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菏澤梅花拳的根源參加演武大會
菏澤梅花拳是由第三代祖師鄒宏義最早傳留,其傳拳路線是由徐洲、洪洲(曹洲、菏澤)到開洲(濮陽)、大名府(大名)、廣平府(廣府鎮,邯鄲地區)、順德府(邢台地區)傳授梅花拳。在梅花拳傳承歷史上除了徐洲,菏澤是最早的,菏澤是鄒宏義祖師從徐州向北傳道第一站,從菏澤再去開州(濮陽)傳藝。鄒祖師在菏澤收第一個弟子是劉培質(字養元)祖師。
菏澤梅花拳是三輩紮根,四代傳法,五代興盛,至清朝乾隆年間已發展迅速開來。菏澤梅花拳四至十代先師傳拳根源很多。最主要的是河北廣府雞澤縣柏枝寺焦彥章師爺於道光年間來菏澤傳道十二年,在菏澤高莊集劉家收白師爺,白師爺與焦師爺傳道黃河兩岸。故將此支稱為白家支。另外,清末民國年間,濮陽拳師來菏傳藝,菏澤與河北(特別是濮陽)梅花拳師技藝交融,也豐富了菏澤梅花拳。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山東大學教授燕子傑在濟南各大高校推廣
小架梅花拳,菏澤部分學子在上學之餘學習了小架梅花拳並帶回菏澤。
現將菏澤幾處重要的梅花拳拳場略作解說。
菏澤高莊集劉家,最初由三輩祖師鄒宏義來此傳藝於劉門十四世祖劉培質(字養元)梅花拳四輩祖師,後作為家傳絕技世代相傳,至今不衰。四代祖師鄒文聚亦踏先父足跡來此傳授劉門子孫。清道光年間,劉門後人與高廟袁家等先師北上邀請焦士虎祖師南下傳授文武大法十二年,期間造就了梅花拳的興盛,並於劉門香案前收徒白金斗師爺,白師爺收徒劉家二十世祖劉世科、亦是白師爺徒弟。自此起高莊、文武先師能人輩出。
菏澤馬嶺崗高廟袁家自八代起,高手輩出,世代相傳梅花拳文武法理。黃河兩岸的梅花拳弟子、焦師爺與白師爺的後世門人都應銘記袁家,是十輩袁青先師率領十一輩的弟子把焦師爺請來菏澤傳藝十二年,也就此間收徒白師爺的,造就了黃河兩岸與河北白家支枝延茂盛。十輩先師袁青,親得焦師爺真傳,在中洲大地威振八方。跟隨焦師爺開道傳法,為梅花拳開道,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輩先師袁德明、十三輩先師袁效文、袁效武先後傳藝菏澤、東明數十處拳場,後世影響非常。
菏澤馬嶺崗穆李村,亦是梅花拳盛地,十一輩先師李恕學藝於高莊集十輩劉世友先師,並得高莊集劉家文法真傳,後傳侄子李永松(又叫寅松,號二武松)。及郝萬年、袁德明、李蘭芳、李俊書等,再傳十三輩郝自修、郝自壎、郝自利、吳鳳龍、李俊明、李本心等三十餘人設場習武。後發展到侯寨、鹿灣、魏海等二十多個村莊及菏澤、東明、河南、河北一帶收徒傳藝。李永松(1873---1938年)在菏澤、東明一帶廣設武場,教徒甚多。1928年,他已年過半百仍同菏澤武林高手吳體胖、楊士文、吳振庫、都文彩赴南京打擂,名揚全國。1929年9月菏澤第一屆國術館成立後,任副館長,傳授發展中華武術。郝自修,自幼從其父習武,拜師李永松,武技超群。教場收徒甚至廣,名振數省市,1932年在上海血戰日寇為國捐軀。其子郝道一自幼從父習武,拜師吳體胖。善長七節鞭、流繩錘及各種散打和兵器套路。硬功能開磚劈石,在外地出演以開鐵板橋、駝八百斤石滾三個,受到觀眾讚揚。1949年前後經常帶隊赴菏澤、東明、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山西等地表演,並設場收徒,傳授中華武術。菏澤市武協成立後任武協委員。一代宗師朱繼增、魏士可、丁金龍、郝俊密等先師皆出郝自修門下,四位師爺皆門下人才濟濟,桃李芬芳,影響深遠。
