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科恩

科恩生於波蘭,在倫敦貧民區長大,19歲定居加拿大後,與一些中國華僑有聯繫。他同情革命黨人,參加過中國同盟會的活動,為革命者購買、運送過武器彈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里斯·科恩
  • 外文名:Cohen
  • 出生地波蘭
  • 出生日期:1889-1970
人物檔案,人物簡介,毛遂自薦保護偉人,人送外號雙槍馬坤,豪爽仗義不畏強敵,生平介紹,

人物檔案

民族:猶太人

人物簡介

孫中山一生曾多次身臨險境,每次都在保鏢的護衛下化險為夷。在他的保鏢中,加拿大籍猶太人保鏢莫里斯·科恩的經歷尤為傳奇。1922年,支持中國革命、敬仰孫中山的科恩毅然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擔任孫中山的保鏢,並起了箇中國名字——馬坤。由於他善使雙槍,且槍法極準,因此得了個外號——“雙槍馬坤”。憑藉這對雙槍,馬坤多次救孫中山於不測。

毛遂自薦保護偉人

1889年.莫里斯·科恩出生在波蘭的一個猶太家庭,後隨父母遷居英國。少年時的科恩是個經常打架的壞孩子,進管教所是家常便飯,讓英國的警察頭痛不已。1905年,警察將科恩“發配”到曾是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希望那裡的“善男信女”能夠感化他。
在加拿大,科恩依然積習難改,賭博、偷竊、詐欺。
有一天,一個賭徒輸了錢後偷了賭館老闆中國人馬三的錢,被科恩當場捉住並痛打了一頓。事後,馬三炒了幾個中國菜,盛情款待了科恩。吃著可口的菜餚,喝著中國的燒酒,馬三向科恩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馬三是孫中山建立的同盟會北美分會的一員,他向科恩講述了中國的形勢。科恩第一次聽到了“孫中山”這個名字,他被馬三講述的那些傳奇感動了,非常支持中國革命,還不斷向馬三打聽有關孫中山的事跡。
1912年初,民國政府初創的訊息傳到加拿大後,科恩在行動上邁出了親近中國革命最為重要的一步。2月的一天晚上,在馬三的引薦下,科恩加入了同盟會。他開始為中國革命者購買、運送彈藥,傳遞信息,還幫助同盟會訓練士兵,他的名字也漸漸為孫中山熟知。
1913年,科恩懷揣著做房地產生意掙來的1萬英鎊回到英國探親。一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科恩應徵入伍。在部隊生涯里,他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一戰結束回到加拿大後,經濟的蕭條使科恩的生活變得艱難起來。1922年初,心灰意冷的科恩遂打算遠赴中國香港發展。就在這時,孫中山給他發來信函,請他找加拿大的鐵路承包商來上海,討論修築廣州至漢口鐵路的事宜。接到孫中山的信後,科恩欣喜若狂,他終於有機會見到心目中的革命偉人了。
經孫中山的好友引薦,科恩來到上海莫里埃街29號孫中山的居所。一見面,科恩就乾脆明了地對孫中山說,自己想做他的保鏢,永遠追隨他。孫中山打量了一下這個身材不算高大卻結實健壯的外國青年,笑笑說:“這可是危險的活兒呀,我既沒有私人軍隊,也沒有權力保障,可想要我腦袋的人倒不少啊!”
科恩認真地回答說:“放心吧,我會全力以赴的,是你的人格力量感染了我。”孫中山考慮後,任命他為副官,並給他取了箇中文名字“馬坤”。
從此之後,人們發現,孫中山身邊多了個褲袋裡塞著大號左輪手槍的外國保鏢。

人送外號雙槍馬坤

作為保鏢,馬坤盡職盡責,他寸步不離地跟著孫中山,犀利的目光注視著一切可能發生的危險。他身體強壯,拳腳功夫了得,而且槍法極準,很快便升任保鏢頭目.還訓練了一批職業保鏢。
一次,在前線視察時,一梭子彈向孫中山射來,馬坤伸出左手將孫中山一推,自己的左臂卻被打傷了,所幸並無大礙,戰地醫生馬上給他做了緊急包紮。養傷期問,馬坤想到了一個問題:假如子彈打到我的右臂,比較嚴重的話,那我豈不是永遠不能開槍了?於是,傷好之後,馬坤開始練習左手射擊。不久後,他就能左右手同時開槍了,而且兩隻手的射擊速度幾乎一樣塊。自此,人們稱他為“雙槍馬坤”,這個名號也越叫越響了。憑藉這對快槍,他曾多次救孫中山於不測。
但是馬坤仍不時地暴露出早年的惡習。身為保鏢頭目,他的收入很可觀,但除去吃喝,他的開銷大多用在了女人身上。每個月領了薪水後,他都會到香港的花船上“找點樂子”。孫中山得知後惱怒地警告馬坤說:“如果你再敢上那種船,我就把你扣起來!”馬坤這才懊悔不已,向孫中山痛下保證決不再犯。
1925年3月2日,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當時,馬坤正奉孫中山之命在加拿大採購武器。聽到訊息後,他立即起程返回中國。但遺憾的是,他最終沒能趕上在中央公園舉行的公祭。4月2日,馬坤參加了孫中山靈柩的安放儀式。
1929年,孫中山遺體移葬南京紫金山,馬坤被邀請參加葬禮,他將孫中山的遺體從北京西山碧雲寺一路護送到了南束。他回憶說:“我是到場的唯一歐洲人。我意識到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殊榮。但不知怎的,我無法感到高興,即使我應該高興。”

