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斑性牙齦炎

菌斑性齦炎又稱慢性齦炎(chronic gingivitis),是菌斑性牙齦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它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屬於“僅與牙菌斑有關的牙齦炎”,是由於在牙齒頸部及牙齦溝內堆積的菌斑中的微生物及其產物作用於牙齦導致的牙齦炎症反應,以牙齦的紅腫,刷牙出血為症狀的疾病。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菌斑性齦炎
  • 別名:慢性齦炎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 常見發病部位牙齦
  • 常見症狀紅腫刷牙出血
  • 常見病因:牙菌斑
疾病介紹,病理生理,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鑑別,疾病診斷,鑑別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後,疾病預防,

疾病介紹

菌斑性齦炎簡稱牙齦炎,是牙齦病中最常見的疾病。過去曾稱為慢性齦炎、慢性齦緣炎、單純性齦炎等。全球人類患病率沒有明顯差異,在我國兒童和青少年患病率在70%~90%左右,成人患病率約70%,兒童在3~5歲時就可能患齦炎,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和嚴重程度逐漸增加,青春期達到高峰,17歲以後患病率逐漸下降。幾乎每個人一生中的某段時間都可發生不同程度和範圍的齦炎。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相對簡單,預後良好,但是具有復發性,其繼續發展可成為牙周炎,所以預防其發生和復發及其重要。

病理生理

菌斑性齦炎是一種慢性病,早起輕度的齦炎組織學表現與正常牙齦沒有明顯界限。菌斑性齦炎的疾病過程可以分為:初期病損、早期病損、確立期病損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組織學病理表現和臨床表現十分相似,均為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區別只是炎症的範圍和程度的不同。

發病機制

菌斑性齦炎屬於慢性感染性疾病,其使動因子為堆積在齦緣牙面上的牙菌斑中的微生物,菌斑微生物及其產物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促進因素有牙石、不良修復體、食物嵌塞牙列擁擠、口呼吸等,可加重菌斑堆積,繼而存進菌斑性齦炎的發展。
牙齦炎患者的齦緣附近堆積的菌斑較多,口內菌斑的菌量,細菌的種類較健康人口內的多,並且革蘭氏陽性菌的比例下降,革蘭氏陰性菌的比例上升,以牙齦卟啉單胞菌、中間普氏菌、梭形桿菌和螺旋體比例增高較明顯。

臨床表現

患者的自覺症狀為,刷牙或咬硬物時的牙齦出血,而非自發性出血。還有些患者會覺得牙齦局部的癢、脹、不適、口臭等症狀。
檢查時可見牙齦組織色、形、質發生改變,以及齦溝出血。炎症一般以前牙區為主,下前牙區最為顯著,一般局限在游離齦和齦乳頭,嚴重時可波及附著齦。有一部分患者以牙齦的腫脹為主要表現。
1.牙齦顏色的改變:
牙齦健康時呈粉紅色。患慢性牙齦炎時游離齦和齦乳頭顏色呈鮮紅或暗紅,嚴重時,可以波及附著齦。這是因為牙齦組織內血管增生、充血引起。炎性水腫的患者,牙齦表面光亮,尤其是齦乳頭處。
2.牙齦外形的改變:
健康的牙齦齦緣菲薄呈扇貝狀緊貼於牙頸部,齦乳頭充滿牙間隙,附著齦有點彩。患菌斑性齦炎是,牙齦組織水腫,齦緣變厚,失去正常的扇貝形狀,離開牙面。齦乳頭圓鈍肥大,有時可呈球狀增生,甚至覆蓋部分牙面。波及附著齦時,牙齦上的點彩消失,表面發光發亮。嚴重者,可出現齦緣糜爛或增生。
3.牙齦質地的改變:
健康的牙齦質地緻密堅韌。牙齦炎時,牙齦質地可變鬆軟,質脆,缺乏彈性。這是由於結締組織水腫和膠原的破壞。當牙齦緣和齦乳頭以增生性反應為主時,呈堅韌的實質性肥大,質地較硬且有彈性。
4.齦溝的深度:
健康時齦溝探診深度一般在2~3mm,當有牙齦有炎症時,因為組織的水腫或增生,齦溝的探診深度可達3mm以上,但是齦溝底仍位於釉牙骨質界處,不能探到釉牙骨質界,此時形成的假性牙周袋。
5.探診出血:
炎症狀態下的牙齦,鈍頭探診輕探齦溝後會出血。應提及的是,牙齦表面炎症不明顯時,探診後仍會有出血,對牙齦炎的早期診斷很有意義。
6.齦溝液量:
健康牙齦的齦溝內也存在極少量的齦溝液,但當牙齦炎症時,齦溝液的量會增加,其中的炎症細胞、免疫成分也明顯增多,嚴重時可溢膿。齦溝液量的增加可作為評估牙齦炎症的一個客觀指標。

診斷鑑別

疾病診斷

菌斑性牙齦炎的診斷依據臨床表現,即牙齦色、形、質的改變,但無牙周袋、新附著喪失、無牙槽骨吸收;另外還可見到齦緣處有明顯的菌斑、牙石堆積,及其他的菌斑滯留因素。

鑑別診斷

1.早起牙周炎:因長期存在的牙齦炎可逐漸發展為牙周炎,出現附著喪失和牙槽骨的吸收,因此對於長時間較重的菌斑性齦炎患者,應仔細檢查有無附著喪失和牙槽骨的吸收,必要時拍咬合翼片,可見到早期的牙槽骨嵴頂吸收。
2.血液病引起的牙齦出血可引起牙齦出血的血液病有,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其出血特點為自發出血,量較多,不易止住。此類病人應進行血液學檢查。
3.壞死性潰瘍性齦炎以牙齦壞死為特點,同時有牙齦的自發性出血,還有齦乳頭和邊緣齦的壞死等特徵性損害。另外還有口臭和偽膜形成,疼痛也較為明顯。
4.HIV相關性齦炎:在HIV感染者中較早出現的症狀之一,臨床可見游離姻緣呈明顯的線狀火紅色充血帶,又稱牙齦線性紅斑,附著齦可有點狀紅斑,患者自述有刷牙後出血或自發性出血。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後,牙齦的充血仍不消退。

疾病治療

治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及去除病因和防止復發。
1. 去除病因:
針對病因,即通過潔治去除菌斑。牙石,並去除造成菌斑滯留和刺激牙齦的因素,去除後牙齦炎症在一周左右可消退,色、形、質可完全恢復正常。較重的患者,可配合局部藥物治療。藥物有1%雙氧水、0.12%~0.2%氯己定,一般不全身使用抗生素。
2.防止復發:
醫生在治療同時,應對患者進行口腔衛生指導(OHI),讓患者學會控制菌斑的方法,能夠自我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同時進行定期(6到12個月一次)複查和治療。

疾病預後

因無深部牙周組織的 ,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後,一周后牙齦的炎症可消退,破壞的膠原纖維可新生,牙齦的色、形、質及功能可完全恢復正常,所以菌斑性齦炎是一種可復性疾病,預後良好。但局部刺激因素如果再次出現,菌斑性齦炎可在次發生。

疾病預防

最關鍵的是做好自我的菌斑控制,患者應在醫生的口腔衛生指導下,堅持正確地刷牙和使用牙線,便能較好的預防該病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