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受大乘菩薩戒者稱為菩薩弟子。菩薩弟子,必須敬仰大乘佛教和善知識,憐憫眾生,具有能理會深奧佛理的智慧,敢於實踐四攝(布施攝、愛言攝、利行攝、同事攝)和六度...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梵文:Skanda 。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還有另外一位護法天神韋...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功德,以至達佛果,其間所歷過程階位;通常以“位”或“心”稱之,如十信位(稱十信心)、十回向位(稱十回向心)等,均為菩薩階位之...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玄奘...
菩薩乘 梵語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稱佛乘。乘,運載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越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盤彼岸,如...
(一)釋尊前生為菩薩時之名。(二)即孔子之稱。...... 據破邪論卷上引清淨法行經載(大五二·四七八下):‘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
藥上菩薩,梵文 Bhaişajya-samudgata,與藥王菩薩一起,有時取代文殊、普賢菩薩,被看作佛陀的左右脅侍。本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電光明。若有人得聞藥王、藥...
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是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文殊菩薩道場位於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山。大家都知道,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
阿逸多譯曰無能勝。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彌勒是姓,譯曰慈;名字是阿逸多。姓與名合稱為「慈無能勝」。指彌勒菩薩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眾生,無人能超勝於...
佛教認為佛菩薩或高僧大德圓寂後,可得舍利。《玄應音義》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後,其身體經久不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薩道場。作為佛教聖地,它清淨、莊嚴、神聖。其肉身菩薩的不斷出現,成為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
南北朝北朝北齊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高40厘米,寬26厘米菩薩頭戴寶冠,右手持蓮蕾,左手提玉環,身披穿璧式帛帶,跣足立於覆蓮座上。左右脅侍弟子雙手合十,...
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菩薩,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
在維摩詰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薩和維摩居士,以種種問答,敷演大乘佛教義理。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的智慧博學、無礙辯才,令佛弟子們等讚嘆崇敬。...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