莙薘菜黑斑病

莙薘菜黑斑病

致病菌為細交鏈孢。該菌分生孢子梗簇生,暗褐色,較短粗或呈不規則棍棒形,具2-9個隔膜,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狀或圓筒狀,淡黃色,具縱隔1-6個,多數3-4個;橫隔1-5個,多為3個,具短喙,僅為孢身長的一半,喙多無隔,少數1-2個隔,無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莙薘菜黑斑病
  • 病原中文名:細交鏈孢
  • 病原拉丁學名:Alternaria tenuis Nees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害類: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基本方法,藥劑方法,

為害症狀

莙薘菜生長茂盛期的老葉及中齡葉片易發病,初期形成的病斑與褐斑病相似,兩病混發時很難區分,該病斑圓形至橢圓形,邊緣清晰,有的可見輪紋,直徑3~8毫米,後期病斑變薄,一般不破裂,也不腐爛。濕度大時,老病斑上長出灰黑色至黑色霉狀物,別於褐斑病,發病嚴重時,葉片捲曲乾枯,易脫落。
莙薘菜黑斑病

病原形態特徵

結球白菜、黃芽白等大白菜及小白菜、菜薹、菜心等的假黑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衰老或受到某種傷害的葉片或種莢易染病,病斑圓形或近圓形,淺灰褐色,輪紋不大明顯,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互相融合,致葉片乾枯,生產上此病有時與黑斑病混合發生。
莙薘菜黑斑病莙薘菜黑斑病
致病菌為細交鏈孢。該菌分生孢子梗簇生,暗褐色,較短粗或呈不規則棍棒形,具2-9個隔膜,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狀或圓筒狀,淡黃色,具縱隔1-6個,多數3-4個;橫隔1-5個,多為3個,具短喙,僅為孢身長的一半,喙多無隔,少數1-2個隔,無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留種母株、種子表面、病殘體上或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形成再侵染,使該病周而復始傳播蔓延開來。該菌在10~35℃條件下均能生長發育,但它常喜歡較低的溫度。適溫為17℃,最適酸鹼度為pH6.6:病菌在水中存活1個月,在土中可存活3個月,在土表存活1年,一般在白菜生長中後期或反季節栽培時遇連陰雨天氣,該病易發生和流行。近年有日趨嚴重之勢,成為白菜生產中的重要病害。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大面積輪作,收穫後及時翻曬土地清潔田園,減少田間菌源。
(2)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採用豬糞堆肥,培養拮抗菌,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白菜抗病力和耐病性。
(3)選用秦白2號、豫白菜3號、6號(鄭白4號)、小葉青白菜、蓉白4號等抗病品種。

藥劑方法

(1)種子消毒,可用種子重量o.4%的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
(2)發病前開始噴灑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粉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其復配劑1000倍液。在黑斑病與霜霉病混發時,可選用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70升,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3~4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