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莽山自然保護區)

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莽山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宜章縣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3′19″~113°0′10″,北緯24°52′0″~25°23′12″,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9 833hm2,其中核心區7 372hm2,緩衝區2 835hm2,實驗區9 626hm2。莽山於1984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典型南嶺植物區系的原生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珠江支流北江源頭自然生態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宜章縣南部
  • 氣候類型:中亞熱帶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19833公頃
  • 景點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94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機構,價值,

歷史沿革

1957年湖南省林業廳編制莽山施業案時,曾劃定摩天嶺一帶533.0公頃為景觀區,成為全國建立最早的保護區之一。
1984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湖南省宜章縣南部,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廣東省乳源、陽山、連州三縣(市)交界,北與宜章縣莽山鄉、東風鄉、天塘鄉、白沙鄉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3′19″~113°0′10″,北緯24°52′0″~25°23′12″。總面積19833公頃。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為:核心區7 372公頃,緩衝區2 835公頃,實驗區9 626公頃。
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貌

湖南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南嶺山脈中段南端的局部沉降帶內,屬中山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餘座,地勢南高北低,最高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最低兌子沖海拔400米,最大高差1502米。主要地質活動為強烈的燕山運動,使地貌基本定型。地質構造為北東——南西構造,地面切割較深,懸崖峭壁,峽谷幽深,溪河縱橫,加之豐沛的降水,物理風化較嚴重,滑坡和岩崩發育,使山體更加陡峭,坡度一般30-40度,大於60度的險坡常見,山勢雄偉壯觀,區內岩漿岩較為發育,為大東山花崗岩體中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期侵入體。

地形

莽山的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相當崎嶇,相對高差大,一般為500——800米,最大高差達1400米。

氣候

湖南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是我國冬季有冰雪的最南地區之一。山高林密,具有優越的山地森林氣候條件據莽山林場氣象站歷年資料統計,年均氣溫17.2℃(海拔630米,下同),7月平均氣溫22.7℃,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高氣溫36.2℃,極端最低氣溫-9.8℃,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遞減率為0.41℃/ 100米,但冬季在海拔1200-1900米間常出現逆溫現象。年降雨量1710-2557毫米,年降雨量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加,遞增率為73.7毫米/100米。全年無霜期290天。

土壤

保護區內亞熱帶山地黃壤垂直帶譜發育較完整,海拔800—1300米為山地黃壤,海拔1300—1800米為暗黃棕壤,海拔180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土,土壤特點為土壤類型多樣,PH值4.5—5.6,呈酸性,土層石礫含量較多,土層厚度不一,有機質含量較多,適宜多種植物生長。

水文

保護區水係為長樂河上游,系珠江支流—北江源頭。主河長24公里,流域面積88.2平方公里,河谷以U型為主,縱坡比47%,河流湍急,平緩河段水清潭碧。海拔1260米的林子坪峽谷河段已修建林子坪水庫,庫容量1100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莽山屬南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區,一年四季都受著熱帶暖流和大陸寒流的互動影響,加之地形複雜,森林植被覆蓋率高,物種極為豐富,以植物而論,它是華南與華中、華東、西南交匯地帶。古老珍貴的裸子植物有18種,而且呈群狀分布,說明這裡是第3紀森林的良好保存地。如:起源古老的野茉莉科,全國分布9屬,在莽山有分布,量大而集中。有高等植物2649種,占全省的60%,其中木本植物有700多種。
莽山植物中菊科是一個大科,有127種,細小蓬草為新變種,葉片細小,7~8月間開出好看的小白花。
莽山有四種特有竹子,即:平舌大節竹、莽山苦竹、黃桿竹、纖細茶桿竹。凡是地下水位高的台地,土層較薄樹木扎不下根的一些地方,竹子都能生長很好。
全國範圍內的瀕危物種——大果野茉莉,湖南全省,只在莽山有天然分布。
在海拔1400米的山脊上,有成片的粵松純林。萬花叢中,花朵芳芬的光葉白蘭、金葉白蘭、馬褂木、木蓮、紅櫻桃絢麗多姿,山頂則成為杜鵑、山茶的世界,五彩繽紛的雲錦杜鵑、福建杜鵑、紅袍杜鵑、高山杜鵑、莽山紅山茶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花的海洋。區內森林具有明顯的垂直帶譜,隨海拔高度不同,大致為分常綠闊葉林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高山灌叢及草甸帶,林內藥用植物有245種。
保護區有國家二級植物篦子三尖杉、馬蹄參、長柄雙花木、銀鐘樹、福建柏、白豆杉、觀光木、伯樂樹、光葉桐;三級有平南栲、樂東擬單性木蘭、華南五針松、八角蓮、半風荷、厚朴、南方鐵杉、長苞鐵杉、白桂木、缺萼黃連等。
毛枝五針松——國家重點保護植物
松科,常綠喬木,一年生枝幼時綠色,後呈黃褐色,密生淡黃色柔毛。葉五針一束,細瘦,多少彎曲,長3.5~5.5厘米,樹脂道兩個邊生。球果卵形或卵橢圓形,長5~7厘米,種子有翅。

