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英文:Moskva Guided Missile Cruiser,英文原名:Slava,俄文: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 проекта 1164 "Слава" ),是蘇聯建造的1164型巡洋艦(又稱:光榮級)首艦,原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標準排水量9300噸、滿載排水量1128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大型巡洋艦之一。該艦前甲板兩側並列布置P-1000“玄武岩”(Вулкан)遠程反艦飛彈發射裝置,每側4組各兩具發射筒共16枚飛彈,使該艦擁有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攻擊火力。

莫斯科號巡洋艦於1976年11月5日開工建造,於1979年7月27日下水,1982年12月30日正式入役。2022年4月14日,在俄烏衝突中,莫斯科號巡洋艦起火併導致艦上彈藥爆炸、嚴重受損,隨後被拖曳回港的過程中失去穩定性,在風浪中沉沒。

2022年4月25日,德國圖片報》報導稱,俄羅斯派出艦齡超百年的“公社”號救援艦,在“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沉沒海域開展打撈工作。但俄官方尚未證實這一訊息。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服役,技術特點,總體設計,艦載武器,動力系統,艦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入役改裝,爆炸沉沒,最新信息,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蘇冷戰對抗激烈,面對美國強大的水面艦艇兵力,蘇聯不得不改變過去片面強調發展潛艇,輕視發展大型水面艦艇的作法,開始建造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基洛夫級巡洋艦於70年代初期和中期開始建造,其建造目的主要是為當時蘇聯新建航母護航,打擊美國的航空母艦,並擔任編隊的防空和反潛任務。但由於基洛夫級艦採用核動力,滿載排水量高達24300噸,因而建造和維護耗資巨大,難以批量建造和使用。為了配合蘇聯遠洋航空母艦,彌補基洛夫級的缺陷,蘇聯開始建造一型經濟和縮小版的基洛夫級。
莫斯科號巡洋艦
基洛夫級巡洋艦首艦基洛夫號