菏澤南關,為著名的梅花拳傳衍基地,清道光年間,焦師爺從河北廣府柏枝寺受菏澤弟子邀請南下傳拳,途經濮陽徐鎮東閆村收弟子兩人,傳授文武大法。其一弟子留本村傳授,另一弟子李永清隨師菏澤開道,就此留在菏澤南關,傳授文武,至今已達六代。自此,濮陽梅花拳師先後定居南關設場開道授徒。略舉幾例:十輩李鳳來(大領)、王德成,十一輩李太然(大領)、吳明鏡,十二輩楊鳳閣(大領)、趙體安、王星光,十三輩大領吳發場(司中元)、吳體胖等先後定居南關。南關現在最高輩份是十三輩,最低是十八輩。各位先師後人門人弟子各自收授,薪火相傳。1988年,由二十幾位拳師組成《夫子梅花拳老年研討會》,並出版《夫子梅花拳史記》三冊。一代宗師吳體胖於1950年到達台灣,開館授徒,後由其三傳徒孫張武臣廣傳梅花拳至海外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與康龍武林大會總裁判長韓建中先生
菏澤雙河集,梅花拳始於清末,最初由菏澤高莊集東趙莊趙芙師爺之大弟子史金彪(1880年--1945年)(濮陽北全砦人)來此授於郭雲鵬、丁金貴、陳士民等師爺。後史金彪南下開封傳藝,派譴徒孫黃河大俠李福田(1886—1958)來此繼續傳授技藝,上教師叔師爺,中教師兄師弟,下教弟子徒孫,造就了一大批武術精英。郭雲鵬之子郭子敬、盛效武、一代大師丁金龍、及大力士楊士文、楊坤和、都文彩、趙星朗、賈龍生等皆出自雙河集拳場。著名摔跤大師陳良柱先生廣傳梅花技藝,桃李滿園,門下弟子徒孫眾多,被譽為“梅花跤王”。
其他拳場:
鄄城拳場來源於清豐雷家與濮陽及菏澤,一代宗師吳體胖、司中元、高玉亭先後在此點燈幾十個場子,後菏澤拳師亦來傳藝。
東明幾十個拳場來源於菏澤高廟、菏澤高莊、濮陽等拳師傳授。
定陶十幾個拳場來源於濮陽拳師李金祥、許源建、王配增,菏澤高廟、菏澤魏士可、楊士文、賈龍生等傳授。一代宗師孔凡璽,曾任清軍教頭、曹州鏢局總鏢頭,傳藝劉保軍,劉於1925年到沛縣傳藝,徒張祖堯授藝義大利米蘭。
菏澤梅花拳與濮陽梅花拳密不可分,在歷史上濮陽幾度屬菏澤(曹州)管轄,是梅花拳派中一支重要的勁旅。以菏澤為根源的梅花拳更是遍地開花,桃李芬芳,並廣播異域,結出累累碩果。菏澤梅花拳歡聚梁山演武大會
淵源傳承
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伴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武術亦日趨走向成熟,現今我國武術拳種有130餘個,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艷麗的奇葩。2006年5月,梅花拳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花拳,古稱梅花樁,亦稱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
對於梅花拳的源名與來歷,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始於公元前,有的說源於明末。祖師也說法不一,有的說始於釋佛,有的稱之為道家。有的說它有三千年歷史,並經歷了四次重大變革。有的說梅花拳分為落地梅花拳、乾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還有的說梅花拳分為穿心梅、乾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總之,梅花拳伴隨著歷史不斷發展不斷壯大。
第一節梅花拳源名
梅花拳,古稱梅花樁,亦稱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現統稱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來歷
看流傳各地的說法不外乎有以下幾種說法。
(1)拳勢如梅花
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樁子上練功,其樁步五勢一左一右對稱練習,宛如盛開的梅花。梅花五個瓣,梅花拳五個基本拳勢,故名五勢沒梅花拳。由於時代變遷,栽樁費時耗物,漸漸由樁上改為地下練習,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風格特點,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稱謂。
