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220國道貫穿全境,京九鐵路依鄉而過,距鄄城火車站僅2公里,距日東高速入口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處魯西南平原,以沙質土壤為主,屬溫帶季風氣候,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3.7℃,年均降水量64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36小時。這裡古稱“雷澤”,相傳是堯、舜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還有商河縣胡集鄉、民權縣胡集鄉等。
其他信息
歷史沿革
一、胡集地名的變遷
胡集鄉胡集村在中國歷史上稱成伯國、成陽縣、雷澤縣、雷澤鎮、平陽屯,成陽故城北有古雷澤。
《定陶縣誌·古蹟》成陽條記載:漢成陽故城,古成伯國也。《漢書·地理志》記載:兗州(九州之一)共轄115個縣,其中濟陰郡統領定陶、冤句、呂都、葭密、成陽、鄄城、句陽、宅縣、乘化9個縣。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所標成陽城的方位就在胡集村。
《辭海》記載:雷澤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定,金貞元二年(1154年)縣城廢,併入鄄城縣,雷澤縣故址在漢成陽故址上。雷澤縣歷經隋、唐、宋三朝時期。
公元1128年金兵犯宋,杜充決黃河,沖毀雷澤縣,雷澤縣城廢。金元貞二年(1154年)設定雷澤鎮。
公元1168年,黃河再次決口,雷澤鎮廢。至金末元初,洪水退,居民復遷,改名平陽屯,一直沿用到明朝時期。
公元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胡氏族人由山東青州府遷到平陽屯。明末胡氏人口漸多,於平陽屯建立集市,方得胡集之名,沿用至今。
胡集村是胡集鄉的一個行政村,耕地面積7000畝,5800人,胡集鄉人民政府駐地。
二、雷澤溯源
雷澤,《漢書·地理志》曰:雷夏即澤。遠古時代雷澤之地本是一片窪地,洪水橫流,經常泛濫。夏禹治水時,把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疏通了,澭水(黃河的支流)和沮水(澭河的支流)會合後,使此低洼處的水瀦溜而成雷夏澤。《尚書·禹貢》記載“濟、河惟兗州。九河即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海經·海內東經》註: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頰,鼓其腹則雷,故名雷夏澤。歷代相傳,伏羲之母華胥為天帝之女,華胥在雷夏澤踩了雷神的大腳印後懷孕而生伏羲,大腳印就在成陽故城的西北方向,雷澤東南方邊沿。所以,伏羲為龍所生,人首龍身。因此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雷澤一帶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據考證及實地探測,在幾千年前雷澤一帶多有湖、河,氣候溫暖,適應魚類、野獸生長,而且古人類多以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5000年前正處在以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原始母系氏族時代,中華民族知道姓氏最早的一個氏族集團——華胥氏集團就繁衍生息在雷澤一帶,古今文獻資料說法都是一致的。省文物局在戰國成陽故城城牆下挖出的房屋柱礎,城內地下5米挖出的7000年前二十餘枚陶片,為伏羲時代提供了真實的物證。後來,也是帝堯、舜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成陽故城開國建都。
《水經注》記載:與雷澤相近的有瓠子河,瓠子河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條河流。瓠是原始社會人們採食的葫蘆瓜類,瓠開花多,意味著產量大,人們能吃飽。所以當時人把瓠作為圖騰,認為瓠花比什麼花都美麗動人。中華之華字來源於曾在雷澤居住並生育著伏羲氏的華胥及華即花的崇拜。雷澤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最早的起源,有著充分的歷史根據,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與雷澤有著歷史淵源。
