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爾佛塔遺址
- 地理位置:位於今喀什市東部
- 語意:為煙道、煙囪
- 得名原因:名稱所在地的高土塔被視為烽火台
簡介,遺址現狀,史料記載,
簡介
位於今喀什市東部20餘公里古瑪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沙丘上,背靠群山,面對荒野,其南面隔恰克瑪克河古河道與幾公里外的汗諾依古城相望。
遺址現狀
莫爾佛塔遺址現有兩座殘存佛塔,其東南部有一組僧房遺址,坡下的沙地上有一排古代坎兒井,蜿蜒排列約1公里,是當年寺僧的水源。古寺院遺址下層的一段夾有燒為炭灰的木料,估計該寺院毀於一場大火。附近還出土不少石膏塑佛像殘片,其中的一片佛像面部極為生動逼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兩座佛塔中東南面的那一座,底如方形托盤,圓柱形腰,上有一蛋糕形圓頂。其底座長寬各12.3米,總高8.4米,分為逐次遞縮的5層.座上圓柱形塔身高2米,圓頂高2.4米;佛塔從底到頂通高12.8米。塔身用麥草調和黃土脫出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成。塔體中空,上部可見攀登的踏腳坑。頂上有圓孔。該塔即佛教建築中所謂的“串堵波”,是專門用來收藏安放“舍利子”(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屍骨,包括毛髮指甲與牙齒等遺物)的。據史料記載,當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國里,就收藏過釋迦牟尼用過的“佛浴床”、“佛缽”等遺物,如佛僧道安、智猛、鳩摩羅什等都曾在疏勒國頂禮膜拜過。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頂小,底面邊長25米,寬23.6米,頂部邊長14.2米,寬12.5米;塔身殘高7米。塔身正面和兩側留有佛龕遺蹟,內中當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現已剝蝕一空。此塔應是寺院的中心建築物,台頂上建有鐘鼓樓或佛殿,現已不可見。
史料記載
644年,唐高僧玄奘返程抵達疏勒國時,稱這裡“淳信佛法,勤營福利。伽藍(寺廟)數百所,僧徒萬餘人”(《大唐西域記》)。這比起當時同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的龜茲(今庫車)與于闐(今和田)各只有伽藍百餘所、僧徒5000餘人的情況,疏勒國的佛教極其可觀。690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則天向全國各地頒發《大雲經入並令諸州興建“大雲寺”。疏勒都督府費時10幾年在境內興修了名揚西域的疏勒大雲佛寺,一直到8世紀中葉,這座佛寺還在被人稱道。根據莫爾佛塔所處地望及遺址形制,特別是僧房和佛堂遺址上用粉白的石膏為地面鋪料的華貴裝飾,這很可能就是當年疏勒大雲佛寺的遺址。寺院一直保存到10世紀初葉,當伊斯蘭教正式傳入古喀什噶爾後,才在戰火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