建造服役

1972年4月,蘇聯部長會議正式下達了1164型飛彈巡洋艦的研製任務書,列寧格勒北方設計局負責總體設計,這是繼58型、1134系列和1144型之後,北方設計局再次也是最後一次承擔蘇聯海軍的大型水面作戰艦隻的設計任務,新1164型飛彈巡洋艦被命名為阿特拉斯級(ATnaHT)。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
1164型巡洋艦首艦於1976年11月5日在蘇聯尼古拉耶夫市“61公社社員”造船廠(445廠)2號船台鋪下龍骨、開工建造,船廠建造編號2008,而當天恰好是1134B型卡拉級護衛艦的最後一艘"塔林"號從該船台下水,極高的船台利用率在和平時期造船史上實為罕見,是蘇聯海軍實力急速發展時期的真實反映。該艦於1979年7月27日下水,1982年12月30日正式入役。該艦原名光榮號(Атлант),1995年5月15日被重新命名為莫斯科號(Moskva)。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莫斯科號巡洋艦艦長186米,寬21.5米,吃水7.6米,前部上層建築高5層,其後端與封閉的金字塔形主桅連成一體,由水面至主桅頂高達30多米。艦中略靠後的煙囪呈長方形,兩側有許多散熱孔,前面是大進氣口。兩座煙囪間有空隙,用來放置旋轉吊的吊桿。露天甲板的軌道,用來運送彈藥、物品等。在煙囪後的旋轉吊和後部上層建築之間有一段開闊甲板,其下設有垂直發射系統。
莫斯科號巡洋艦艦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圓形遠程反艦飛彈發射裝置,沿前部上層建築兩側成階梯形傾斜排列,占據甲板較大位置。該裝置的形式較為簡單,有固定仰角,每對發射口位於前一對發射管後端之上。如此布局占據甲板面積較少,同時也克服了發射筒相互之間的發射氣浪影響。但是,為了減小氣浪對上層建築的影響,上層建築造得較高。整艦選擇了對線面較豐滿的線型,艦首為高幹舷,有利於抗浪;艦體從首至尾對線以上顯著外飄,有利於增加甲板面積,提高適航性和穩性,可降低艦艇的縱搖和升沉。艦型上採取了小長寬比的設計方法,艦體較寬,艦長與艦寬之比約等於8.65:1,小於同時期美、英等國設計建造的大型艦艇。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兩視線圖
莫斯科號巡洋艦在艦前甲板上設有1座雙聯130毫米主炮,用於對艦或對地作戰。在主炮之後,是16具巨大的圓筒形SS-N-12“沙箱”遠程艦艦飛彈發射裝置,每側各有8具,占據了甲板上醒目的位置,從而使得夾在它們中間的前部上層建築不得不設計成狹長形,其上多數武備也都是縱向布置。首先在其第一層甲板上安裝的是2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程防空炮和2座並排的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在其後面安裝的是1部“椴木棰”和1座“鳶鳴”火控雷達,用於分別對前面AK-630近防炮和前甲板上的主炮進行控制。
莫斯科號巡洋艦
艦首主炮
上層建築頂部平台後方矗立著1座巨大的錐形塔桅,其上裝有2部重要的設備:頂端裝設的是1部“頂舵”或“頂板”搜尋雷達,中間部位裝設的是1部“前門”火控雷達,前者主要用於對空對海搜尋和跟蹤引導艦載直升機,後者用於對SS-N-12艦對艦飛彈進行跟蹤和提供指令制導。此外該塔桅頂端裝有敵我識別器,塔桅底部還裝設有衛星通信大線。在中部上層建築前端平台上設有另外2部“椴木棰”火控雷達,用於對艦中部兩舷4座30毫米近防炮進行控制。而在該上層建築的桅桿(後桅桿)上則設有1部“頂對”對空搜尋三座標雷達,該雷達具有探測183千米外2平方米目標的能力。
莫斯科號巡洋艦主桅桿的後面有2個巨型煙囪,煙囪呈長方形,長約10米,寬3米多,高約10餘米,兩側有許多散熱孔,燃氣輪機的進氣口位於煙囪側壁上。緊接煙囪之後是1部大型起重機,其吊桿可收放於2個煙囪之間。在煙囪和後部上層建築之間是SA-N-6“雷聲”艦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該裝置共有8個發射單元,對稱排成2列,每列4個,每個發射單元沿圓周布置有8枚飛彈,共備彈64枚。該艦的後部上層建築主要由直升機庫、雷達操縱室、電子戰控制室等組成,機庫頂部平台上設定的電子設備是“頂蓋”制導雷達,它主要用於對垂直發射的SA-N-6艦空飛彈進行控制,由於採用相控陣體制,1部雷達即可控制多枚飛彈打擊多個目標。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後甲板
該艦機庫的兩側還設有2座雙聯SA-N-4“壁虎”全天候近程防空飛彈發射裝置,共備彈40枚。該系統結構緊湊,不需要占太多空間,發射架平時收在甲板下的發射井內,作戰時才利用升降機構升起。它的制導雷達就設在其上方的一個小平台上,稱之為“汽槍群”,用於執行搜尋、跟蹤和制導任務。在機庫兩側還各安裝1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設定在上甲板之下,平時用舷窗蓋蓋住,作戰時須打開舷窗蓋後才能發射魚雷和反潛飛彈。機庫為半沉降式,起降平台較小,艦尾通常只搭載1架卡-27直升機,直升機降落後,可從起降平台經一斜坡進入機庫內。
莫斯科號巡洋艦
艦上直升機庫及“頂蓋”制導雷達

