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裘:地名,山東泰安東南。比喻準備告老還鄉或退隱。
菟裘歸計——典出《左傳·隱公十一年》: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日:“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隱公是其父魯惠公的繼室所生,照規矩是不能繼承君位。可是,魯惠公死的時候,有資格繼承君位的桓公(名允,魯隱公之弟)年齡尚小,因此,只得立隱公為太子即位,讓他當了國君。
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是魯隱公執政的第11個年頭,也是他執政的最後一年。這一年的某一天,魯國大夫羽父要求隱公殺掉桓公,以使自己得到太宰的官職。隱公說:“因為他過去年少的緣故,所以我才代為攝政,現在,我就要把君位交付給他了。我準備讓人在菟裘這個地方營造房屋,晚年就在那裡養老了。”
聽了隱公的話,羽父感到很害怕,反過來又在桓公面前誣陷隱公,請求桓公殺掉隱公。這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日,羽父派人刺殺了隱公。隱公的退身之計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成為泡影了。
“菟裘歸計”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菟裘:魯國邑名(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人們用“菟裘歸計”比喻準備告老還鄉,或退身、退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菟裘歸計
- 拼音:tú qiú guī jì
-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告老還鄉
- 結構:偏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