(2)梅花傲霜雪
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早早開放,盡在百花之先,此時正是嚴冬,它不畏嚴寒,不懼風霜,笑傲雪原。此時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練功的好時機,梅花弟子要學習它先知先備先用,不怕嚴寒,不畏阻撓的品格。
(3)梅與(木+某,繁體梅)煤易梅
相傳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後清朝統治,一些明朝遺老為反清復明,組成秘密組織梅花門,將煤山之煤易為梅,正好梅字早期寫法為(木+某),與煤字偕音並字近,以示紀念。菏澤地區持此說法,後傳入台灣,除了四大節外,還定於三月二十日辦節,目的是紀念崇禎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紀念意義
據傳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誼深厚的明代遺民武師集體創編而成,為紀念五位武師取名為梅花拳,梅花花開五個瓣,每瓣分別代表一名武師。
二、梅花拳起源
關於梅花拳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起源於開天闢地之時
據燕子傑先生講在1993年他於河北廣宗縣調查梅花拳時遇到十三世王孟庚。王老反覆吟著一首詩句:
先有武當後有天,俺比武當還占先。
開天闢地治世界,留下樹木共山川。
反覆說梅花拳開天闢地已有之。與之相仿的還有一首歌謠:混沌初開天地分,梅花武當共相存。
開天劈地治世界,留下山川和樹林。
這兩首歌謠充分說明了梅花拳的歷史久遠。
(2)起源於西周
據梅花拳內部經卷中載:周昭二十五,古佛生蔫,居伯陽後,占仲尼先。崑崙祖師即古佛化名雲盤,住崑崙山,他創造了兩種拳,一種是梅花,一種是八卦,所以梅花拳在民間有屬崑崙派的說法。伯陽即老子太上老君。周昭王(姬瑕)在位時是公元前十世紀末,若算來梅花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梅花拳內部經卷上又有:“佛生周朝甲寅歲,普運乾坤八方元”的句子。還有的說起源於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由王秋白、齊建文、楚莊明、宋定國、吳龍軍、秦穆和六人創立梅花五虎拳。
(3)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民間有梅花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為著名軍事家孫武子創編,故稱武子梅花拳。
(4)起源於秦漢時期
起源於秦漢時期的說法大致有這幾種:
據《梅拳秘譜》中載:梅拳之始因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之。
有的說《後漢書》載:漢時已有練梅花樁者。
又據民間所傳的梅花拳四次重大變革中第一次變革為公元前213年(始皇33年),由七位結義兄弟創拳定名為七兄花拳。
(5)起源於宋朝時期
流傳於浙江、河南部分梅花拳師稱梅花拳起源於宋朝楊家,以練內外五行而著稱。在民間傳說梅花拳的部分器械(如槍法)有歌訣:楊家花槍扎得凶,大宋駕前稱英雄。
手持三節棍一根,大宋堂前鎮乾坤。
傳於民國初期已80多代。
(6)起源於明末清初
有兩種說法,一是紀念崇禎,組成梅花門反清復明。一種是崇禎年間,江蘇徐州銅山縣小尖莊張山偶遇一僧人學的此門藝。
自明末清初以來,其流傳的譜系是較為清晰的,所以一般認為源於明末清初的可信程度是較高的。著名武術博士周偉良說:“落地梅花世間稀,明末清初始建成”。博得廣大梅花拳弟子的贊同。
三、梅花拳名辯識
梅花拳在民間有多種叫法,一般說梅花拳,古稱梅花樁,又稱父子拳,簡稱梅拳、花拳。