艦載武器

莫斯科號巡洋艦上的反艦作戰裝備主要有:初期安裝8座雙聯SS-N-12“沙箱”反艦飛彈,用魚雷管發射的T3-31或T3CT-96反潛反艦兩用魚雷以及53-68型核魚雷,1座雙聯130毫米艦炮等。SS-N-12飛彈主要用於打擊敵航空母艦和其它大型作戰艦,是莫斯科號最重要的反艦武器。該型飛彈彈長11.7米,彈徑0.88米,飛彈在無中繼制導時射程為50千米,在有中繼制導時為550千米,飛行速度為1.7~2.5馬赫,發射質量4800千克,戰鬥部重500千克,並可與核裝藥互換。飛彈採用慣導+中繼修正+主動雷達未制導方式,須依賴艦上裝設的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和卡-27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該型飛彈具有射程遠,飛行速度快、抗干擾強、戰鬥部威力大、命中率高、毀傷能力強等特點。
莫斯科號巡洋艦
AK-130雙聯裝艦炮
1989年10月16日,莫斯科號巡洋艦換裝了新型P-1000“玄武岩“(GRAU代號:3M70)遠程反艦飛彈,同樣為常規裝藥500千克/核裝藥350萬噸當量戰鬥部,但換裝了新型渦扇發動機和飛彈姿態控制系統,使P-1000反艦飛彈擁有更大射程和更強突防能力。P-1000反艦飛彈於1979年開始研發,1982年第一次試射,1983年實驗性的裝備蘇聯海軍675MKV型巡航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Echoclass,回聲級),1987年正式服役。
莫斯科號巡洋艦除SS-N-12反艦飛彈外,還安裝反潛反艦兩用魚雷也可用於反艦,其中T3CT-96魚雷重1800千克,戰鬥部裝藥250千克,動力裝置為電機+銀鋅電池+對轉槳,航速40/45節,作戰深度2~400米,在攻擊水面艦時,採用尾流自導方式,具有抗干擾能力,命中率很高;另一型魚雷53-68為核魚雷,戰鬥部裝藥量為2萬噸級TNT當量,屬於戰術核武器。該型魚雷重量2000千克,航速45節,制導方式為直航式,無航跡,隱蔽件好,威力大,可用於打擊大型水面艦船。艦上的AK-130毫米主炮主要用於對陸攻擊,但對艦作戰也是一件有效的武器。
莫斯科號巡洋艦上的防空作戰系統主要有:8座“雷聲”SA-N-6飛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SA-N-4“壁虎”飛彈發射裝置,6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以及電子對抗系統等。在防空縱深上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莫斯科號巡洋艦
SA-N-6艦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最外層(中遠程)防空由8座SA-N-6飛彈承擔,該型飛彈射程100千米,射高25~2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可達5~6馬赫,採用抗干擾措施較多的無線電指令+未段TVM制導方式,戰鬥部為近炸引信與破片殺傷式,裝藥144千克,艦上共備彈64枚。作戰時,SA-N-6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可同時發射12枚飛彈攔截6個空中目標,既能夠打擊高空高速目標,也能有效攔截似類“捕鯨叉”低空來襲目標,抗飽和攻擊力較強。
第二層(中近程)防空可由2座雙聯9K33"黃蜂Osa"(北約代號:SA-N-4)飛彈承擔:該型飛彈射程1.5~15千米,射高2.5~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戰鬥部重18千克,可同時攔截2個目標。SA-N-4飛彈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集搜尋、跟蹤、制導、傳送指令為一體的“汽槍群”雷達作為其火控雷達,該系統具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可有效引導飛彈攔截低空飛行的飛機和反艦飛彈。
莫斯科號巡洋艦
SA-N-4艦空飛彈
第三層(近程)防禦,對於突破防空飛彈的來襲目標,可由艦上裝備的6座AK-630型6管30毫米防空速射炮攔截。該炮有效射程8.1千米,每座炮射速達4000~5000發/分,彈頭為殺傷爆破燃燒彈或曳光穿甲彈,全炮具有發射率高、可靠性好、體積小、重量輕等特點。從火炮的射速、口徑和布置數量看,其作戰效能優於美國的密集陣近防系統及其它西方的近程防禦系統,是世界最有效的艦載點防禦武器系統之一。該艦艦的未端防禦將由電子戰設備實施:艦上電子戰系統針對性強,都集中針對飛彈的未制導工作波段範圍,可同時對抗多個不同方向來襲的雷達、紅外及光電制導武器,具有很強的對抗反艦飛彈的能力。由此通過上述硬武器和軟武器的配合使用,該艦形成遠、中、近多個層次的嚴密防禦體系。
莫斯科號巡洋艦
AK-630近防炮
莫斯科號巡洋艦在反潛縱深上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外層)主要由卡-27反潛直升機和“菜牛皮”拖曳聲納擔任。卡-27直升機作戰半徑25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230~240千米/小時,續航時間4.5小時。在對50千米以外海域實施反潛時,首先由“菜牛皮”拖曳聲吶進行遠距離被動搜尋,發現可疑潛艇後再由卡-27直升機飛往目標區,使用吊放聲吶、聲吶浮標和磁探儀進行二次探側,確定該潛艇的精確位置,然後在潛艇上空使用魚雷或深水炸彈實施攻擊,兩者密切合作,可形成最佳配合的反潛體系,從而大大提高遠程反潛搜尋和攻擊效果。
第二層(中層)反潛由魚雷實施。SS-N-15反潛飛彈作戰深度600米,射程達45~50千米,可由艦上魚雷發射管發射,採用慣性制導,戰鬥部為APR-2輕型魚雷,也可換裝核深水炸彈。在15~20千米海域內則通常使用各式魚雷反潛,其中T3-31是較常用的魚雷之一,反潛飛彈和魚雷的聯合使用,可為該艦的防護築起第二道反潛屏障。該艦的內層反潛可由2座12管RBU-6000火箭式反潛深彈發射裝置承擔。採用自動裝彈,射程6000米,重110千克,極限下潛速度13米/秒。作戰時,可以用單管、雙管或齊放的方式來攻擊敵潛艇。彈庫內共備彈144枚,可滿足2座發射裝置裝填6次的需要。
莫斯科號巡洋艦用於對陸攻擊的主要武器是1座雙管AK-130型火炮。該炮為全自動高平兩用艦炮,口徑130毫米,射程23千米,射速60發/分(雙管),全彈重54千克;其中彈丸32千克。AK-130火炮有一套全自動供彈與裝填系統,可大大提高有效射程內的毀傷機率。此外該炮還具有以下特點:配備有炮瞄雷達、紅外和光學火控系統,即使在強烈干擾或電子系統戰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戰鬥力,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生命力;射速快、射程遠、威力大、射擊精度高等。該炮與美國Mk45型127毫米艦炮及義大利OTO型127毫米艦炮同屬較先進的大口徑艦炮,但在總體性能上,俄艦炮要略勝一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AK-130艦炮射速高達每分鐘60發,意味著在執行對陸攻擊任務時1座這樣的艦炮至少可抵得上1個炮兵連的地面火力。可見,莫斯科號巡洋艦在支援兩棲作戰時,也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動力系統

