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產品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花色品種不斷翻新,已開發出花崗岩大小石刻、板材、墓碑、雕塑等八大系列1萬多個規格品種,銷往54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完成產值1.3億元,實現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創利稅 1850萬元。2001年全縣從事石雕石刻加工業的農民已發展到3萬多人,年產值3億多元。
莒南石刻的歷史與現狀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置身於莒南的石雕長廓,宛如進入藝術的宮殿,那莊重肅穆的石燈墓銘,那惟妙惟肖的假人神佛,那千姿百態的花卉鳥獸,那美不勝收的山水風景,一件件古樸、典雅;刻刀雕琢處,忽開忽闔,忽緩忽急,忽實忽虛,農民藝術家們曲折縈繞地將時代風采與藝術抒情的意境凝結在石頭上。莒南石雕歷史悠久。出土文物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莒南就有了雕石、刻石、磨石的萌芽。如國家二級文物“段石錛”,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國家三級文物“石磨棒”,距今大約3600年左右。以上出土文物雖年代久遠,但件件雕琢細膩。被《中國繪畫集》所收錄的漢畫像“石鹿、石虎”等獸類圖像,造型美觀大方,動靜結合,躍然紙上;被輯入《中國美術辭典》的“東漢石闕浮雕”,粗放渾厚、氣勢磅礴;南北朝時期的“造像碑”、“石獸”則展現了莒南石雕石刻完整的構思和樸拙的雕刻技藝。
到了現代,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莒南石雕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而且逐漸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比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老百姓用於烙煎餅的“馬鬐山石磨”就是一種帶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石雕。近年來,博採眾長的當地傳統藝人手藝越來越精湛,不僅雕出了栩栩如生的“駿馬群”、“八仙過海”硯等,而且雕出了氣勢恢弘、造型美觀的抗日烈士紀念塔等大型雕刻作品。這些石雕作品一方面顯示了莒南民間石雕藝術家非凡的造詣和聰明才智,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石雕文化向前發展。
文化產業對接繁榮
縱觀古今,任何一個時代文化的繁榮與昌盛都離不開經濟的推動,因此莒南石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離不開石雕產業的壯大。
莒南石雕的真正崛起是在1968年。當時,該縣拿著從王家坊前村撿到的幾塊黃花石到青島外貿公司鑑定,得到藝術界的一致肯定,許多人倡議他們做成工藝品出口。之後,該縣便在王家坊前村辦起了第一家石刻廠,並在該村挑選了12名石匠做工人。意想不到的是,該廠第一年生產的7對石獅子在第二年的春季廣交會上被外國人全部“牽”走。這下可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於是1971年,該縣專門成立了外貿石刻研製創新組,對部分散落在民間的石雕藝術進行重點開發,並負責石雕訂貨和出口。1974年,嘗到“雕刻”甜頭的莒南縣政府,緊接著又建立了莒南外貿石刻廠、工藝美術廠和工藝美術公司3家企業。
為進一步提升石雕產品的檔次和品位,從1971年起,該縣先後組織人去北京故宮、中國美術館,南下浙江、福建、廈門等地參觀學習,並邀請中央工藝美院雕塑專家祝大年教授和田自秉教授等來莒南講課、設計產品、評點作品;同時,還組織創作者走出國門,到義大利的羅馬、法國的羅浮宮等世界著名藝術殿堂觀摩,拜師求藝。通過這種“拜師天下”式的學習,莒南石雕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生產方式由過去的簡單手工操作逐步轉向了生產的機械化,產品也逐漸由傳統化轉向現代化、國際化、流派多樣化、作品藝術化。到1996年,新品已達3000多個,並細化為建築石雕、工藝石雕、制硯三大類。全縣當時24個鄉鎮、3000多個村莊的農民從事石雕業。逐漸地,雕石、刻石也不再是男人的專利,許多婦女也紛紛加入到這個行列。為此,當地婦女還自編出歌謠:廣大婦女觀念轉,不再整天洗衣辦飯、天天圍著鍋台轉,我們也要拿起斧鑿把錢賺……
雕石、刻石不僅無形中提升了當地農民的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而且也為當地人民帶來滾滾財富。漫步於石雕廠,透過一陣陣鏗鏘有力的斧石撞擊聲,記者依稀聽到千萬個民間藝人一邊揮斧一邊幸福地低吟:一把錘,一根鏨,一年掙個一兩萬……
中西合璧釋放魅力
如果說1968年到1990年是莒南石雕文化的第一次繁榮,那么,1990年至今則是它的第二次飛躍。之所以稱其為飛躍,因為它不單單是在原有基礎上推陳出新,而是適時地、靈活地將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融合,並雕琢出兼具中、西特色的產品。
提起莒南石雕的飄洋過海,還得從1969年春季廣交會說起。談起這次廣交會的重要意義,具有雕刻大師之稱的王家范先生深有感觸地說:“這次成功交易,不僅增長了我們的信心,而且為莒南石雕走出國門、吸納西方文化開了頭。”
