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經典名著譯註叢書:仲夏夜之夢(英漢對照)(英漢詳註)》描寫了四個層次的人物:空靈虛幻的仙王、仙后、仙童和小仙;公爵和他的新夫人;兩對青年男女;還有六個粗俗的工匠。他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仙界的爭吵引起天時的反常和人情的錯訛。最後,仙王與仙后和好,兩對青年在公爵的婚禮後也成了親。
基本介紹
- 書名:仲夏夜之夢
- 作者:莎士比亞 戴丹妮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英語
- ISBN:978753517000
- 外文名: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155頁
- 開本:32開
- 品牌:湖北教育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莎士比亞經典名著譯註叢書:仲夏夜之夢(英漢對照)(英漢詳註)》是莎士比亞最富創造性的劇作之一。書中作者莎士比亞把希臘、羅馬神話和英國民間傳說雜糅在一起,書中描寫的故事發生於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架構極為對稱。森林、睡眠或夢幻都象徵著潛意識,故近幾十年來,尤受不少心理分析大師的青睞。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 譯者:朱生豪
媒體推薦
當我讀到莎士比亞的第一頁時,我的一生就都屬於他了!當我首次讀完他的一部作品,我覺得我好像原來是一個先天的盲人,這時一瞬間有一隻神奇的手賦予了我雙目的視力。我很清楚地體會到我的生活被無限地擴大了,莎士比亞對人性已經從一切方向上、在一切深度和高度上,都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於後起的作家來說,基本上再無可做的事了。只要認真欣賞莎士比亞所描述的這些,意識到這些不可測、不可及的美善的存在,誰還有膽量提筆寫作呢?
——歌德
——歌德
圖書目錄
總序
《仲夏夜之夢》導讀
AMIDSUMMERNIGHT'S DREAM正文(英漢對照+英漢詳註)
附錄:《仲夏夜之夢》主要中文資料索引
《仲夏夜之夢》導讀
AMIDSUMMERNIGHT'S DREAM正文(英漢對照+英漢詳註)
附錄:《仲夏夜之夢》主要中文資料索引
序言
天下書汗牛充棟。一個人窮畢生的精力發憤為學。最多不過學富五車。因此要善於擇書而讀。要讀好書,攻名著。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戲劇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就是經典名著,值得精讀。馬克思在青少年時代就喜歡閱讀莎劇。能背誦許多台詞。學以致用。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畔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大約七歲起在當地的文法學校念書。十幾歲時因家庭破產而輟學,幫助父親做生意。工作餘暇,讀了不少文學精品。他經常觀看巡迴劇團的演出。養成了對戲劇的愛好。據說他曾在鄉間任教,當過家庭教師、屠宰店學徒、海員,也當過兵,還在律師事務所供過職,接觸了各階層的人。熟悉社會生活。大約在二十三歲時(1587年)。他離開家鄉去倫敦謀生。到倫敦後,據考證。他先在劇院門口為看戲的紳士看管馬匹,接著在劇院裡打雜,為演員提詞,還演過配角。後來編寫劇本,成了名劇作家。
莎士比亞在創作期間用素體詩(blank verse)寫了三十七部詩劇(他和弗萊徹合作編寫的《兩個高貴的親戚》除外),還寫了兩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在劇壇和詩壇統領風騷。他塑造了從帝王將相到下層人民民眾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描繪了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逐步取代封建貴族的統治地位的歷史進程和五光十色的社會背景,反映了人類經受的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的實質。表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和諧理想。他的同事、好友、詩人、劇作家班·嬌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恩格斯特別讚賞他的“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並要人們更多地注意他“在戲劇發展史上的意義”。