莫斯科號巡洋艦被蘇軍賦予獨立或組成編隊遂行遠洋反艦、防空和反潛任務,要求動力系統具有較大範圍的續航能力、較低的噪聲水平以及更為優秀的可維護性能。鑒於當時的美海軍同時擁有5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北方設計局內部就是否為新型飛彈巡洋艦採用核動力推進系統也展開過爭論,並提出過一個"純核動力"方案,而非1144型稍顯複雜的核-蒸聯合動力。同樣是受限於昂貴的成本以及除續航力外對全艦戰鬥力的提升並無實質性的幫助,北方設計局最後決定放棄採用核動力系統,改為更為經濟的全燃聯合動力(COGOG)推進方式,後來該艦在蘇聯解體之後的境遇證明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明智之舉。莫斯科號是繼1134型護衛艦之後,蘇聯第二型採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系統的巡洋艦,其動力系統代號M21A,由兩台M70(DS71/UGT6000)巡航燃氣輪機和4台M8KF(DT59/UGT16000)加速燃氣輪機組成全燃聯合動力,總功率80.9兆瓦,驅動兩具4葉低噪聲定距螺旋槳,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為2200海里/30節或7500海里/15節。根據1134B型大型反潛艦燃氣輪機補燃技術的成功運用經驗,該技術在莫斯科號上也得以繼續採用,主機工作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高壓煙氣通過渦輪發電機組發電,以供全艦電子、武器及控制系統等設備使用。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

