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角山遺址

莫角山遺址

莫角山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約20公里,處於三面環山的河谷地帶,東苕溪自西南向東北流過。

現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良渚遺址保護區域受到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莫角山遺址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 占地面積:30餘萬平方米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發掘時間: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
地圖信息,
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450米,面積30餘萬平方米,最高處1.2米,土層厚達10.2米。現可見人工堆築的3個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勢。西北為小莫角山,東西100米,南北60米,相對高度約5米;東北大莫角山,東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對高度約6米;西南的烏龜山形若龜背,東西80米,南北60米,相對高度約8米。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發掘,從發掘的1400平方米中發現大片的夯築基址,以及3排東西向排列、每排間距1.5米的大型柱洞遺蹟,在其東南部發現大面積坡狀紅燒土堆積。
莫角山遺址布局示意圖莫角山遺址布局示意圖
考古學家推測這裡可能是一個中心城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莫角山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態、社會性質,以及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2006年6月—2008年1月的考古鑽探調查和發掘,發掘面積約2700平方米。現已初步搞清了城牆的分布範圍、堆積狀況以及年代下限。
良渚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為中心,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色粘土堆築而成,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城牆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牆的堆築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築技術上反映了城牆的整體性。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城牆內外均有壕溝,壕溝邊緣有疊壓著城牆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積。西牆白原畈段還發現了一個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牆。反映了這座古城使用或廢棄的下限不會晚於渚文化晚期,其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這是個人工堆築的土丘,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西城牆白原畈段西城牆白原畈段
瑤山遺址在反山東北約5公里,1987年發掘出12座墓葬,還有一座祭壇。
匯觀山東距反山約3公里,發現一座完整的祭壇和四座大墓。大墓中發現大量玉器,有玉鉞隨葬的,也有玉琮隨葬。玉琮內圓外方,琮上一般雕刻著“神人獸面紋”的神秘圖案,只有掌握宗教權力的巫師才能持有;鉞是古代一種兵器,是軍事力量的象徵,持鉞者應是軍事首領;琮、鉞合葬,說明墓主既是軍事首領——王,又是宗教首領——巫。
那很多人問,葬在反山、瑤山、匯觀山的這些權貴人物,生前生活在哪裡呢?不久,在良渚遺址群的中心地帶,發現了莫角山遺址,解決了這個疑問。
這是一個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人工營造土高台,發現大片夯土層和夯窩等建築遺蹟,以及成排的柱洞,說明上面曾經有大型建築,另外還有6個供祭祀時用的大土坑。
這處良渚文化建築群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有“中心祭壇”和“中心神廟”的性質,不少人認為良渚時期的中心就在這裡,上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既然有王,有統治者,那是否當時已形成一個國家?“國”字外圍有個框,說明能稱為“國”的,外圍都有城牆。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
良渚古城城牆與莫角山遺址分布圖良渚古城城牆與莫角山遺址分布圖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但我們光從城的角度來看良渚古城的意義,是不夠的,要放開眼光,從整個良渚文化的布局來看。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裡,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占領這裡,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箇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有這些勢力,源頭在餘杭的莫角山,這裡住著統治整個良渚時期的“王”;而現在,我們又發現了外面的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地圖信息

地址:祥鳳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