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郡守病,延華佗治。佗視疾,以為其人盛怒則廖,乃多受其直而不加治。無何棄去,且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殺佗,郡守子知佗意,囑使勿逐,守不得佗,嗔恚至極,吐黑血數升,病遂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華佗巧治病
- 創作年代:西晉
- 作品出處:《三國志》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陳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語句注釋,白話譯文,文言知識,文化常識,相關人物,
作品原文
有一郡守病,延華佗治。佗視疾,以為其人盛怒則廖,乃多受其直而不加治。無何棄去,且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殺華佗,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不得佗,嗔恚至極,吐黑血數升,病遂愈。
注釋譯文
語句注釋
1.郡守:郡的長官
2.延:邀請
3.以為:認為
4.瘳(chōu):病癒
5.無何:沒多久
6.瞋恚(chēn huì):憤怒
7.酬:酬金
白話譯文
有一位郡守患病,邀請華佗治病。華佗看了病,認為這個人只要大怒一場病就會痊癒,於是多收他的報酬卻不給他治病,不久華佗丟下病人走了,還留下一封信罵這位郡守。郡守果然大怒,命令手下人把華佗捉來殺掉。郡守的兒子知道華佗的真實用意,囑咐派出的使者不要追拿華佗。郡守沒有抓到華佗,憤怒到了極點,吐黑血(淤血)數升,病就痊癒了。
文言知識
延:現代漢語中的“延”,指“延長”,而文言中的“延”,主要指“邀請”。上文“延華陀治”,意為邀請華佗治病。又,“延至家”,意為邀請到家裡;“延四方之士”,意為邀請四面八方的人。
文化常識
升:上文說到“吐黑血數升”,升是舊時的一種量器,也作容器用。木製,方口,呈倒梯形狀。舊時另有一種容量單位“合”(gě),1契約1兩2錢,10合為1升,10升為1斗,10斗為1石(dàn)。那郡守吐黑血(淤血)數升,看來是吐了好多淤血。
相關人物
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漢族。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關於華佗故里,學術界普遍認為華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1995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欣然為亳州親筆寫下了“華佗故里,藥材之鄉”的題詞。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髮童顏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華氏家族本是一個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一個風景秀麗的小華莊(今譙城區華佗鎮)。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