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源於華中大學1903年創立的理學院物理系。擁有教育部批准建設的國家理科(物理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等,與等近20個國外研究機構建立有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

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成立時間:1903年
  • 起源:理學院物理系
  • 教工:138人
學院簡介,師資力量,專業設定,教學成果,學院榮譽,對外交流,專業構成,組織機構,專業簡介,

學院簡介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源於1903文華大學物理系,弦歌百年,蜚英騰茂。建系早期,一批從國外回來的著名學者曾先後在這裡任教和從事科學研究。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桂質廷博士,於1930-1939年擔任華中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的卞彭博士,於1939-1958年先後任華中大學理學院院長、華中師範學院物理系主任。他們言傳身教,篳路藍縷30年,奠定了華中師範大學物理學科的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物理系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02年經校內院系調整,成立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簡稱物理學院)。2010年始,學校將物理學院做為“特區”加強建設,學院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正闊步前進。
學院日常工作的開展主要由黨政聯席會、教授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三大部分組成,學院黨政聯席會議是學院重大事項議事決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形式,是學院職權範圍內的的最高決策機構。學院黨政聯席會議下設六個工作委員會,即學術委員會(物理學科學術評議組)、發展委員會(教師聘任組)、本科教學工作委員會、研究生工作委員會、學生工作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本科教學機構包含七個教研室,即普通物理教研室、理論物理教研室、物理實驗教學中心、信息處理教研室、通信教研室、大學物理教研室、電信實驗教學中心。學院的研究機構包括十一個研究所(研究院、中心),即粒子物理研究所、納米科技研究所、光學科技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研究所、物理學科教學論研究所、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所、電子技術研究所、通信技術研究所、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夸克輕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學院立項建設。
2018年10月26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之一。
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師資力量

學院鳳藻錦繡、嘉木蔥蘢,匯集了一批知名的專家學者治學執教。學院現有教工138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8人,大部分中青年教師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學院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逐步形成人才匯聚之高地。其中,中組部“千人計畫”學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王恩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王恩科、楊亞東),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肖博文、秦廣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7人(王恩科、楊亞東、李高翔、候德富、張本威、陳紹龍、劉復明)。以這些學者為基礎,學院連續獲得了國家創新研究群體一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一個(國家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理論物理教學團隊)。

專業設定

學院基礎理論研究和工科套用研究並舉,有物理學(師範專業、基地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四個本科專業,是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教學、研究單位。在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學院物理學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中位列第12名。學院擁有“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學科,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在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無線電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招收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及博士後流動站,“物質深層次結構物理”211重點學科,國家理科(物理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夸克與輕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夸克物質物理”高等學校學科創新111引智基地,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理論物理國家級教學團隊。還擁有物理學科教學論(教育學)、天體物理(天文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科學技術等碩士學位點,湖北省物理學一級重點學科,湖北省“理論物理”優勢學科,湖北省高能物理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學校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高等學校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物理學”高校本科品牌專業。掛靠學院的單位有中南地區理論物理學術交流中心。
學院以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理論物理為代表的科學研究迅速進入國際前沿領域,在夸克-膠子電漿物理研究方面成果顯著,是國際“重離子物理”的研究重鎮。作為中方牽頭單位參與了“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重離子碰撞實驗(CERN- LHC-ALICE)”。學院承擔了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與面上項目等國家級科技項目100多項。目前,我院正在與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大物理學院一起組建“核物質科學2011協同創新中心”,凝聚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核物質科學方面的優勢資源和力量,致力於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聚集和培養一批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滿足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需求。

教學成果

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1502人,研究生482人。學院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成果豐碩。其中研究生的代表性成績有:付菁華、俞雲偉、蔣青權三人的博士學位論文分別入選2005年、2011年、2012年國家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學院重視本科生的教育培養,1999年,1996級基地班受到教育部、團中央聯合表彰,被評為“全國先進優秀班集體標兵”。近年來,在全國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學生論文評比、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等一系列競賽中,我院本科生榮獲國家級獎勵60多項、省級獎勵100多項。