西晉時,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仍見雷澤,唐以後就不見了,這說明雷澤湖逐漸被黃河淤積而乾堌。《曹州府志》記載:雷澤在菏澤縣東北六十里。從考證分析來看,雷澤湖的地理位置範圍在牡丹區胡集鄉和鄄城縣閆什鎮、引馬鎮、紅船鎮、鄭營鄉的部分區域。今穿越胡集鄉境內的臨濮沙河,是最後一次黃河改道形成的河流,流經胡集鄉8公里,其西端則是古雷澤的東南水域。
雷澤縣,在《辭海》雷澤條曰: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因雷夏澤得名。“濟、河惟兗州。”是把雷澤湖劃在濟水、黃河之間的兗州轄區。兗州是古九州之一,是一個古老沿用時間很長的地名。《漢書·地理志》記載:兗州共轄115個縣,其中濟陽郡統領定陶、冤句、呂都、葭密、成陽、鄄城、句陽、宅縣、乘化9個縣。
《定陶縣誌·古蹟》成陽條記載:雷澤縣,本漢成陽故城,古成伯國也。又據《辭海》記載,雷澤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定,金貞元二年(1154年)縣城廢,併入鄄城縣。由此可見,雷澤縣故城即建在漢成陽故城址上。通過文獻考證,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戰國、兩漢、三國、兩晉到北朝魏都有成陽縣,從隋、唐到北宋在同一位置,都有雷澤縣。西漢所標成陽城的方位,雷澤縣故城當在牡丹區胡集鄉胡集行政村。
雷澤城是唐、宋時期雷澤縣城,公元1128年金兵犯宋,杜充帥兵決黃河,河水沖毀曹州府冤句、句陽、乘化三縣和濮州臨濮、雷澤二縣,自此,人走城廢。金兵占領雷澤縣城廢城後,於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設定雷澤鎮。公元1168年,黃河再次決口,雷澤鎮廢。至金末元初,此地水退,居民復遷,改名為平陽屯。
金末元初,當地民眾為紀念被黃河淤沙掩埋的雷澤縣城、祈福一方平安,遂於廢城牆內隋、唐、宋、金關帝廟的廢墟基址上,建立雷澤寺。從出土的乾隆59年間,法賢和尚重修雷澤寺碑上可以看出,雷澤寺古柏蒼翠,晨鐘暮鼓,金裝石碑,佛像煌煌,余煙繚繞,香客絡繹不絕。當時雷澤寺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尊貴神聖,景觀十分壯闊。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胡氏族人由山東青州府遷到平陽屯,明末胡氏人口漸多,於平陽屯建立集市,清朝時改名為胡集。
三、瓠子河
《水經注·瓠子河注》中記載:瓠河又左經雷澤西北,其澤蔽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一餘里。瓠子河在我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一條河流,並且是歷史上中華大地唯一的一條以瓠子命名的河流,這條河對華胥氏的生存繁衍和當時的原始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名稱的產生,肯定與這一地區當時盛產瓠子有關,這一地區就是今天的牡丹區胡集鄉。
瓠是原始社會人們採食的葫蘆瓜類,瓠子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由生食走向熟食的素食食物之一。瓠子開花多,意味著產量大,人們能吃飽。所以當時人把瓠作為圖騰,認為瓠花比什麼花都美麗動人。中華之華字源於曾在雷澤居住並生育了伏羲氏的華胥之華即花和瓠的崇拜。
《水經注》中記載:西漢武帝時期,黃河決口,順瓠子河往東南流淌多年,造成嚴重的水患。漢武帝派幾十萬人進行治理,並作有著名的《瓠子河之歌》。今鄄城縣臨濮沙河,流經胡集鄉8公里,其在胡集鄉的上游正與古瓠子河的流向相吻合。
這些都能有力地說明:今胡集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居住並在此生育了中華民族知姓氏最早的男性始祖伏羲及女媧的地方,中華民族、華族是歷史上華胥氏的後裔。
四、中華第一都—堯都成陽
古城址位於胡集鄉,跨胡集和陳樓兩個自然村,220國道穿越城址西側。《水經注》記載:其坡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漁也,澤(雷澤)之東南即成陽縣。
山東省、菏澤市及牡丹區的考古人員進行多次勘探,並選擇城垣的東北部解剖。已經探明城址的東、南、北面牆體,城址的平面近圓角長方形,南北長約950米,東西寬約600米,殘存面積約60萬平方米。牆體上部寬14米,下部寬25米。殘存牆體高度6米。