(1)梅拳、花拳,它們是梅花拳的簡稱,不必多說。
(2)父子拳
因為梅花拳歷來傳授嚴格,最初只以家傳的形式在民間秘密流傳,直到明末清初才在冀魯豫三省傳播開來。該拳父傳子、子傳孫、孫又傳子......父子之間秘授,故稱父子拳。
(3)梅花樁
早期在100多根樁子上練功,又因它五勢成樁,故名。
(4)乾支梅花拳與五勢梅花拳
梅花拳演練樁步五勢左右對稱,宛如盛開的梅花,梅花五瓣,拳分五勢(大、順、拗、小、敗),故名五勢梅花拳。樁步按天干地支分五勢,宛如梅花開放,行步猶如梅花枝桿相連,所以稱乾支梅花拳。
(5)落地梅花拳
梅花拳早期在樁上練功,由於時代變遷,栽樁費時耗物,漸改為地上練習,但保留了原有的風格與技法,故名。又有稱落地梅花講究地盤,擅長地躺技法。
(6)中心梅花拳
具體有關中心梅的說法不詳,只傳聞中心梅多為竄跳蹦躍,注重腿法練習,中心起勢,四面開花。
(7)穿心梅與武子梅花拳
穿心梅與武子梅名,二實指一。據說起源於孫武子,故稱武子梅,又因為該拳套路路線多呈“中”字形,所以稱穿心梅。
著名武師寇運興、郭力、李金奎、賀平等是其傳人。(有人認為“武子”很可能是“父子”偕音而來)
(8)五形梅花拳
相傳起源於宋代楊家以練內外五形而得名。
(9)義和拳
在歷史上,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義和拳是的稱呼梅花拳的特殊時期。著名義和團起義領袖趙三多(梅花拳十四代)起義時恐連累梅花改為義和拳。
(10)夫子梅花拳
夫子梅花拳,是山東菏澤地區(曹州府)對梅花拳的稱謂。
夫子,表示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夫子梅很可能與武子梅一樣是由“父子”偕音而來。
結論:眾多對梅花拳的稱號有異,其實都是指的是同一種拳法,雖然各個地方的梅花拳練法不一致,但都是梅花拳,變化是其精神特點,所以說“天下梅花是一家”。
第二節梅花拳傳承參加梁山演武大會的部分代表
一、早期秘傳譜系
歷來梅花拳的流傳譜系都是掌握在文班老師手中,秘不示人。上世紀80年代末期,各地陸續發現的多種譜系,發現記載的不盡一致。現據我地《夫子梅花拳史記》和《老祖根源》等經卷,簡要介紹一下該拳的早期秘傳譜系。
明末崇禎年間,官府腐敗,百姓困苦不堪,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李自成義軍攻陷北京,崇禎帝與惶恐之間,自溢煤山。隨後一些明朝遺老為反清復明,組成秘密組織梅花門,將煤山之煤易為梅,以山為記,故名。
此時一位西域僧人將此拳傳於江蘇徐州銅山縣小尖莊張山(張三省),張傳鄒安幫,鄒乃徐州沛縣東北八里莊人。鄒有六子,其老六鄒正法為最好。鄒傳蔡興道(開州城南蔡起屯)。第五代有王登榜(內黃代莊)、楊炳(內黃丁莊)、鄒宏義、鄒宏思。第六代為張好學(封州貫馬營人)、鄭守掌(南和縣鄭家莊人)。
第七代趙學義(平原縣北辛莊人)。
第八代張從富......
以上公布的是屬於秘傳譜系,與其它地方流傳的譜系不盡相同。隨著90年代後期及本世紀初,大批梅花弟子前輩互相交流文理,對照各地的譜系,有效的更正了早期梅花拳的錯誤傳承譜系。現全國基本一致。
二、更正的早期譜系
後一百代:
第一代收元老祖,也有叫法王老祖的,這是個虛擬的人物,起前百代結束,後百代開始之意。流傳於河南濮陽、內黃、清豐等地的門人尊第一代為朱永元。相傳朱為法王收元祖化名。
第二代張山(約1570~1643),又名張三省,字登,江蘇銅山縣路家團人,後遷苗家樓居住,有說是銅山縣小尖莊人。豫北尊張振書為二代祖師,有人認為張三省與張陣書是同一人。後世門人尊其為“天佛教主”。
第三代鄒宏義(1617~1693),字光大,江蘇徐州銅山縣北街人,祖籍河北順德府。鄒是梅花拳歷史上有正式記載的且真實存在的第一人,也有人認為可能他是真正的梅花拳創始人。從徐州北來傳道至開州(今河南濮陽),收徒王西征、蔡光瑞、孟有德等人為徒。後遷順德封州(今河北平鄉縣),推廣拳學,死後葬於此地,從此平鄉成為梅花拳祖源地。拳內尊鄒為“東都古真佛領法老爺”。豫北尊三代祖師為王紅亮,徐州沛縣城東高家樓人。