學院榮譽

2008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54篇,其中SCI收錄339篇,在物理學科頂尖的學術雜誌Phys. Rev. Lett.上發表近20篇學術論文。出版學術專著7部,譯著4部,教材7部。
學院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方針,堅持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本科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結合理工科學生特點,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充分利用綜合性師範大學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豐富學生業餘生活。1999年,96級基地班受到教育部、團中央聯合表彰,被評為"全國先進優秀班集體標兵"。近5年來,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餘科技作品大賽等一系列競賽中,我院學生榮獲國家級、省級獎勵32項;並有10餘篇本科生論文公開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等國家級核心刊物上。2009年來畢業生考研保研比例達40%以上。

對外交流

學院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德國海德堡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學、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美國布海汶國家實驗室、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法國南特大學、俄羅斯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DUBNA核子研究中心、莫斯科KOCHATOV研究所、荷蘭奈梅亨大學、印度拉賈斯坦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波蘭核物理研究所等近20個國外研究機構建立有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

專業構成

本科專業: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招收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三個專業本科生,其中包括國家物理學基礎科學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擇優保送碩博連讀)學生和物理教育碩士試驗班(擇優保送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學生。

組織機構

院長許怒副院長楊亞東 劉守印 胡響明 黃光明院長助理王建平
書記陳迪明
副書記吳建成
工會主席黃致新
調研員周大金
教學機構
普通物理教研室 主任 黃致新
理論物理教研室 主任 王恩科 常務副主任 吳少平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主任 唐一文
通信教研室 主任 劉守印
信息教研室 主任 李玲遠
電信實驗教學中心 主任 黃光明
研究機構
粒子物理研究所
所長 王新年
副所長 劉峰
常務副所長周代翠、張本威
納米科技研究所
所長 余 穎
副所長 黃新堂
光學研究所 所長 李高翔
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 所長 胡響明
生物物理研究所 所長 賈 亞
天體物理研究所 所長 鄭小平
物理學科教學論研究所 所長 黃致新
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所 所長 張國平
電子技術研究所 所長 黃光明
通信技術研究所 所長 劉守印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主任 劉延申
複雜性研究所 所長 蔡 勖 副所長 李煒
“夸克與輕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 任 許怒院長
常務副主任 周代翠
副 主 任 劉 峰

專業簡介

物理學專業(師範專業、基地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受到良好的科學實驗技能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物理學及相關學科教學的教師、教育科研人員和科學工作者。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受到進行物理實驗以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進行物理學基本理論及套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從事物理教學和教學科研的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物理學
主要課程:數學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學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力學、熱力學與分子物理、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近代物理(分析力學、電動力學、統計物理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物理學系二級學科系列專業方向課、 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基礎及實驗、微機原理、現代教育技術、開放綜合實驗、C++)、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物理教育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育實習、科能能力培訓、見習、教育調查、社會調查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主要專業實驗:普通物理實驗、近代物理實驗、電子技術、綜合實驗等實驗。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受到良好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信息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受到科學實驗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具有本學科及跨學科的套用研究與技術開發以及系統集成的基本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數學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學物理方法、機率統計)、大學物理、電子技術(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邏輯電路)、微 機(C++程式設計、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多媒體技術)、信號與系統、通信(數位訊號處理、光纖通信、近代電子學、通信原理、現代通信電子系統、信息理論與編碼、計算機輔助電路設計)、電磁場(電磁場理論、微波原理)。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主要專業實驗:物理實驗、電子技術實驗、微機原理與接口實驗、近代電子實驗等。
通信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路等方面的知識,能在通信領域中從事研究、製造、運營及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防工業中從事開發、套用通信技術與設備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通信系統和通信網路等方面 的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和設計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現代通信系統和網路的設計、開發、調測和工程套用的基本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與套用的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電磁場理論、數字系統與邏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通信原理、光纖通信、移動通信、現代通信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計算機上機訓練、電子工藝實習、電路綜合實驗、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一般要求實踐教學環節不少於30周。
主要專業實驗:通信原理實驗、電子電路實驗、數字系統與邏輯設計實驗、光纖通信實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