豪爽仗義不畏強敵

孫中山逝世後,馬坤沒有回加拿大,而是留在香港、廣州一帶尋求就業機會。1927年初,他應宋子文的邀請,到中央銀行工作,專門看守儲藏貴重物品的地下室,並監督金條和紙幣的兌換。
抗戰爆發後,馬坤在香港、重慶等地一度擔任宋慶齡的便衣保鏢。宋慶齡出外進行演講或募捐活動時,馬坤都威嚴地站在她的身後。宋慶齡也非常信任他,甚至把他當成了自己的代言人。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很快打下了香港。馬坤因為曾在國外發表援華抗日演說,被日軍關進了設在赤柱島的集中營,並經常遭受日本人的嚴刑拷打。馬坤性格剛烈,不甘示弱,結果可想而知,他為此吃了更多苦頭。日本人殘忍地折磨馬坤之後,把他送回牢房。馬坤十分虛弱,有生以來第一次萌生了尋死的念頭。
同被關在集中營的進步國際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偷偷搞到了一條船,他準備趁天黑和另外3人逃離集中營。因船上還有空位,愛潑斯坦便邀請馬坤同行。馬坤考慮到自己年紀大了,當時他已52歲,又有脈管炎,擔心在行動中拖大家的後腿,便婉言謝絕了。不過從這件事上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打消了自殺的想法。
1943年9月,由於交換戰俘,馬坤被釋放,他回到了加拿大。在那裡,他與一位漂亮的女性朱迪絲結婚,過起了溫馨的家庭生活。日本投降後,馬坤很是興奮,他撇下妻子,隻身一人重返中國。然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內戰的邊緣,馬坤很快就發現,“似乎沒有人理我,整天無事可做。”於是,他返回了英國。
1955年10月3日,在英國的馬坤應邀出席中國大使館的招待會,中國駐倫敦代辦宦鄉邀請他訪問北京。在北京,馬坤受到了很好的禮遇,受到了宋慶齡和周恩來的接見。周恩來在宴會中親自向他敬茅台酒,並用英語對他說:“莫里斯,老朋友,祝你健康長壽。”馬坤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回英國後向朋友說:“周總理親自走過來向我敬酒,這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待遇。”
1970年9月,馬坤病逝於英國。在他的葬禮上,除了親戚、熟人和記者外,還有來自中國的代表。