為吸納西方文化並為己所用,1971年之後,該縣多次組織創作者走出國門,到義大利的羅馬、法國的羅浮宮等世界著名藝術殿堂觀摩,拜師求藝,學習世界尖端的雕刻藝術,然後把歐美藝術風格同中國石雕藝術相結合,開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石雕工藝品種,並培養出一批設計師、雕刻藝術家。經過不懈的努力,1990年,第一批石雕產品打入歐洲,運抵丹麥。這批工藝精巧的孔子雕像立即在當地引起轟動。經辦人庫斯無限感慨地說:“過去中國名人我只知道毛澤東,現在我才知道中國地靈人傑,偉大的人無處不在!”1992年10月5日,奧地利眾議長到莒南參觀石雕廠時,對巧奪天工的雕刻品稱讚不絕。
莒南石雕也引起眾多新聞媒介的關注,香港《文匯報》在顯著的位置登載介紹莒南石雕的照片;《澳門日報》同時登載三幅照片,介紹莒南石雕;日本園林專刊《袖垣》也曾以莒南石雕作為刊物封面和主題內容。
如今該縣石雕工藝品已遠銷到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芬蘭、法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有13家石雕企業取得自營出口權,石雕產品已成為莒南出口創匯的品牌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莒南石雕產業的發展與壯大,石雕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離不開一個個畢生手持斧、鑿,把雕石、刻石當成最大人生樂趣,視石頭為珍寶、視傳統藝術為生命的民間藝術傳播者。
據了解,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該縣先後湧現出王家范、陳維亮等一大批石雕文化的守護著和傳播者。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石雕文化的“聖火”才由一雙手轉向另一雙手,由一個村傳到另一村,最後把“星星之火”燃遍整個莒南。在保護、傳播石雕文化的同時,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雕出了讓世界嘖嘖稱奇的作品。代表人物王家范,是莒南石雕廠的創始人之一,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美術家”榮譽稱號。他的論文《論李漁的園林建築美學思想》在《中國園林》雜誌上發表,他設計的《燈塔石刻工藝品》等6件作品獲得國家專利局“外觀設計專利證書”。該縣北部石雕以“大店石刻廠”為中心。廠長史興金的代表作品“降獅羅漢”,羅漢生動奇特的表情,體現了作者想像力之豐富,技法之嫻熟。該縣中部石雕以“王家大莊石刻廠”為中心。該廠在1987年“亞洲十佳運動員杯”獎盃造型招標中,以其獨特的構思、精湛的技藝在全國153件作品中奪魁中標。該縣南部石雕以“坪上石刻廠”為中心。廠長陳維亮的代表作“駿馬群”,獲“神斧杯石雕大獎賽”一等獎。該縣東部的“王家坊前精品工藝石刻廠”為全縣石雕工藝之龍頭,也是全國最大的石刻基地。
莒南的石雕產業
莒南石雕石刻產業已形成工藝石雕、建築石雕、制硯、園林石雕四大類,5000多個品種,年創產值4億多元,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莒南石雕產業之所以能成為獨具特色的支柱產業,關鍵在於在注重吸收國內外石雕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堅持自主創新。縣裡從北京故宮、中央工藝美院、中國美術館等單位聘請著名專家、教授來莒南講課,設計產品,並對石雕藝術骨幹進行培訓。他們還走出國門,到義大利羅馬、法國羅浮宮等世界著名藝術殿堂觀摩,拜師求藝,學習世界尖端雕刻藝術,把歐美藝術風格同中國石雕藝術相融和,設計,創新具有自主設計技術和自有智慧財產權的石雕工藝品種。在全縣從事石雕產業的3萬多人中,王家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美術家”稱號,他製作的“八仙過海”石雕巨硯被專家尊為珍品。在注重產品創新的同時,縣裡還注重在創新經營理念,提高經濟效益上下功夫。過去,石雕產品銷售基本走的是委託代理的路子,主要市場集中在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現如今,一大批石雕生產經營者主動走出去,同國際石雕經營客商進行直接貿易。在山東三磊石材有限責任公司,記者看到經理陳祥菊用熟練的英語同外商洽談生意,來自義大利、法國的客商面對精明強幹的陳祥菊,感慨地說:“真沒想到莒南的石雕藝術能達到這么高的水平。”三磊公司學習借鑑歐洲石雕傳統技術,結合中國實際,創出了獨具風格的石雕產品,產品80%出口歐美市場,有些品種在義大利還壟斷了市場價格。2004年全縣已有13家石雕企業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作為該縣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支柱產業,石雕產品已成為出口創匯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去年,該縣石雕產品實現出口創匯額210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石雕石刻又實現自營出口創匯1200多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