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小記

菜園小記

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為了扼制我黨我軍的發展,在陝甘寧邊區聚集重兵,對延安軍民 實施嚴密的經濟封鎖,邊區軍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買到蔬菜就買不到 油鹽柴火,要買到油鹽柴火就買不到蔬菜的地步”。在艱苦的年月里,邊區軍民回響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他們自己動手開荒、種地,紡棉、織布……轟轟烈烈的大 生產運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抗日根據地的軍民不但吃得飽,穿得暖,而且堅持了抗戰,取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菜園小記》寫的就是作者對延安藍家坪開荒種菜歲月的深情回憶。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評價,主題評價,賞析評價,作者簡介,寫作時間,寫作特色,相關作品,

內容簡介

種花好,種菜更好。花種得好,奼紫嫣紅,滿園芬芳,可以欣賞;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多漿的果實,卻可以食用。俗話說:“瓜菜半年糧。”
我想起在延安藍家坪我們種的菜園來了。
說是菜園,其實是果園。那園裡桃樹杏樹很多,還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紅的桃杏花開罷,不久就開綠葉襯托的艷麗的海棠花,很熱鬧。果實成熟的時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聯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果園也是花園。那園裡花的種類不少。木本的有薔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鳳仙石竹夜來香,江西臘,步步高,……草花不名貴,但是長得繁茂潑辣。甬路的兩邊,菜地的周圍,園裡的角角落落,到處都是。草花裡邊長得最繁茂最潑辣的是波斯菊,密密叢叢地長滿了向陽的山坡。這種花開得稠,有絳紫的,有銀白的,一層一層,散發著濃郁的異香;也開得時間長,能裝點整個秋天。這一點很像野生的千頭菊。這種花稱作“菊”,看來是有道理的。
說的菜園,是就園裡的隙地開闢的。果樹是圍屏,草花是籬笆,中間是菜畦,共有三五處,面積大小不等,都是土壤肥沃,陽光充足,最適於種菜的地方。我們經營的那一處,三面是果樹,一面是山坡;地形長方,面積約二三分。那是在大種蔬菜的時期我們三個同志在業餘時間為集體經營的。收成的蔬菜歸集體一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較豐富的享用。
那幾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學習,戰鬥的空隙里種蔬菜。
機關,學校,部隊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給。那個時候沒有提出種“十邊”,可是見縫插針,很自然地“十邊”都種了。窯洞的門前,平房的左右前後,河邊,路邊,甚至個別山頭新開的土地都種了菜、我們種的那塊菜地,在那園裡是條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經有人侍弄過,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費太大的勞力(當然要費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澆澆水,出了九就能發出鮮綠肥嫩的韭芽。最難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個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亂石沉泥,石縫裡就涔涔地流出泉水。
石窠不大,但是積一窠水恰好可以澆完那塊菜地。積水用完,一頓飯的工夫又可以蓄滿。水滿的時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點像童話里的寶瓶,水用了還有,用了還有,不用就總是滿著。泉水清冽,不澆菜也可以澆果樹,或者用來洗頭,洗衣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比滄浪之水還好。同樣種菜的別的同志,菜地附近沒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裡去挑,不像我們三個,從石窠通菜地掏一條窄窄淺淺的水溝,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澆了。大家都羨慕我們。我們也覺得沾了自然條件的光,仿佛幹活拈了輕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決心要把菜地種好,管好。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為了積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時候到大路上拾糞,那裡來往的牲口多,“只要動動手,肥源到處有”啊。我們請老農講課,大家跟著學了不少知識。《萬丈高樓從地起》的歌者,農民詩人孫萬福,就是有名的老師之一。記得那個時候他是六十多歲,精神矍鑠,聲音響亮,講話又親切又質樸,那老當益壯的風度,到現在我還留著深刻的印象。跟那些老師,我們學種菜,種瓜,種煙。像種瓜要浸種、壓秧,種煙要打杈、掐尖,很多實際學問我們都是邊做邊跟老師學的。有的學會烤菸,自己做挺講究的紙菸和雪茄;有的學會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醬能吃到冬天;有的學會蔬菜醃漬、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種菜是細緻活兒,“種菜如繡花”;認真幹起來也很累人,就勞動量說,“一畝園十畝田”。但是種菜是極有樂趣的事情。種菜的樂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時候,像蘇東坡在《菜羹賦》里所說的:“汲幽泉以揉濯,摶露葉與瓊枝。”
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賦》里所說的:“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西河南陽之壽。”種菜的整個過程,隨時都有樂趣。施肥,鬆土,整畦,下種,是花費勞動量最多的時候吧,那時蔬菜還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算種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給人很大的鼓舞。因為那希望是用成實的種子種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懶,出一分勞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驗證不遠,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濕潤的菜畦吧,就從那裡會生長出又綠又嫩又茁壯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條播的行列整齊,撒播的萬頭攢動,點播的傲然不群,帶著笑,發著光,充滿了無限生機。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詩句吧,清新極了;老圃種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詩?
暮春,中午,踩著畦壠間苗或者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
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一會兒站起來,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額頭的汗,看看苗間得稀稠,中耕得深淺,草鋤得是不是乾淨,那時候人是會感到勞動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澆完了,三五個同志趁著皎潔的月光,坐在畦頭泉邊,吸吸菸;或者不吸菸,談談話;談生活,談社會和自然的改造,一邊人聲咯咯羅羅,一邊在談話間歇的時候聽菜畦里昆蟲的鳴聲;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發脈脈的香氣: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種真正的田園樂趣。
菜園小記
我們種的那塊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蔥、蒜,有白菜、蘿蔔,還有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等等。農諺說:“穀雨前後,栽瓜種豆。”“頭伏蘿蔔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一年裡春夏秋三季,菜園裡總是經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特別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蘿蔔紫的茄子,紅的辣椒,又紅又黃的西紅柿,真是五彩斑斕,耀眼爭光
那年蔬菜豐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後吃了薹下韭(跟蓮下藕一樣,那是以老來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後種了秋白菜,細水蘿蔔以後種了白蘿蔔。園裡連江西臘、波斯菊都要開敗的時候,我們還收了最後一批西紅柿。天涼了,西紅柿吃起來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們還把通紅通紅的辣椒穿成串曬乾了,掛在窯洞的窗戶旁邊,一直掛到過新年。