城垣的主體始建於戰國,漢代大規模向外擴建補築,歷經多次修補,至金代牆體廢棄。牆體均分塊板築夯打,每層夯土厚度約10厘米,堅硬緻密平面光滑,板具及夯窩清晰。在城牆內側發現2座打破牆體的戰國晚期瓮棺葬,牆體底部疊壓戰國中期灰坑,為牆體的始建和使用年代提供了確鑿地層證據。牆體的內側皆被金代堆積疊壓,說明城牆至金代完全廢棄。
從內牆年代及其建造、使用過程推測,根據諸多的文獻記載,此古城遺址即是漢成陽城,隋、唐雷澤縣城。中國古史學家王獻唐先生在其《炎黃氏族文化考》中指出:成陽有堯冢、靈台,雷澤在其北。
五、區劃
區劃:1986-1991全鄉設22個行政村,1988年東馬垓回族鄉撤併入胡集鄉。1991年後,全鄉設10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分別為:
胡集行政村(含朱莊、陳樓、胡集、老官店、西李屯、東李屯、李垓、北朱莊8個自然村)、
劉莊行政村(含魏樓、季劉莊、梁莊、安橋、
姜莊、朱莊、大劉莊、鄒口8個自然村)
尹集行政村(含東尹集、西尹集、西張莊3個自然村)、
龍鳳行政村(含龍鳳、朱莊、鄭店、李莊、北卞莊、北張莊、孫堌堆、前孫莊、後孫莊、南卞莊、馮莊、候廟、南張莊14個自然村)、
黃屯行政村
徐莊行政村(含大徐莊、二徐莊、三徐莊、四徐莊4個自然村)、
毛莊行政村
堯王寺行政村(含高毛劉、李垓、魏莊、劉莊、高莊5個自然村)
自然資源
胡集鄉
地形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境內主要有洙趙新河、徐河、沙河三條河流。屬黃河沖積平原,土壤以沙質土壤為主,徐莊、劉莊、東馬垓三個行政村為粘質土壤。主要為
落葉闊葉林為主,包括楊樹、梧桐、國槐、柳樹、榆樹、
蘋果、梨、桃、杏等。鄉鎮駐地綠化情況:鄉駐地胡集村臨220國道植樹800棵
國槐、柳樹。村內植樹7000多棵。村鎮綠化率達到59.8%,近年來大量耕地轉為速生楊林地。。
土地資源
全鄉土地面積6.9萬畝。耕地4.2萬畝,35153人口。2008年胡集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0元。2003年以來,對龍鳳土地整理項目區進行了整理,共整理整平土地2850畝,基本維持土地增減平衡。
水資源
年農業用水540萬方,年工業用水300萬方,家畜用水500萬方。灌溉靠洙趙新河、徐河兩條河流。北半部主要用地下水。
動物資源
自1986年以來,該鄉大力發展畜牧業,家禽家畜總數不斷攀升,2005年達到雞40萬隻,牛208頭,羊12萬隻,兔2000隻。比如魯西南大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布爾山羊等養殖較多,但
野生動物野兔數量減少,原因是大量使用農藥,
黃鼠狼數量也再減少,原因是人為大量捕殺。
植物資源
A、農作物種類:以小麥、大豆、
玉米、地瓜、棉花、花生、小米、蔬菜為主。
B、樹種:楊樹、槐樹、柳樹、梧桐、
榆樹、鏈子樹等,尤以
速生楊為主。
經濟狀況
農業
胡集鄉大力指導全鄉種植業結構調整。目前,全鄉種植果樹400畝,牡丹1000畝、
蔬菜800畝,
西瓜1500畝。蔬菜主要分布在劉莊行政村魏樓村、堯王寺行政村,建有14個蔬菜大棚,主要種植芸豆、
黃瓜兩個品種,每個大棚年收入11000-16000元。
病蟲害防治:抓住
病蟲害防治有利時機,早發現、早預報、早防治,避免造成過大危害。積極推廣農家肥,大力提倡多施有機肥,合理施化肥,施肥比例為氮、磷、鉀、
微肥比例4:3:2:1。耕作制度上一年兩茬。主要是冬小麥和夏玉米。農用動力機械:
拖拉機、家用三輪車數量激增,平均每四戶就有一輛家用車。
林業
胡集鄉林業站設在鄉政府院內,現有工作人員一人,各村配有林業管理人員1人,組建了專業護林隊,結合鄉派出所制定了打擊毀林管理辦法,林業發展較為迅速。全鄉各種林業占地面積37168畝,
森林覆蓋率達到53%,豐產林面積22985畝,經濟林面積2128畝,村鎮林地面積3300畝,農林間作3800畝,公益林(農田防護林)3150畝,
農田林網折實面積2350畝,四旁植樹1687500棵,苗木花卉5000畝,林木蓄積量24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占農業總產值的35%。
積極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抓住病蟲害防治有利時機,早發現、早預報、早防治,避免造成過大危害。特別是春季
病蟲害防治,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同時做好冬季防治,促進樹木的正常生長。果樹種植面積有所減少,面積400畝,主要有蘋果、梨、杏三個品種,畝
效益在5000元左右。
工業
80年代後期,胡集鄉工業除一些窯廠,小型