第四代
劉培質(字養元)清武癢山東菏澤高莊人,師從鄒祖師,為鄒南來往北傳藝收徒第一人。自此菏澤劉門世代傳習,至今不衰。
蔡光瑞開州東南60公里蔡吉屯人,奉師命北上傳道,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為徒,在內黃收楊炳為徒,在平鄉收張復為徒,定居馬莊橋,後恭迎鄒師去傳道,隨之梅花拳在河北遍地開花。
王西征開州王家可零人。
孟有德開州城東南老人集人。
鄒志剛一作周志剛,傳說為鄒宏義之長子鄒文聚。乃清豐、內黃梅花始傳人。
鄒文聚字會庵,生於康熙29年,於乾隆九年北上直隸尋父,一路傳拳,最後到平鄉後馬莊,承父志推廣梅花拳。拳內部尊其為:“璃嚦古佛續法老爺”。
第五代
劉洛、劉沂、劉澄(高莊集劉家)
楊炳(1672~1747),字虎文,號松岩,河南內黃縣丁莊人,師承蔡光瑞,康熙壬辰科探花,授御前侍衛兼都司儉書,於1742年歸里後著《習武序》。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官方文獻記載的梅花拳大師,授弟子不計其數。
韓化禮開州城東南25公里於家窪人,師承蔡光瑞,於平鄉收李進德、南和鄭玉德。
孫盤龍開州東南八孔橋,師承蔡光瑞,於平鄉縣收王可敬、趙文禮為徒。
王登榜河南內黃縣六林鄉後化村人,被譽為神槍,康熙曾拜其為師,學有梅花刀法。
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為鄒文聚之子,承父志傳播推廣梅花拳,後被門人尊為智前聖明三師。鄒師祖師三代矢志不移推廣梅花拳,倍受世人崇敬。
張復河北平鄉後馬莊人,師承蔡廣瑞,乃河北平鄉得傳梅花拳第一人,收弟子徐世德。
孟守玉開州老人集人。
雷信、雷子洞為清豐雷家村梅花首傳人。
大約從第五代開始,(約乾隆年間)梅花拳已遍及冀魯豫三省並向外省推廣。
五代祖師楊炳後世門人有眾多與反清活動,影響非常,例如:
滑縣分支四輩弟子馮克善是天理教領袖之一,是李文成的副手。
冠縣分支三輩弟子楊四海,以義和拳邪教被清庭捕拿。
山東分支三輩弟子王倫是清水教起義領袖。
南宮縣三輩弟子李存仁、魏學宗、簡七、王三、嚴齡等是白蓮教起義成員。
義和團領袖趙三多(梅花拳十四世)於光緒22年發動義和團起義。
另外在河北有一位舉足輕重的八代祖師張從富,他改大架為小架,曾於北京月明樓救乾隆聖駕,辭封賞取朝服,只求傳道為寬。相傳梅花拳的班輩是張從富於龍門道人手中得的。從此有了班輩排列,綿延有序。
第三節菏澤(曹州)梅花支系衍傳
位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地區(古稱曹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民性強悍,崇武尚義,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梅花拳在乾隆年間已在曹州府盛行開來。
菏澤(曹州)梅花在梅花拳界地位殊勝,由他傳向海外,聲名遠播。世界認識了解梅花拳由他而始。
菏澤(曹州)梅花拳是繼三輩鄒宏義祖師從徐州北來傳藝第一站。在菏澤高莊收徒劉培質。隨之梅花拳傳遍黃河兩岸,而後鄒宏義之子四輩鄒文聚祖師亦來菏澤傳藝多年。
梅花拳短短時間發展迅速,由第四代已傳到第十代。此時的菏澤風雲勢起,刀兵戰亂、天災人患,把菏澤梅花文武弟子捲入,弟子倖存者不多。眾弟子商議決定北上請師傳藝,重振菏澤(曹州)梅花拳。河北廣府鎮雞澤縣柏枝寺人焦彥章(士虎)師爺奉祖師令,來菏澤傳藝十二年,教授大批文武弟子,遍布黃河兩岸,其間收徒白金斗師爺。
被稱為“白仙祖”的九代祖師白金斗,有關他的傳說至今還被傳頌。生卒不詳,祖籍不詳,他融匯貫通,豐富整理了梅花拳械,與焦師爺在菏澤布道傳藝,被門人尊為菏澤(曹州)梅花拳的始祖,梅花拳中興之祖(白師爺徒弟劉世科),所以曹州梅花拳在外被稱之為“白家支”。
第九代劉芳、劉深、白金斗、袁金刀、李永清