作品評價

主題評價

抗戰時期,與眾多嚮往光明、想為國家民族的解放貢獻一份力量的熱血青年一樣,吳伯簫也歷盡艱苦,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里,延安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很困難的。為了抗戰的勝利,黨中央、毛主席適時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號召大家開展“大生產運動”,戰勝物質困難。從黨中央的領導人,到普通的戰士和工作人員,都積極投入大生產運動。吳伯簫是這段生活的親歷者,《菜園小記》描述的,就是當年自己親身參加勞動的故事。
《菜園小記》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散文熱”當中,但絕不是一篇趕時髦的追風之作。人們知道,1959—1961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經歷的“三年困難時期”。那時物質生活條件也出現了嚴重困難。黨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號召大家共同奮鬥,戰勝這臨時的困難。《菜園小記》發表在這時候,也有回憶歷史,激勵人們繼承光榮傳統,發奮努力,迎接新勝利的目的。
《菜園小記》是吳伯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這篇作品的創作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吳伯簫說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過了我青年的後期。我熱愛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鄉。我對延安的一切 :延河、寶塔、小米、窯洞、開荒、紡線、一道學習、工作戰鬥的同志們……都有極為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 ,離開延安就像離開家鄉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親……”寫延安、寫延安生活的精神風貌 ,是他由來已久的願望。作品寫於 1 961年 ,當時我國正處於暫時困難時期 ,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 ,人民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應該怎樣克服眼前的困難呢 ?作者想到了延安的革命傳統、延安的革命精神 ,通過作品激勵人們把一切困難置之度外 ,以苦為樂 ,以苦為榮 ,以昂揚的鬥志迎接挑戰 ,渡過難關。作品把讀者引向崇高的思想境界 ,為人們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糧。

賞析評價

這篇散文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包括《記一輛紡車》在內的“延安”系列的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對於過去的回憶,有的是對歷史的感喟和詠嘆;有的是打撈某種歷史記憶,以便後人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有的是情系歷史,緬懷過去,懷念過去某段美好的時光;有的是在歷史的追憶中告訴人們繼承某種傳統,學習和發揚某種精神……
就這篇散文來說,作家所寫的十多年前在延安時期的一個小小的生活片段。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40年代的延安,由於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物資嚴重匱乏,工作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困難嚴重。為了克服困難,解放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進行生產自救。
作家筆下的菜園實際上就是當年大生產時期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生產自救活動的成果。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的菜園幫助人們度過了最嚴重的困難時期。這篇散文創作於1961年,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作家寫作這篇散文回憶過去,就是為了鼓勵人們像延安時代那樣,以樂觀主義精神對待眼前遇到的嚴重困難,並且堅信只要堅強起來,積極努力,勇敢地面對困難,就一定能夠戰勝它。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值得品位。首先,優美的語言具有詩情畫意。文章中不僅十分注意遣詞造句,而且非常善於調動色彩詞語,精心描繪如詩的畫面,給人以非常鮮明的視覺印象。其次,多引用民諺、俗語和古代典籍。這些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又豐富了文章的表達方式。再次,語言十分簡潔精練。如“暮春,中午,踩著畦壟間苗或者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作家只用4個字,就點出了觀賞菜園的最佳時間。可見作家寫作惜墨如金