艦電系統

莫斯科號巡洋艦在完成設計之時,計畫採用的新型對空探測雷達和部分電子設備尚未完成最後定型試驗,因此該級各艦的雷達和電子設備配備稍有不同。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西方艦載雷達電子設備開發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的時期,其重要標誌便是劃時代的"宙斯盾"系統的誕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東西方電子工業水平的差距逐漸拉大,為彌補這些差距,蘇聯設計師不得不另想辦法,通過採取放大體積、提高功率等極端措施以應對,"頂對"、"頂罩"等大型雷達便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在那龐大的外表背後更多的還是對該國電子工業水平落後的無奈。
莫斯科號巡洋艦
艦上主桅上的雷達
莫斯科號巡洋艦裝備的是MR-700三坐標對空/對海搜尋雷達,安裝於全艦最高處——塔型前桅頂端,蘇聯代號"軍艦鳥"(Fregat),北約綽號"頂舵"(Top steer)。塔型前桅中部前部平台上的"前門"(Front Door)火控雷達負責對"玄武岩"飛彈進行跟蹤並提供指令制導;體形龐大的MR-800三坐標對空搜尋雷達矗立在高細柱型後桅頂端,蘇聯代號"日出"(BocxoA),北約將其命名為"頂對"(Top pair),為MR-600"頂帆"(Top sail)的改進型,在其背面背靠背加裝了MR-500"大網"(Big net)雷達而成;"頂罩"火控雷達安裝於艦尾直升機庫頂部,該雷達形體也十分巨大,負責為"堡壘"遠程艦空飛彈系統提供制導。全艦共設3部MR-123"椴木錘"火控雷達,每部雷達控制兩座AK-630M型近防炮。MR-184"鳶鳴"B火控雷達位於艦橋頂部,負責控制AK-130型主炮;兩部MPZ-301"汽槍群"火控雷達布置在艦尾機庫兩側,負責為"黃蜂"MA近程防空系統提供火力控制。
莫斯科號巡洋艦上其它雷達電子設備還包括敵我識別裝置("鹽罐"A/B"長頭")、衛星通信天線(兩部"穿碗")、數據鏈(兩部"冠鐘"、兩部"推鐘")、導航雷達(3部"棕櫚葉")及光電探測設備(兩部"T柱型"和3部"傾壺")等。全艦電子設備顯示終端多為已過時的陰極管顯示器,全然沒有數位化時代的"玻璃化"特色,只是陸續在航海艦橋等艙室小規模地加裝了"格洛納斯"導航系統與GPS導航系統、電子海圖等新型設備,是全艦為數不多具有"現代氣息"的角落,而全數位化的指控中心對於老態漸顯的莫斯科號來說無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面對21世紀複雜的海上作戰環境,俄海軍要在如此落後的電子設備支持下發揮出該艦的戰鬥力,顯然力不從心。
莫斯科號巡洋艦
“頂罩”火控雷達
莫斯科號巡洋艦配備了MGK-355MS"白金"綜合聲吶系統,主要包括MG-335"公牛角"中低頻主動搜尋艦殼聲吶、艦尾聲吶艙內的MG-325"牝馬尾"中頻變深聲吶和MG-335"小公牛皮"拖曳聲吶,後者負責遠距離被動搜尋,三者相互配合構成全艦對潛作戰的"神經中樞"。
莫斯科號巡洋艦的電子戰能力大體與卡拉級護衛艦持平,基本沒有全新研製的設備,主動式電子系統仍然繼續採用成熟的"邊球"機械掃描式大功率干擾機,同樣是以兩部天線罩為一組分列於後桅兩側,共8部;被動軟殺傷裝備也沿用了成熟的PK-2金屬干擾箔條發射系統,兩座雙聯裝ZIF-121干擾彈發射裝置安裝於"堡壘"艦空飛彈系統所在甲板兩側中央位置,用於發射新羅西斯克套用物理研究所研製的TS系列箔條幹擾彈,由"三度音"(Tertciya)火控系統控制;另配1兩座PK-10干擾箔條發射系統;4座鱗甲狀的MP-404"甜酒桶"(Rum Tub)電子偵察系統安裝於後桅立柱型基座底部四角,主要用於遠距離截獲敵艦雷達信號,為"玄武岩"飛彈提供目標參數。莫斯科號武器系統效能的發揮高度依賴"伐木工-1164"(Lesorub-1164)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全艦外部支持數據通過Korvet-5衛星通信系統傳輸。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