動物資源

脊椎動物有259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32種。全國十大毒蛇,莽山有7種,其莽山烙鐵頭蛇為新種,它體型巨大,尾巴有8~12厘米為乳白色。分布在海拔600~1300米的原始型次生闊葉林中,每年6月底到7月初產卵,最多一窩27枚,卵如雞蛋大,孵化期兩個月,幼蛇破殼而出。
鳥類中國家一級保護的中國特產黃腹角雉,莽山較集中。保護區內還有一級保護獸類,華南虎、雲豹、金錢豹、梅花鹿等;二級保護動物,短尾猴、穿山甲、水鹿、麝、大小靈貓、白鷳、大鯢等。
莽山蛇的分布密度大,在不到1平方公里範圍內,能採集到蛇類4科17屬22種。在蛇類中,南北區系混雜的過渡現象較明顯。既有華中區系特徵,更富有華南區系特色。同時西南區系的蛇種,也通過雲貴高原分布到莽山。如:華南的海南閃鱗蛇和西南的白頭蝰蛇。浪畔湖沼澤地盛產鷹嘴龜,嘴巴如鷹嘴,學名平胸龜,國家保護動物。
平胸龜,也稱“大頭龜”,平胸龜科,頭很大,略呈三角形,不能縮入甲內。頜強呈鉤曲狀,背甲扁平,背甲與腹甲下緣角板及韌帶相連。長可達25厘米,寬可達20厘米。暗橄欖色,有小型暗褐斑;腹面黃綠色。尾甚長。以蛇、魚、蠕蟲為食。肉可食用,背甲作藥用。

保護對象

植物

華南五針松(Pinus Kwangtungensis)群落、長苞鐵杉(Tsuga tangibracteata)群落、福建柏(Forkienia hodginsti)群落等原生植物群落。有南方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蓴菜(Brasenia schreberi)3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福建柏(Forkienia hodginsti)、華南五針松(Pinus Kwangtungensis)、白豆杉(Pseudoutaxus chienii)、長柄雙花木(Disanthas cercidifolium var.longipes)、半楓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等國家二級保護的植物14種。在保護區內現已知的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3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蟒(Python molurus)、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雲豹(Neofelis nebulosa)、金錢豹(Panthera pardus)、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虎紋蛙(Rana ragulasa)、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鷳(Lophura nycthermera)、雕號鳥(Bubo bubo)、水鹿(Cervus unicalor)、紅面猴(Macaca arcloide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yos thibetanus)等26種。

動物

自植物學家高錫朋教授在莽山發現湖南杜鵑(Rhododendron hunanse)、湖廣杜鵑(Rhododendron hukwangense)以來,莽山新物種或模式種記錄已有50種,其中植物有:大果安息香(Styrax macrocrpus)、莽山野桔(Citrus mangshanensis)、莽山繡球(Hydrangea mangshanensis)、莽山紫菀(Aster mangshanensis)等22種;動物有:莽山烙鐵頭蛇(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陳氏後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 sp.nov.)、莽山角蟾(Megophrys mangshanensis Fei et ye.)等3種;大型真菌有:莽山刺皮(Heterocheate mangshanensis Peng et Hu)、莽山銀耳(Tremua mangshanensis Peng)等9種;昆蟲有:莽山象白蟻(Nasutitermes mangshanensis)、莽山蠍蛉(Panorpa mangshanensis)、莽山絨毛花金龜(Pleuronota mangshanensis)等16種。
莽山烙鐵頭蛇(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是由莽山林管局科技人員陳遠輝1989年發現的一種劇毒蛇,也是繼眼鏡王蛇之後地球上發現的第二種大型劇毒蛇。這種蛇個體粗壯,頭似烙鐵,成年蛇體長在2米以上,體重3公斤以上。它的發現引起了生物界的高度關注,因其原始特殊的解剖特徵,在蛇類演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994年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1998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將其列為“極危”等級的物種,其分布範圍僅在莽山保護區內的100餘平方公里之內。數量僅存300~500條,是中國乃至全球最瀕危的蛇種之一。

管理機構

保護區的管理機構是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正處級事業單位,與莽山國有林業管理局、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合署辦公,直屬宜章縣人民政府管理,業務上接受上級林業部門指導。保護區管理局設有林政資源保護科、護林防火辦公室、生態旅遊科、科技教育科等四個職能科室;建有樅樹壩、相思坑、何家灣、兌子沖四個基層保護站,共轄21個護林點、1個瞭望哨、2個檢查站,並成立一個景區巡邏大隊。保護區現共有工作人員160人,包括管理人員25人、技術員10人、護林員125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69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5人,助理級職稱40人。

價值

該保護區在研究古熱帶泛北極區系演化規律及世界濕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和對華南虎的保護方面具有獨特和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