作者簡介

吳伯蕭(1906—1982)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散文家。1906年3月13日生於山東省萊蕪市吳花園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於北京。吳伯蕭從小因受家庭薰陶,又加之天資聰慧,十四歲便考入曲阜師範。1924年畢業後,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三代孫孔德成的英語教師。1925年,因不滿封建婚姻,婚後三天即離家出走,暑期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1931年師大畢業,在青島大學(現為山東大學)當過三年多校長辦公室職員,之後在簡易濟南鄉村師範當過一年半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抗戰前,還在山東省教育廳擔任過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員、萊陽簡易師範學校校長。
菜園小記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滿懷報國之志,毅然放棄了優裕的生活,於1938年4月投奔革命聖地延安,先在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一大隊政治班學習四個月,後到晉東南前方工作,寫了《潞安風物》、《冰州行》、《響堂鋪》、《路羅鎮》等大量作品。1941年8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5月,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整風運動,聆聽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間,他先後擔任陝甘寧教育廳教育科長、文化協會秘書長、延安大學和華北大學教授,並發表了《戰鬥的豐饒的南泥灣》、《一壇血》、《黑紅點》、《化裝》等大量反映當時抗戰軍民英勇鬥爭的文章,後來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煙塵集》中,於1955年出版。解放戰爭至建國後,吳伯蕭先後擔任了東北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東北師範大學副教務長兼文學院長;1949年7月,參加新中國第一次文代會,被選為中華全國文化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理事,同時被任命為秘書長,後又連續擔任了東北教育學院副院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文聯委員、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國參加“海涅學術會議”;1981年11月,年逾古稀吳伯蕭又在英國進行訪問。
吳伯蕭同志一生鞠躬盡瘁,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更可貴的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勤奮筆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豐富了我國的文學寶庫。他自己曾說:“在文藝戰線上我只是一個民兵,寫作業餘進行,不脫產。”
事實正是如此,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餘,他撰寫了大量的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並翻譯過海涅的詩《波羅的海》,成為我國當代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響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散文《南泥灣》、《一壇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作為範文收入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其數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這些作品以其真摯深厚的情感,樸實動人的描繪,嚴謹縝密的結構,清麗洗鍊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正如他的戰友、文藝工作者張志民同志所說:“他的文章質樸、味厚,他把濃郁的感情揉進樸素的文字里,從不使用華麗的詞藻,從不多加一點可有可無的裝飾,那簡潔的語言,淡雅的敘述,象一位身穿土布衣褲、家做布鞋的村姑,她臉上沒有脂粉,但那種自然的美,那種天然的健康,比艷麗的濃妝不知要勝過多少倍。”
在幾十年革命征程中,吳伯蕭始終保持著黨的優良傳統,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對人民有著樸素深厚的感情。無論是當革命順利或受挫折時,還是個人愉快或苦惱時,都以黨的事業為重,樂觀向上,充滿信心。十年動亂期間,他被批鬥下放工廠,沒處交黨費,就自己作了一個紅布口袋,每月按時把黨費放在裡面,把向黨的匯報寫在小本子上。
吳伯蕭人如其文,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謀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個大雜院裡,經常和普通百姓一樣,上下班擠公共汽車,他秉性耿直,對人誠懇,從不計較個人恩怨。臨終時他對子女們說:“我死後不要給人民添任何麻煩,不通知親友,不舉行任何儀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鄉的泰山。”吳伯蕭同志作為一個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氣的化名人,給我們留下了永恆的紀念。

寫作時間

1961年4月9日

寫作特色

1、即小見大的寫法。題為小記,寫的只是菜園,寫了種菜的感受和體會,卻放在了大生產運動的背景下,反映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偉大號召的巨大作用,表現了延安軍民熱愛勞動的崇高品質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
2、抒發了濃烈的思想感情。直接抒發的不多,作者善於把感情融會在記敘描寫之中。如菜園的環境描寫及種菜的各個環節的記敘和描寫都有無限喜愛的感情
4、 語言富有特色。
A準確生動,絢麗多彩。“花種得的好”——奼紫嫣紅;“莖葉” ——嫩綠;“塊根” ——肥碩;“果實” ——多漿。十分準確
B、動詞疊字,生動形象,讀來十分親切,而且給人以一種休閒舒適的感覺。施施肥、培培土、澆澆水、抬抬手、吸吸菸、談談話
C、富有色彩美,給人一種視覺效果。青蘿蔔、紫茄子、紅辣椒、紅黃西紅柿
D、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童話里的寶瓶”“新詩(擬人、比喻、排比、引用、反問“一首更新的詩”)”
E、使用家諺俗語。“瓜菜半年糧”“一畝園十畝田”具有生動性和表現力。

相關作品

吳伯蕭散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63年4月出版 。
菜園小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