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菏澤地區的武術源於人,歷史久,蘊於中華;拳種多,奇功異效,奧妙各異, 風格獨特,素以“
武術之鄉”聞名與世。
菏澤,古稱
曹州,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都曾在這一地區活動,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孫臏、農學家氾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裡,商湯時期的三朝元老
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經商、
劉邦登基稱帝、
曹操成就霸業、
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境內仍保留著永豐塔、堯王墓、蚩尤冢、陳王台、范蠡湖、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吳起故里、宋江故里等100多處名勝古蹟。是我國著名的牡丹之都、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被稱為“一都四鄉”。
曹州地處中原,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封建王朝均以訓練有素的軍隊, 槍刀相見,殺擄掠奪,抗爭盤踞,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此,歷史上的多次農民起義,曾發祥在這塊土地上,隋朝末年的
徐茂公、
單雄信,唐朝末年的黃巢;北宋末年的宋江;明朝末年的
徐鴻儒等均生長在這裡。清朝光緒年間的曹州大刀會和1899年的曹州義和團滅洋反清,抗擊侵略,抗擊壓迫,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菏澤歷代尚武名人輩出。據《中國武術人名辭典》載,本區各縣市僅清朝科舉中武狀元2人,武榜眼2人,武探花1人,武會元1人,武進士23人。民國時期,湧現 出許多發揚中華武術,雪恥“東亞病夫”的武林仁人志士。如菏澤耿莊的
楊士文在上海開辦“精武館”,大敗日本人,長我中華志氣。菏澤各地均建立了國術館,舉辦國考,選拔高手。當時勞動人民自發習武,強身健體,除暴安良,蔚成風氣。
歷史
菏澤武術源遠流長,民間設場練拳授徒一直持續不斷,在悠久的菏澤武術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一代代武林英傑。如:鄆城縣狀元張樓人張憲周是清光緒帝欽點的武狀元;20世紀20年代初,菏澤城東
耿莊村楊士文,在上海與日本武士比武中,力勝強敵,打擊了洋人的威風,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1929年,楊士文在南京參加全國國術會考擂台賽,獲拳械甲等獎,獎品有:宋美齡贈的銀盾兩個,馮玉祥贈的"優勝錦旗"一面。
近年來,全市武術事業有了迅猛發展,在全國各類武術比賽中獲得各類獎牌數千枚,湧現了全國武術冠軍張玉萍;現代中國武狀元陳超;十四屆亞運會和第六屆世界武術散打冠軍康永剛、袁新東,以及全國散打王邵金寶、張永健、樹懷青等眾多武林英才。特別是鄆城宋江武術院的武術舞蹈“狗娃鬧春”鬧響了全國,跳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還有 曾獲得過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 第一名的薛飛。
門類
武術門類異彩紛呈菏澤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武術拳種就有38種之多,如梅花拳、夕陽掌、大洪拳、二洪拳、掌拳、炮拳、查拳、猴拳、少林、螳螂、太極、形意、八卦掌、陰陽掌、伏漢拳、醉八仙拳等等。
武術館
武術館校遍及全市,菏澤素有習文練武之風,因此,在民間設場、館教授拳術者比較普遍。如歷史上的菏澤國術館、曹縣國術館、鄆城縣國術館、成武縣國術館等等。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菏澤市的武術事業有了更大發展,民眾性的武術活動更為普及,一些武館和武校也應運而生。目前,全市各類武術館校達1828處,有市縣(區)級武術協會9個,授拳習武的場所200多處。市體育局確定鄆城宋江武校、牡丹區曹州武館、趙登禹武校、開發區博擊武校、巨野中原武校、東明東方武校作為首批武術文化交流的重點館校。曹州武術館、
宋江武校、單縣民族武館等還被評為全國百處優秀武術館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