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土壤,水文,自然資源,經濟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社保,城建,文化,教育,衛生,歷史文化,榮譽成就,
建制沿革
莫城歷史悠久,凌橋村黃土山出土的玉石器、陶器等遺物經鑑定為良渚文化遺存,距今有4500多年歷史。莫城周朝時為吳國屬地,又名豐城。亦謂之為劍城,俗傳是干將、莫邪夫婦鑄劍之所。有莫邪廟,又有塘曰莫門,按《太平寰宇》記載為漢代莫寵為捍海賊而築。莫城為晉元帝時(317年)青州縣舊治,後淹於水。
自唐代起,常熟縣置十二都,莫城境界屬雙鳳都和積善都管轄。
北宋年間,都改為鄉,縣境劃為九鄉,鄉以下轄都,都以下里,里以下村。相傳有城十二,莫城為十二城之一,莫城分屬雙鳳鄉莫城裡、郁澤里和積善鄉莫城裡、郁澤里、青墩里。
元代,常熟境內區劃未變,都以下改里為圖,莫城境界屬雙鳳鄉43都,積善鄉44都。
宣統二年(1910年),常熟劃分為35個市鄉,莫城屬東城鄉。全縣劃15個區,東城鄉所屬14區,區公所在莫城。
民國元年(1912年)莫城為東城鄉,安定、言裡、南浜、斜橋屬海虞市。
民國18年(1929年)8月,根據國民政府頒布的組織法,縣以下實行區、鄉制,莫城屬元和區(14區),轄東城鄉、辛安鄉、歸政鄉。區公所在莫城,區長張德康。安定、言裡、南浜、斜橋屬古虞區(第一區)。
民國23年(1934年)4月,全縣15個區改為8個區,莫城鎮、鶴涇鄉、華安鄉、長瑞鄉、東始鄉屬第三區(練塘區),安定、言裡為石塘鄉,南浜、斜橋為斜塘鄉屬第一區(城廂區)。常熟淪陷期間,國民黨曾於民國27年(1938年)9月起,仍依抗戰前常熟原有8個區劃不變。
(1940年)8月至民國30年(1941年)7月間,先後在常熟或跨縣建立常熟縣、蘇州縣、太倉縣、陽澄縣等抗日民主政權。莫城屬蘇州縣辛莫區,東湖村部分屬陽澄縣。
民國28年(1939年)3月,全縣撤區,將35個市、鄉並為31個鄉,莫城仍為東城鄉,安定、言裡、斜橋屬海虞鄉(古蘇鄉)。
民國30年(1941年)1月,汪偽常熟縣政府又變更區劃,將全縣仍劃為8個區及260個小鄉鎮。7月至9月,日偽發動大規模的“清鄉”,再次改劃區、鄉,全縣劃為10個區,莫城鎮、華安鄉、鶴涇鄉、長瑞鄉、東始鄉屬第三區,安定、言裡、南浜、斜橋為斜石鎮,屬第—區。
民國35年(1946年)5月,對區以下的鄉鎮進行擴並,全縣劃為82個鄉鎮,並重編保甲,華安鄉、鶴涇鄉併入莫城鎮,長瑞鄉、張甸鄉併入東始鄉,均屬練塘區(斜石鎮併入言裡鄉)。
民國37年(1948年)5月,由82個鄉鎮再縮並為57個鄉鎮,除沙洲區外,其餘各區盡撤。所屬鄉鎮為縣屬。莫城、東始(除1保併入招軍鄉)並為莫城鎮,共有19保190個甲(言裡鄉劃至元和鄉)。
民國38年(1949年)2月,全縣又改劃6個區,莫城屬練塘區,區公所設在練塘(元和鄉改為元和鎮)。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後,莫城屬練塘區。
1950年3月,常熟縣境劃分為14個區,轄218個鄉,莫城、東始、長瑞、言裡、凌安、斜橋屬昆承區,轄55個行政村。
1956年,常熟縣改劃為8個區,並實行小鄉並中鄉,原來6個小鄉並為莫城、東始兩個中鄉,屬練塘區,共轄24個農業高級社。1957年9月,縣實行撤區並鄉,全縣劃分44個大鄉及1個縣屬鎮,莫城、東始兩個中鄉及新南鄉部分合併為一個大鄉——莫城鄉,共有22個農業高級社(並鄉時劃出2個社)。
1958年9月開始,全縣以鄉建人民公社。10月1日,成立莫城人民公社。
1992年12月24日,莫城鄉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村規模未變。
1999年11月,全鎮24個行政村合併成14個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11月莫城鎮與虞山鎮合併後,成立虞山鎮莫城管理區,由原莫城鎮全境區域組成。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1月莫城管理區面積37.1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04125人,其中常住人口約31267人,外來人口72858人。
人口