第十代有劉世科、劉世友、孟傳成、馮老茂(孟老蔓)、王德成、袁青(袁金刀之子)、李鳳來(李永清之子)等。
第十一代有吳明鏡(師孟傳成)、李泰然(李鳳來之子)、袁繼業(袁青之子)、李恕(穆李村,師劉世友)、劉恆吉、劉恆愷(高莊集劉家)、劉永興等。
第十二代有劉聿新、劉自新、馬廷瑞(師吳明鏡)、王星光、武傳柱、楊風閣、李俊秀、趙體安、司占彪、李永松、郝萬年、袁德明等。史占彪(史金彪),師從趙付,後參加義和團為大師兄,以奇槍渾沌條威震齊魯。李永松(1873--1943)原名李寅松,號二武松、鐵巴掌,1928年參加南京打擂,後任曹州國術館副館長,傳藝河南、東明、河北等地。
第十三代有劉麟書、劉雲書(字雙月)郭雲鵬、何思起、李儉齋、吳宗明、高玉亭、李文河、吳體胖、司中元(1881-1966)、郝自修、高玉亭、李金海、王洪彬等等。其中吳體胖、司中元一生為梅花拳的傳播貢獻了一生,司授藝於湖南,吳後到台灣授藝至傳於海外,影響廣泛。
第十四代有解放前任國術館館長、國術教官、解放後任全國優秀武術輔導員的郭子敬(1908---1995),受訓於中央國術館、後執教於軍旅的王松元(1907---1986),十四代掌門人郝俊密(1910---1996),號稱紫面大聖、多次參加國家比賽獲獎授藝不倦的崔文勤(1919--2003),濟南打擂獲金盾並出訪蘇聯的魏士可(1903--1977),國術館館長盛效武、有神鞭通家之稱、一生授業的楊西第(1914---1997)、全區第一個武術特級教練丁金龍,一生授藝、並送藝前線傳授絕技的吳效新,技傳魯冀豫的朱繼增(1900---1984),十四輩劉振西民國在上海開辦武館,被推舉為冀魯豫老鄉會長,十四輩劉振起(字風亭,號花靴子),拳打五國大力士的張士峨、曹州鏢局總鏢頭孔慶標,三上擂台制敵於勝的孔凡璽等等。這些人為本拳的傳播負出了一生的心血,他們門人眾多成績斐然。
第十五代更是人才濟濟多不勝數,有南京打擂奪冠的楊士文(1899---1952),武林百傑王守義,南京打擂獲優等的都文彩,武醫雙絕的趙新郎(1915---1988),劉派梅花的始傳人劉保軍(1892---1947),梅花跤王陳良柱,武林碑園創始人高士英,一心向武的李玉慶,高級教練劉保印,高莊集劉家、劉明學、劉明亮、劉明賢等等。
十六代更是不記其數例如全國農民積極分子賈龍生(1915---2001),武術教授陸建民,回族老拳師李慶連(1919-2005),梅花拳大師韓百廣,台灣分支掌門張武臣(1916--)山東齊魯武術院魯國慶,中國武術院張玉萍(38枚金牌),高莊集劉家劉守福、劉守華、劉守慶以及著名武術健將侯國旺、崔玉強、馬中軒、趙翠榮等等。
十七十八......由於人數太多不一一說明,至今已達二十多代,弟子遍布全區及我國各個省份,港澳台及海外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散打好手武狀元陳超為十七代弟子、吳俊美、馮艷華、宗起銀、段章麗、耿鴻鵬(西安體院教授)、穆麗、周麗娟、劉瑞林等等縱橫於國內外武壇。
1998年國家體委頒布了高段位名單,菏澤全區七段只有四人:崔文勤、賈龍生、劉保印、王守義。他們都是梅花拳傳人。其中劉保印、王守義是崔文勤的弟子。另外一同參選的還有
國家體育總局張玉萍,她是本門十六代弟子,師從劉保印。
台灣分支:由十三代掌門吳體胖首傳,後由十六代三傳弟子張武臣(生於1916年,定陶人)接管,傳藝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台灣還有劉派梅花也是曹州分支。
徐州劉派梅花:是由一代宗師孔慶彪之弟子劉保軍於1925年到沛縣傳藝張祖堯、朱廣廷、趙後福等,後張祖堯到台灣後又至義大利、米蘭傳授梅花技藝。後義大利拳師多次到菏澤尋根,並從王守義處習文學武。
菏澤每年接待海內外拜師求藝者不計其數,它所傳的梅花拳正日益得到廣大民眾及海外人士的喜愛,也希望菏澤梅花拳廣傳久傳。菏澤梅花拳已在這塊尚武之地深深紮根並結下累累碩果。與練習梅花拳的外國友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