性能數據

莫斯科號巡洋艦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標準排水量
9300噸
滿載排水量
11280噸
艦長
186.4米
型寬
20.8米
標準吃水
6.28米
滿載吃水
8.40米
艦員
485(軍官66)
性能參數
最高航速
32.5節
高速航程
2100海里(30節),1800海里(32.5節)
巡航航程
7000海里(18節)
自持力
30天
動力系統
燃氣輪機
COGOG全燃聯合
2×M-70巡航用燃氣輪機
4×M8KF加速用燃氣輪機
艦用鍋爐
2×廢氣循環巡航用鍋爐
總功率
13萬軸馬力(95600千瓦)雙軸
推進器
雙軸雙螺旋槳
艦載武器
艦炮
1×AK-130雙管130毫米艦炮(備彈600發)
反艦飛彈
16枚(8×2)P-1000“玄武岩”反艦飛彈(SS-N-12)
防空飛彈
64枚S-300PMU(SA-N-6)遠程防空飛彈;2台OSA-M(SA-N-4)近程防空飛彈發射架
近防火炮
6×AK-630M30毫米近程防禦六管機關炮(備彈48000發)
反潛魚雷
10具(2×5)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反潛深彈
2×6連裝反潛火箭RBU-6000(備彈48枚)
艦載機
1×卡-27直升機

服役動態

入役改裝

1989年,光榮號巡洋艦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的座艦開赴地中海馬爾他,與美國總統布希舉行會晤,該次會晤被認為是冷戰時期行將結束的標誌。
1995年5月15日,光榮號更名為莫斯科號,艦名繼承自退役的1123型航空母艦(莫斯科級航空母艦)首艦。在58型巡洋艦(肯達級)"戈洛弗柯海軍上將"號於2002年退役後,莫斯科號巡洋艦成為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旗艦。
2008年8月,俄格衝突期間,莫斯科號巡洋艦受命前往喬治亞外海威懾試圖干預衝突的北約艦隻。
2013年,莫斯科號巡洋艦進行改裝,原MR-123型Vympel-A艦首火控系統被MR-123-02/3巴吉拉火控系統取代;增加了MR-231-3導航雷達和sentavr-NM-1衛星通信綜合設施。