截至2015年11月莫城管理區總人口104125人,其中常住人口約31267人,外來人口72858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氣候
莫城新區位於北亞熱帶的沿海區域,季風盛行,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大陸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海洋來的東南風,以炎熱多雨天氣為主,年平均氣溫15.4℃, 平均無霜期242天,有80%的年份無霜期保證率為22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30.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8%,平均降水量為1054毫米。
土壤
根據1982年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統計,莫城鎮土壤同屬水稻土類,分瀦育型和潛育型兩種,土種分烏黃泥土、烏柵土、灰羅底、烏泥土、豎頭烏柵土、青泥土、厚層白土、灰羅心8種。
水文
莫城新區屬太湖流域的江南水鄉,境內河道縱橫,交通便捷。鎮依水、村傍河。全鎮流域性河道2條,鎮級河道1條,村級河道11條,生產性小河128條,河道總長約123公里。
自然資源
野生植物:常見的有:桑樹、榆樹、香樟、楊樹、柳樹、朴樹、椿樹、柏樹、松樹、水杉、紅楓、南洋杉、泡桐樹、烏絨樹、桂花樹、刺槐、冬青、梧桐、廣玉蘭、烏柏樹、查樹、銀杏、白梓、皂莢、楝樹、櫸樹、棕櫚、鐵樹、杜仲、象竹、棕竹、燕竹、蔑竹、慈孝竹、蘆葦、蒲包草、牛草、野腳草、野慈菇、野水芹、野荸薺、野韭菜、野大麥、米薺菜、野薺菜、七星草、麥冬、三棱根、水花生、綠萍、水葫蘆、稗草、菖蒲、魚腥草、灰條頭、刺莧、土牛膝、夜晚花、睡蓮、野胡蘿蔔、益母草、蒲公英、馬齒莧、節節草、筆管草、老虎腳跡草、蛇莓、喬喬子、爬山虎、臭花娘子、枸杞藤、金銀花藤、馬蘭頭、車前草、蟋蟀草、半邊連、小鵝草、醬板草、野草頭、葛爬藤、路長長、龍眼珠草、野菊花、牽牛花、燈龍花、萬年青、野薔薇、野蓬頭、鳳仙花、雞冠花、月季花、玫瑰花、牡丹花、太陽花、仙人掌、臘梅、水仙、杜鵑、山茶、蘭花、荷花、雞冠花、野大蒜、茅柴、乾棵、野百合、木耳、野茄棵、野薄荷、草菇。
經濟概述
第一產業
2011年村級總收入4389萬元,同比增長19.14%;村級可用財力3253萬元,同比增長13.9%,其中燕巷村可用財力增加約160萬元;發放水稻良種11萬多斤,小麥良種6萬多斤,良種覆蓋率、機耕機收率、秸稈還田率均達100%;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流轉土地13430.3畝;三和村與常熟蘇華集團合作開發高效生態農業。
第二產業
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3.8億元,同比增長14.8%;工業銷售65億元,同比增長17.18%;創造利稅4.24億元,同比增長2.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3億元,同比增長2.8%;新增註冊資本2.08萬元,完成全年目標1.5億元的138.67%;超億元企業11家,其中超2億元企業7家;在建工業投資項目54個,完成技改投入33524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000萬元,同比增長25.8%。
社會事業
社保
2011年參加合作醫療保險17420人,參保率99.77%;收繳基金188.85萬元,基金到位率100%。新增農轉城1627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01.81%;社會養老保障覆蓋率103.66%以上,參保率98.80%;城保淨增2433人,外地人城保新增、續保1702人。發放各類慰問、優待金62.08萬元。
城建
2011年投資200多萬元,完成集鎮區新硬化道路、鋪設道板磚9750平方米,駁岸118米,白化牆面13500平方米,修復雨污水管道400米,圍牆200米,在集鎮主要路段安裝交通信號燈3處,新建停車場2400㎡,新增設戶外雙筒果殼箱70隻;投資50多萬,在9條鎮村主幹道漆劃交通標線53300米,增加減速壟240米,設定警示標誌48塊;完成東青路修復3000平方米,鎮級道路兩側覆土約8500立方米;投資約20多萬新建標準化防汛堤岸約3公里;實施西南公路"白改黑"、東青路修復和錫東路延伸工程。
