐意義;丙、慰勞前敵將士。(《華僑北伐後援會簡章》,載《海外周刊》第18期。)會後,由執行委員會召開常務會議,制訂了工作條例和《北伐捐款褒獎條例》(草案)。此後,海外各地竟相成立華僑北伐後援會。到1926年9月,各地建立的華僑北伐後援會共有524個,會員約有100萬人。當時,除了華僑北伐後援會是捐款支援北伐的主要組織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團體如東南亞和美洲等地的文教衛生界的華僑組織,工商界的華僑團體,以同鄉、同族為紐帶的華僑社團等,也都積極參加這一捐款活動。
捐款
在海外許多華僑社團的大力組織下,各地的捐款活動廣泛、迅速地開展起來,從富紳巨賈、店員、教師,到小販、車夫都踴躍捐款。菲律賓中華商會會長李清泉發動旅菲僑胞為北伐軍籌餉,短時間內便籌捐了14萬元匯交北伐軍。菲律賓華僑宋壁良是個洗衣工人,生活十分貧苦。他每日以洗滌衣物為生,每洗一件衣服,只能得到四分錢的微薄報酬。他辛勤勞動十載共積累了440元。為了支援北伐,他毅然將全部積蓄獻給了廣州國民革命政府。(陳萬安、許肖生:《北伐戰爭與華僑》,《學術》月刊1982年第5期。)爪哇展玉華僑認為“海外僑胞重洋遠阻,已不能為政府執戈殺敵,效力疆場。惟有各捐些血汗之資以作政府後援而已”。因此,他們在組織北伐後援分會時就約定:“凡屬會員,應依照會章,認定月捐,逐月收齊,匯寄政府,以資捐助,而利成行,至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時為止”。(《荷屬華僑紛紛組織北伐後援會》,載《海外周刊》1926年8月,第23期,第21頁。)從1926年10月9日至14日,11月11日至17日,巴城、萬隆、拉布安、岩望和棉蘭等地華僑的捐款總計毫銀187677元,中央銀14043元,荷幣2307元,港幣1554元(《海外部一周工作報告》(第30次及41次),載《海外周刊》第31~35期。)。7月24日,廣州國民革命政府首先收到澳大利亞普扶地區華僑社團匯寄的捐款,接著各地華僑支援北伐的匯款紛至沓來。至1926年底,北伐軍收到的海外華僑匯款共100萬元。以後的捐輸仍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