爆炸沉沒

據烏克蘭方面稱,2022年4月13日傍晚7點左右,當“莫斯科號”在敖德薩港以南約65海里處航行時,被烏克蘭軍隊從岸上發射的兩枚R-360“海王星”型亞音速反艦飛彈擊中,引發艦內搭載的彈藥起火,該艦很快喪失動力並開始下沉。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爆炸受損
2022年4月14日,俄羅斯國防部證實,俄黑海艦隊莫斯科號巡洋艦起火併導致艦上彈藥爆炸,該艦嚴重受損。同日,俄羅斯媒體援引俄國防部信息稱,因船體在此前彈藥爆炸引起的火災中受損,莫斯科號巡洋艦在被拖曳至目的地港口過程中,失去穩定性並在風浪中沉沒。船員已被疏散至附近黑海艦隊的其他艦船上。起火原因正在調查中。
2022年4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稱,莫斯科號巡洋艦起火引發彈藥爆炸,艦體嚴重受損。在搶救艦艇過程中,有1人死亡,另有27人失蹤。其餘396名船員被疏散到俄黑海艦隊在附近的其他艦艇上,並被送往塞瓦斯托波爾。據烏克蘭媒體報導稱,44歲的艦長安東·庫普林上校已經在爆炸中遇難,隨軍艦一同沉沒者達到了編制的半數之多。
2022年4月24日,烏克蘭中央海軍博物館館長沃羅諾夫(Serhiy Voronov)宣布,北約衛星拍攝到的圖像中,可以看到“烏克蘭文化遺產”(莫斯科號巡洋艦)的具體位置,該艦艇沉沒的位置距離烏克蘭海岸僅50英里,根據國際公約,莫斯科號艦殘骸已成為烏克蘭的國家財產。
2022年4月25日,德國《圖片報》報導稱,俄羅斯派出艦齡超百年的“公社”號救援艦,在“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沉沒海域開展打撈工作。但俄官方尚未證實這一訊息。
當地時間2022年5月5日,多家美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訊息報導稱,美國為烏克蘭提供了重要情報,使烏克蘭軍隊能夠定位並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知情人士稱,烏方在發射飛彈前向美方確認該軍艦是否為“莫斯科”號,美方給予肯定答覆並提供了位置情報。

最新信息

2022年5月22日訊息,烏克蘭郵政公司總經理伊戈爾·斯梅里揚斯基在即時通信軟體Telegram發文稱,5月23日是烏克蘭“海軍陸戰隊日”,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悲慘”沉沒的第40天,是“雙重節日”,烏克蘭郵政公司將發行相關主題郵票。

總體評價

莫斯科號巡洋艦作為1164型巡洋艦首艦,在與同時代的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橫向對比中,該級艦不僅無法在數量上取得優勢,甚至在綜合作戰能力方面也不占上風,但在紅海軍體系支撐之下,它仍不失為一型成功的巡洋艦。莫斯科號巡洋艦擁有極高的適航性、完善的武備及超強的遠洋獨立作戰能力,相對於強悍無比但造價高昂的1144型巡洋艦,該型艦無疑更具有"性價比"。該艦實現了整體作戰能力質的提升,雖然沒有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那般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性,但在火力指數、威懾能力和服役年限等關鍵數據上,仍然可以拿到很高分。(《艦船知識》《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評
莫斯科號巡洋艦為首艦的1164型巡洋艦是蘇聯專為反潛而設計的,前甲板安裝無法再裝填的“玄武岩”反艦飛彈發射筒,預想以每艦16枚的數量投入“飽和攻擊”作戰,直接導致了軍艦被迫在防空火力上做出犧牲——《簡氏戰艦年鑑》的撰寫者曾經反覆強調,船型狹長的1164型由於前部空間完全被“玄武岩”占據,只能將8個S-300F“要塞”型中距離艦空飛彈的八聯裝垂髮裝置布置在煙囪後方,並由一部“波浪”型火控雷達提供指導。但“波浪”的目標照射範圍僅有180度,這意味著軍艦前部存在一個巨大的防空漏洞。儘管艦上同時還安裝了“黃蜂”型點防禦艦空飛彈以及6門AK-630型近防炮作為末端自衛措施,但設計缺陷造成的問題實際上已經難於彌補。這也是莫斯科號巡洋艦為參與“飽和攻擊”任務作出的最昂貴和最怪誕的犧牲。
隨著技術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和AN/SPY-1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出現後,海戰的“飽和攻擊”模式不再有效。當集成有“宙斯盾”、“標準”2中距離艦空飛彈以及兩組61單元飛彈垂髮裝置的第二代“提康德羅加”級在1986年橫空出世時,為搭載“玄武岩”而犧牲了防空能力的莫斯科號巡洋艦建造完成就已經過時了。(新浪網 評
莫斯科號巡洋艦
莫斯科號巡洋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