文化
莫城社區2010年,社區成立了夕陽紅文體隊、迎春花文體隊、夕陽紅民樂隊等文體隊伍,並且進行了授牌,“夕陽紅文體隊”多次參加由鎮、市組織的各項比賽,2010年被市廣電文化新聞出版局評為“優秀文化社區”。
社區內設定有:社區服務大廳、黨員活動室、黨員談心室、百姓心語坊、黨員365工作室、居民求助室、居民聊天室、、警務室、調解室、消委會投訴站、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書畫室、琴樂室、舞蹈房、健身房、桌球室、桌球室、電教室、檔案室、行政辦公室、門球場和多功能會議室。
教育
私塾是舊時代兒童啟蒙教育的主要場所。清代,莫城各自然村大多有私塾。民國年間興辦學校,私塾仍然存在,先後有68所,塾師94人。
衛生
明清時期,莫城地區已有中醫、中藥。民國時期,私人診所相繼開設,以中醫為主,民國29年(1940年),莫城區公所內聘名醫瞿浩如等五醫師逢三、六、九為民視病。但廣大農村缺醫少藥,農民患病無力就醫,一旦患上惡性疾病,就會嚴重威脅到生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組織民間醫務人員參加醫務協會,建立聯合診所,逐步過渡為民辦醫院、衛生院。隨著衛生事業的發展,鄉、村建立了醫療制度,形成防治結合的醫療衛生網路。全鎮(鄉)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鎮(鄉)容村貌大為改觀,1994年被評為常熟市愛國衛生先進鎮。昔日血吸蟲病流行重災區的和甸村1997年被命名為江蘇省省級衛生村。2000年,莫城鎮成為蘇州市愛國衛生先進鎮。
歷史文化
常熟歷史悠久,理由之一便是孔夫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籍貫常熟,常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所謂“文開吳會,道啟東南”,所謂“東南開道脈,今古挹文瀾”;理由之二便是常熟城的南郊有一個喚做“莫城”的地方,“莫城”古時一名“劍城”、一名“沒剩”,其側崑承湖舊名“混沌湖”。
膳食
舊時,農村除少數富戶、士紳講究吃喝外,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唯求一飽。稻區主食雖以大米為主,也只在農忙季節或親友來訪時吃乾,農閒時一乾二稀,或一日兩餐,或摻入雜糧瓜菜,夏季一般早上蕃瓜(南瓜)中午米飯或粥,晚上麺。秋季吃山芋,常處於“糠菜半年糧”境地。口糧年年青黃不接,“小熟吃到知了叫,大熟吃到著棉襖”。平時佐食的菜餚為自製的鹹菜、蘿蔔乾、鈍鹽水,俗語有“蝦糟鹹菜,家常便飯”,肉類難得進門,水產大都屬串條魚,鰟皮魚(小魚)、小蝦、螺螄、蚌蜆之類。節日才買些豬肉,做餛飩、糰子。招待至親好友才殺雞沽酒,婚慶節日和春節招待親友燒個“八樣頭”,即為特殊菜餚。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佐餐菜餚也逐步豐富,葷腥增多。60年代初,國家處於暫時困難時期,米麵供應數量緊缺。後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食物結構有顯著變化,以吃飽轉向吃好,並講究食物的營養價值。佐食菜餚多數帶有小葷腥;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待客,除冷盆4~8個外,已以熱炒為主,間以點心甜食,再加大菜。近年來,由於糧食年年豐收,各種副食品猛增,無論是家庭宴請,還是集體歡宴,待客菜餚質高量多,常輔以名煙、名酒,講究排場。
榮譽成就
2009年莫城社區先後被蘇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和諧示範社區”虞山鎮委、鎮政府評為“文明社區”。
2010年虞山鎮委、政府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1年被評為“民政和社區建設先進”,2011年創建了“商業示範社區”和“省綠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