生平介紹

猶太裔保鏢忠心耿耿
1911年3月,孫中山在美洲宣傳革命,並向支持者籌款,以支援籌備中的黃花崗起義。由於孫中山一直遭受清政府的海外追蹤,在倫敦曾蒙難,所以革命黨人對孫中山的安全十分在意,到了加拿大後,便要為他尋找保衛人員。
這時,有人向孫中山推薦了25歲的加拿大籍猶太人科恩。科恩生於波蘭,在倫敦貧民區長大,19歲定居加拿大後,與一些中國華僑有聯繫。他同情革命黨人,參加過中國同盟會的活動,為革命者購買、運送過武器彈藥。
科恩矮胖身材,為人忠誠,且槍法精準。經過考慮,孫中山先生決定挑選他作為臨時護衛。在科恩的護衛下,孫中山一行從加拿大西岸出發,經中部到達東部城市多倫多,接著又前往美國芝加哥、紐約、波士頓等地,從3月中旬至5月底,歷時兩個多月。
在旅程中,科恩對孫中山的保衛工作做得非常認真,同時,他也被孫中山熱誠宣傳革命,獻身民族救亡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科恩後來回憶說: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偉大人物,每一個有血性的人在同孫中山先生有所接觸後,都會追隨著他去革命的。在與孫中山的交往中,科恩還深切感受到,中國是少有的能接納猶太人,不曾對猶太人肆行迫害的國家。這樣他對中國革命的感情就更為深刻了。
短短兩個月的相識,科恩對孫中山產生了強烈的敬仰和崇拜,決意為這位偉人做任何犧牲。
孫宅門口的有趣傢伙
1922年,孫中山在廣州遭到陳炯明叛軍的襲擊,科恩得知後,立刻從加拿大出發橫渡大洋趕到中國。
當年12月13日,科恩如約到孫中山的家裡,孫中山對他也更加信任,命他擔任自己的副官,並給他取了箇中國名字——馬坤。
直至孫中山去世,他身邊也就一直有這名外國警衛忠心耿耿地相伴著。
到孫中山家裡拜訪的人會發現,孫在屋裡常穿一件傳統長袍,主客入座後,孫會叫人上一些中國菸草和煙紙,還有一些水果和一壺茶。而在外面的過道里,馬坤持槍而坐,準備應付任何麻煩。
孫中山的一位拜訪者羅威爾回憶說:“我在門口碰見了一個叫坤的有趣的傢伙,他總是坐在前廳里的長椅上,褲袋裡還塞著一支大號的左輪手槍。這使得他的褲兜鼓出一個大包,看上去怪怪的。”
隨著時光的流逝,馬坤已熟悉了他的工作程式,了解了不同的訪客,傾聽他們在孫中山書房中的動靜。他說:“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有客人來(有時一天會來幾十位客人),我就開始觀察他們的臉和穿著,以及他們的行為舉止,以便這些人下次來訪時能認出他們。”
當然,也有放鬆的時候。白天,全家人會在後院中玩一場槌球遊戲。晚上,孫夫人和孫中山坐在一起讀書閒聊。作為一個影迷,孫夫人偶爾還組織放一場電影。
馬坤非常尊重孫夫人,他像保護孫先生那樣仔細地看護她,宋慶齡女士也很喜歡他。
1923年,孫中山在赫納島上挑選了一棟水泥石大樓,建起了新的基地。馬坤和其他三名保鏢就在頂樓孫的屋外放哨。同樣給孫先生當過保鏢的方良回憶說:“他們4人總躲在孫中山住的3樓上,他們整天待在那兒,天天如此。連一天都沒離開過他。他們非常強壯,沒有人能戰勝他們。”
偶然負傷催生“雙槍馬坤”
除了保護孫先生外,馬坤還幫助訓練保鏢。他們通常進行有目標的實戰訓練,馬坤還教這些人自衛術和拳擊。馬坤對這些人提出忠告:“先用拳打你的敵人,如果這種方法無效,再用槍。永遠不要先使用槍,不要隨時拔槍。無辜的旁觀者可能正在周圍,如果你拔槍,就將會傷著其他人。”
總有大批的訪客到指揮部拜訪孫先生。訪客從船上下來、上岸,然後走上碼頭進入院子。如果訪客攜帶武器,必須在門口上交。
遊記作家哈得·弗蘭克寫道:“我們在廣東的幾個月里,總司令幾乎很少在沒有夫人陪伴,或身旁沒有馬坤持槍保護的情況下出現,即使在半公開場合也是如此。至少是高度警戒,馬坤先生寸步不離。星期日早晨,當我們有幸去孫先生的官邸拜見時,他的加拿大影子(馬坤)站在對著孫博士書房出口的樓梯角落裡,不僅監視我,還有我的妻子,好像非要證實她不是來陰謀傷害他的主人才行。”
在一次小規模的衝突中,一挺機關槍射出的子彈擦傷了馬坤的胳膊,幸運的是,現場的一位醫生給他作了治療。
這次負傷使馬坤暫時休息。“打在我左臂上的子彈常常讓我思考,假如子彈打在我右臂上,我又右手持槍,我將永遠不能打槍了。我們一回到廣東,就又弄來一支槍,也是一支斯密特手槍。我把它放在左手拿著方便的地方,用左手練習打槍。不久,我發現我擅使雙槍,而且兩隻手的射擊速度幾乎一樣快。”
此後,他擁有了兩支重型45毫米口徑的手槍,一支別在褲袋裡,另一支放在槍套里。他時髦的雙槍配備,引起西方社團關注。他們送給這個與中國關係密切的猶太人一個綽號——“雙槍馬坤”。
承續中山先生事業服務中國
孫中山把北上看成了一生輝煌的頂點,但是此刻他已是病魔纏身。 孫中山逝世前,科恩因事暫時不在北京。當聽聞孫中山病逝的噩耗時,正在加拿大的馬坤匆忙趕回中國,他直接去探望了宋慶齡,然後趕往孫中山靈前痛哭不止。
“當我看到孫夫人時,我淚如泉湧,我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我十分無奈。”馬坤後來回憶說,“我感到自己的一部分也被留在了那裡。我只有痛苦地悼念著他,並感到我的生活現在是如此的空虛,和他相比,我的生命是那么渺小。”
此後,科恩繼續盡忠於孫中山的事業以及家人,他還在中國軍隊中服務過。
孫中山與猶太朋友的友誼在中國也影響深遠。
二戰前夕,隨著德國納粹在歐洲大陸開始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孤立無援的猶太難民們發現幾乎無處可去,而當時的中國不顧中德關係受到影響,仍然接納了數萬名猶太人。
美籍波蘭猶太人索科爾斯基在孫中山逝世一周年時,發表了《孫逸仙主義》一文,以作紀念,表達了他自己以及猶太人群體的感情,文中寫道:“值得注意的是孫博士去世後,他的人格差不多具有宗教性的意義。”
1939年3月,孫中山之子,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還提議在中國的西南邊區劃定猶太人特區,以保護無家可歸的猶太人。這個提議立刻引起了中國政府內部的廣泛關注。雖然後來由於海岸被封鎖,抗戰十分艱苦,政府無力顧及落實此事,但是政府以及普通民眾也都一直對猶太人進行真誠的幫助,這在世界各國是不多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