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大餅

莒縣大餅

莒縣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產食品,因其個頭而得名,又名大鍋餅。莒縣大餅已有幾百年的製做歷史,莒縣傳統工藝大餅已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炒著吃,還可以燴著吃,是當地人的主要食品,特別是在農村,被當成一年四季的主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莒縣大餅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養生
  • 適宜人群:老少鹹宜
釋義,材料,主料,輔料,製法,歷史,特徵,口感,感受,

釋義

大餅:因其個頭而得名,又名大鍋餅;莒縣大餅已有幾百年的製做歷史,莒縣傳統工藝大餅已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莒縣大餅

材料

主料

精粉5000克

輔料

麵粉500克,清水2000克。

製法

1.把精粉倒在盆里加上面肥、溫水和起,放在案板上,用壓面槓子壓光滑。根據鏊面大小取水面一塊(一般約4000克),擀成圓形,厚5厘米。
2.把平底鏊放在小火上,把餅放在鏊上焙50分鐘即熟。
莒縣大餅是"死面",不放任何調味,搓粉時水偏少,硬是用力氣反覆揉透後做成圓形的厚餅,再放在平底鍋用小火烙,慢慢把水份烘乾而成的。莒縣大餅的製做保持了傳統的製作工藝,用料講究,工藝細緻。製作時將精細的麥面用純潔的溫水和成麵團,經過反覆槓壓,搓好揉勻,用雙手使勁摁壓成形,直徑約50公分左右,厚2.5公分左右。雙手摁壓時,手掌面背交復進行,餅面上自然出現勻稱的花紋,撒上芝麻,適可而止,即可上平底鍋烘烤,放在平鍋內烙成淡黃色,再用溫火烤得熟透即成。

歷史

莒縣大餅歷史悠久,從古到今經營這種食品的店家很多。這些大餅店生產的鍋餅質量很高,地方風味濃郁,深受食客歡迎。

特徵

一種北方硬麵食,直徑約50cm的圓形,大如盤,厚約1-1.5cm,重約3kg。外表精美細緻,顏色均勻,特別漂亮,壓印出各種花紋,看起來不像食品倒更像是擺設的飾品,那是用專門的大餅模具做出來的,有些類似火燒的做法。一般的大餅都是6斤左右,因為分量十足,都是切成塊賣,沒人會買一整個大餅,除非家裡人多,否則是要吃好幾天的。因為餅里水分很少,所以放置數十天都不會霉壞。乾硬酥脆,面味醇香,經濟實惠。

口感

乾硬酥脆,筋道利口,面味醇香,充飢耐存,因而揚名四方,倍受歡迎。大餅的外殼厚實且堅硬,很有嚼頭,很多人特別喜歡吃外皮,酥香且耐吃,經久不厭。牙口不好的人吃起來會很辛苦,不過可以拿來磨牙;大餅的內瓤是很軟和的,一層一層的,有十幾層之多,香軟易嚼,口齒生津,絕對管飽。莒縣大餅與莒縣羊肉湯搭配起來,真是堪稱一絕。

感受

看起來簡單,其實烙烤工藝非常複雜。手工鍋餅純力氣活,每個大餅需烙烤一個多小時。大餅十分堅硬,吃起來特別有嚼頭,完全是麵粉本來的味道,乾香、勁韌,體現了一種質樸、單純和粗獷的飲食風格。煎餅和大餅都是莒縣農村里以往的主食,成品幾乎沒有水分,熬飢,好保管,一次做好後可以隨時食用,很方便。莒縣人做大餅要往裡邊嗆乾麵,就是把和好的麵攤在案板上往裡摻大量生麵粉,這是力氣活,用手是乾不來的。必須案板上放個槓子,一頭插進牆上的鐵環里,一頭坐上個大小伙子,坐在槓子 頭上用全身力量往下壓!邊壓邊移動,來回要壓幾十遍,才能把面和勻。這種活費人工,卻沒多大利潤,尤其三伏天簡直烤得要死,近幾年做這買賣的越來越少了。賣時用刀切開零賣或論斤約。
對吃慣米飯的人來說,吃煎餅和大餅是一次特別的味覺探奇,它與原有的飲食習慣形成的反差,刺激了疲憊了的味感覺,在這種充滿原創風格的古老的飲食方式中,能夠得到一種全新的味覺享受。我想,美食的標準並非就一定是山珍海味,它還常常蘊藏在極普通的民風習俗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