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旗職高
- 適合:有志求學的國中畢業生
- 形式:1.5+1+0.5的辦學
- 效果:豐富了勞動力市場等
學企合作,辦學經驗,
學企合作
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學校領導班子審時度勢,分析我旗職業教育現狀,學生就業難,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浪費,大膽嘗試聯合辦學,經過多次實地考察,選擇青島、大連、北京等地知名職業院校,達成協定聯合招生,採取了1.5+1+0.5的辦學形式,聯辦院校負責安置學生全部就業。本著對家長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原則,學校領導嚴把質量關,加強內部管理,嚴格督導教學。目前,我校送往青島、北京總計150名學生,已在當地就業,工作去向主要是富士康、海爾、澳柯瑪、海信等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月薪在1000~2000元之間。因此說,職教中心會給學生提供更大、更寬、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十一五”期間國家投入100億元用於支持中等職業教育。2006年計畫擴招100萬人,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為1:1。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部安排專項資金,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用於資助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我校每年安排10萬元,用於支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在就業改革、大學擴招、普高升溫對中職招生形成較大衝擊的今天,生源急劇萎縮是職業教育面臨的共同困境。莫旗職教中心領導班子,分析現實情況,及時調整辦學模式,變過去以“應試”為主的教育為現在的“就業”教育,以學生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走聯合辦學的道路,積極擴大生源,走出低谷;自2004年起學校每年增加生源一百多人,辦學取得了豐碩成果。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迎來了大發展的良好機遇。如何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努力培養實用人才,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領導者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莫旗是一個農業大旗,工業不發達。農村還沒有完全改變靠天吃飯的落後生產局面。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很低。職業教育很大程度上要面向農村。農村一大部分剩餘勞動力,其中包括很大比重的國小、國中中途輟學或高中不能升學的學生,他們思想還很保守,觀念比較陳舊,知識技術水平低。如何挖掘這部分人的潛力,為當地經濟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是莫旗職教中心經常思考和嘗試探索的問題。
我旗地處邊疆,經濟落後,農村勞動力剩餘;南方地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而勞動力資源不足。分析這些實際情況,職教中心的領導,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及時調整專業設定和課時安排,按市場要求開辦 了實用性強的專業。截止目前,學校已與青島、北京、大連、齊齊哈爾等地院校進行聯合辦學,培養有技術專長的技術工人。辦學模式實行“1+1”或“1+1+1”。我校負責招生,文化課、專業課理論培訓,聯辦院校負責專業技術培訓、實習和安置就業。其中“1+1”即在莫旗職教中心學習1年,到聯辦校學習1年,然後就業;1+1+1”即在莫旗職教中心學習一年,到聯辦學校學習一年,第三年帶薪實習。
學生安置及待遇:學生就業在聯辦校所在地即大連、北京、青島等,學生實習期間月薪在600——1000元,正式錄用後均在1000元以上,其中北京的幼師專業解決吃、住,月薪在1000元以上。所有聯辦校均有跟蹤服務,即不因個人原因被企辭退的,聯辦校負責重新培訓或重新安置。自2004年開始,學校加大宣傳招生力度,做到入校入戶。學校教職工克服了交通不便、高溫炎熱、老百姓不理解、不認可等不利因素,年入戶宣傳過千家。在2005年春、秋兩季招生中共有近百名學生選報了聯辦學校的中專專業。2006年分兩批把這些學生送到青島博益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第一批赴青島的學生已到合資大型企業實習,九月份,這批學生有9人被富士康公司錄用;有20多人被海爾集團錄用,其他學生被海信集團和另幾家大型企業錄用,效果很好。第二批學生正在學習期間,不久他們也將走上工作崗位。
辦學經驗
聯合辦學已經有一年半了,學校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市場需求信息,並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
第一、聯合辦學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莫旗當地富餘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彌補了發達地區技術工人不足的狀況;這部分人被培養成技術工人,既可掙到資金,又可把先進的技術和觀念帶回家鄉,促進家鄉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聯合辦學可以提高我校的辦學效益。發達地區的辦學理念、管理經驗,可以為我所用,同時,生源擴大使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後盾,有生源才有發展的可能。
第三、聯合辦學可以實現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就業教育。聯合辦學,使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更有針對性。關鍵一點,聯辦學校能安置或推薦就業,並針對崗位進行專業培訓,這正符合職業教育以就業為目標的教育特點。
新學期,莫旗職業教育中心做了更具體地規劃,明確了聯合辦學的發展方向。學校繼續與青島博益、北京門頭溝、大連佳遠、丹東技師學院等院校聯合辦學,計畫每年向外輸送二百名中專生。學校正積極籌劃社會青年的短期培訓,然後輸送到發達地區就業,進一步擴大聯合辦學的層次,使職教中心成為當地剩餘勞動力轉移和職業培訓的綜合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