手工業以外,只有一東馬垓皮廠中型企業,隨著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經濟以來,2000年到今胡集鄉大中型工業企業上馬,項目逐漸增多,涉及到紡織、養殖加工、食品、木業、化工、板材、裘革等多種領域,企業個數達到幾十家,個體加工戶達到二三百家,產品暢銷國內外。
菏澤天宇巾業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利稅110萬元,擁有職工300人,這些企業目前經濟運行良好。
恒基裘革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擁有職工120人,這些企業目前經濟運行良好。
招商引資情況:該鄉已引來投資300萬元澳利來電動車有限公司,由浙江投資商投資;投資1200萬元的天宇紡紗有限公司,由青島投資商投資;投資1000萬元的林都木業有限公司,由
台灣投資商投資;投資1200萬元的峰印梳絨有限公司,由江蘇
張家港投資;投資3000萬元的華龍電子有限公司落戶西區,由北京科貿公司投資。目前已有幾個企業正常生產。
近年來,緊緊圍繞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民營經濟工作目標 ,著力抓好木材加工、林下養殖兩大板塊經濟亮點,進一步加快全鄉經濟發展步伐,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使全鄉經濟實力、經濟效益明顯增強。我鄉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61.8%,民營經濟以木材加工為主,旋皮廠發展到500多家,大型林木加工企業達到5家。
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確定了“利用林下空間,建設養殖小區”的思路,積極與“鳳翔”集團聯姻,把胡集鄉建成“鳳翔”集團養殖基地,把發展林下規模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重點。並成立養殖協會,採取公司化運作模式,加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擴大養殖規模,建設高標準工廠化養殖小區10個,年肉雞出欄量150多萬隻,全鄉共出欄300多萬隻,僅此一項可增加民眾收入1000餘萬元,林下養殖帶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礎上,再引進大型肉類加工企業,逐步形成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2008年全市林下養殖現場會在胡集鄉召開,胡集鄉連續兩年獲全市林下養殖一等獎(全市評比第一名)。
進行城鄉一體化建設,胡集鄉黨委政府在多次認真考察、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嚴謹制訂修改開發方案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手段,制定了胡集鄉小城鎮建設改造,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改造和開發的建設主要項目有商業一條街、仿古一條街、小商品一條街、新農村建設居民區、農民文化廣場、木材專業市場、專業服裝市場、專業食品市場等。建築面積可達26萬平方米,計畫3年時間完成。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以後,對提升胡集區域經濟文化水平,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全鄉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將會產生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建立中華祖源景區——堯帝陵旅遊景區和雷澤湖景區。以菏澤市被評為“中國牡丹城”和菏澤市爭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契機,按照市、區旅遊規劃,著力推進堯帝陵中華祖源建設。鄉黨委、政府在牡丹區旅遊局的大力協助下,已制定出兩套整體開發方案,並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區旅遊局也多次奔赴香港、上海等地參加推介會,現在已與幾家有意投資的公司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為充分展現胡集鄉的歷史文化底蘊,胡集鄉通過招商引資,在胡集村開發旅遊項目—雷澤湖景區,景區分文化旅遊區和生態旅遊區兩部分,一期占地面積1200畝,計畫投資2億元。