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特爾遜
- 外文名:Ben Roy Mottelson
- 出生日期:1926
- 主要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矛盾統一,人生經歷,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5年度諾貝爾獎的授予承認了原子核一般是畸變了的(不是球形的)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以及承認了一個得到實驗數據支持的可接受的原子核模型的產生。大約在1950年,在調和原子核的兩種互相矛盾的圖像出現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1936年發展起來的液滴模型把原子核描述為一種帶電液滴,並能在它的球形基礎上作振動。這種圖像得到1939年發現的裂變過程的強有力的支持。在這種裂變過程中,原子核形變得如此厲害,以致破裂成兩塊;而1949年發展起來的核的殼層模型,用質子和中子的獨立運動來看待核結構。它認為質子和中子都在繞質心的軌道上運動,這種模型在解釋可與單個粒子的軌道運動相聯繫的大量核性質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矛盾統一
A.玻爾和莫特爾遜試圖將核結構的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方面統一起來。在1953年的文章中,他們給出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分析了它們提供的關於單個核子的運動與核形變之間相互影響的信息。在此工作的基礎上,在其後數十年內,他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發展一種對原子核綜合且自洽的描述。
這一發展的最主要部分是:弄清如何從單個粒子的運動形成振動和轉動,肯定核中粒子成對結合所起的重要作用(這種成對結合非常類似於金屬中產生超導性的電子對),以及核中大量新型振動的發現,其中有一些振動類似於液滴的振動,而另一些則涉及到核的一些量子特徵(不屬於經典圖像之列)。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許多不同國家的物理學家進行了非常活躍的通力合作,哥本哈根的N.玻爾研究所為這個建立在由其奠基人創立的傳統基礎之上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機會。
人生經歷
莫特爾遜生於1926年,他是G.莫特爾遜和G.B.莫特爾遜夫婦三個孩子中的第二個。他說過,他童年在芝加哥的故鄉是關於科學、政治和道德問題熱烈爭論的自由之地。1968年,莫特爾遜的一個同事說:“他在任何一個領域中都可以成為一個大學者。”
莫特爾遜靠美國海軍的V12計畫進入了柏圖大學。1947年他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他在許溫格的指導下研究核物理問題,1950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去哥本哈根繼續工作,他先後獲得哈佛大學的出國獎學金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獎學金,以及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職位。從1957年開始,他一直擔任北歐理論原子物理研究所教授。1957年開始他與A.玻爾合作,對此莫特爾遜說道:“我們感到,在這次合作當中,我們能夠發掘存在於興致大體相同的兩個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中的一些可能的東西,這種相近的興致,通過長期的努力已融為一體了,我們共同發展了相互的了解。”
在他的同行當中,莫特爾遜以講課著稱,而且他幾乎能對所有的課題進行明智的討論。他的一個朋友在描述他對大自然、騎腳踏車、游泳和音樂方面的興趣時說:“他使我對在樹木中散步來尋找蘑菇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