文化旅遊區建設項目主要有三堤春曉、雷澤湖、雷神殿、華胥履跡、龍文化園、孝文化園、雷澤塔、歷山等。生態旅遊區主要項目有精品牡丹園、採摘園、民俗風情園、現代農業觀光園等。以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依託,以現代高科技觀光生態農業為載體,高點起步,整體推進,力爭三年建成,五年見效,把胡集打造成中華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之地。與堯帝陵景區開發相對應。並結合胡集鄉現在進行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把胡集鄉打造成為牡丹區東北部,鄄城、鄆城、牡丹區兩縣一區交界之處的經濟文化區域中心鄉鎮。景區的開發和堯文化的發掘在充分展示菏澤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中華上古文化風貌的同時,又能和牡丹游、黃河生態游形成互補,菏澤這一自古被譽為“天下之中”之地,必將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旅遊的中心,對胡集鄉、牡丹區乃至菏澤市、山東省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四四四一”工程。累計清理“四堆”16000方,集中改廁3600座,改灶450個,改水6060戶,組織四學18000多人次,刷寫標語246幅,安裝路燈180盞、改路31公里。改善了民眾生活環境,形成了濃厚的新農村建設氛圍。
社會事業
胡集鄉現有初級
中學2處,36個教學班,在校生2033人,定點國小7處,其中國中118人,國小249人,學歷達標率100%,全鄉適齡
兒童入學率、中國小輟學率均達到規定要求。全鄉青壯年全都脫盲,鞏固率100%。鄉辦農技校1處,村辦農技校每年培訓4725人次。為確保我鄉教育發展,改善辦學條件,鄉財政對教育投入做到了“三個增長”,2003-2005年全鄉財政投入分別是204萬元、267萬元、277萬元,小學生均
教育事業費三年來分別是331元、550元、412元、國中分別是是613元、476元、876元。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分別是118元、154元202元。同時我們還堅持依法籌資辦學;三年來共籌資201.7萬元,用於
國小校舍和室內裝備。
牡丹區胡集中學(含龍鳳中學)位於胡集行政村東北,始建於1976年,現占地面積34632平方米。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一線教師37人,專科達標率95%以上。學生輟學率嚴格控制在2%以內,國中入學率和畢業率達到95%以上。學校現有校舍192間,面積為4621.5平方米,家屬院3處,住房面積為177平方米,
實驗室1個、語音室1個、
微機室1個,配置微機31台,能滿足教師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所需。
胡集鄉
衛生院始建於1979年,占地11.25畝,始建平房28劉,從業人員18人,其中中級1人,初級17人。基礎設施差,科室高置不全,設備落後,當時只有單導
心電圖機一台,其它檢查檢驗設備全無,18人艱難地完成著全鄉民眾的疫病診治工作。現在全院擁有技術人員32人,其中中級8人,高級1人,初級24人;並先後依次20多萬元,購置了大型X光機、彩超、腦彩超、牽引床、牙科治療儀、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計數儀、乳透儀、大型高壓消毒鍋等;全院實行了微機化管理,對“五室”進行了規範化建設;設定了多項便民設施,美化了環境,建成了一個齊全、設備先進、技術精湛、服務一流的鄉鎮衛生院。現在由建院初的年矚不足10萬元,發展到年收入110萬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適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需要,2006年下半年,衛生院打算多方籌資50萬元再建病房樓一座,以滿足需要。
交通方式
汽車:在菏澤長途汽車站或國花汽車站坐菏澤-鄆城或菏澤-黃安班車,可至全境;坐菏澤-胡集或菏澤-龍鳳班車,除黃屯,王屯等胡集北部村莊可至。
火車:先到菏澤火車站再坐汽車或到鄄城火車站(離胡集村2Km),坐三輪車或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