莎士比亞既屬於英國,也屬於全世界:既屬於文藝復興時期,也屬於千秋萬代。他的創作及其思想與時間共存,無遠弗屆。從他逝世後近四百年來,世界各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爭當弘揚莎學的“使人”,翻譯、詮釋其作品,探究、闡明其作品中所蘊含的義理。分析、評述其作品對世道人心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由於有了使人,異代異域的莎士比亞和現代人越來越親近了。
江山代有使人出。從二十世紀初到今天一百一十多年間,中國境內出了五代莎學使人,他們在莎士比亞和廣大的中國讀者之間起著溝通作用。
第一代使人是莎劇故事的編譯者。1903年上海達文社開風氣之先,用文言文翻譯出版了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合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的十則故事,書名標作《解外奇譚》。第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林紓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譯的上述著作的全譯本(共二十則故事),書名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這部譯作以其“雅馴雋暢”的文風豁人心目,流傳很廣,對當時的文人學子包括童年時代的郭沫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十年後,在北大任教的朗巴特(Frank Alanson Lombard)教授注釋了《莎士樂府原本威城商人》(1923),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用英語解析詞義和場景特色,評說時代背景和人物形象,便於英文水平較高的大學生通過原文注釋讀懂原著。可以認為,朗巴特教授是我國境內第二代莎學使人。
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我國有眾多的學者翻譯了莎士比亞作品(包括劇本、十四行詩)和莎劇故事,還發表了不少精闢的莎學評著。第三代使人可謂“極半世紀之盛”。田漢在1921年從日文轉譯了悲劇《哈孟雷特》,這是首次用白話文移譯的完整的莎劇(不同於文明戲時期據《吟邊燕語》改編的幕表劇)。此後相繼出版了其他莎劇中譯本(散文譯本)。最有影響的是朱生豪譯的31部莎劇和梁實秋譯的莎劇全集。前者的文筆優美流暢。素為國內莎學界和翻譯界所推崇:後者的譯文忠實嚴謹,並附有詳盡的注釋。還有孫大雨、卞之琳和方平等人的詩體譯本,有美皆備。
第四代使人當推《莎士比亞注釋叢書》的編者。商務印書館從1984年起出版了裘克安主編的注釋叢書,已出18種。書中主要用英文釋義,輔以中文解說,扼要鉤玄,盡發莎劇義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莎氏辭典的編纂蔚然成風。第五代使人以嶄新的面貌“異軍突起”。從1990年起出版了五部各具特色的《莎士比亞辭典》。
以上作了大致的回顧。回顧是為了前瞻。湖北教育出版社於世紀之交審時度勢。多方論證,認定編輯一套集莎劇原文、譯文、注釋於一體的新叢書的重任,落在第六代使人的肩上。為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決定出版《莎士比亞經典名著譯註叢書》。推出莎氏最著名的悲喜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十四行詩集共十種。本叢書借重莎士比亞原著和朱生豪譯文,博採中外各注家之長,將不辱使命,在中華莎學的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既有助於莎氏作品的普及,又有助於讀者鑑賞水平的提高。並借鑑莎劇,繁榮我國的戲劇創作,做到古為今用,外為中用,使這套叢書真正成為雅俗共賞、開卷有益的讀物。大學生、研究生、莎劇愛好者、文藝工作者、文學翻譯工作者、大中學英語教師和研究人員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基於不同的要求,從叢書中得到他們期望得到的“食糧”;中學生和同等程度的英語自學者,將原文和譯文對照閱讀。並依靠注釋。析疑辨義,含英咀華,定能升堂入室,深入理解和賞析莎士比亞原著辭旨的精髓,並怡情於原著所體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豁然開朗。
在編書過程中。我們參閱了1946西風版、1957牛津版、1973新哈丁·克雷格版、1974河畔版和1984新企鵝版等莎劇原文本,對各種異文和某些文句的不同的排列順序作了校正和界定。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牛津版第一幕第四場原68—70行談春夢婆的車子(chariot),現依河畔版改排在60、61行談車輻(waggon-spokes)和車篷(cover)之前,這樣從整體談到局部,順理成章:又如。牛津版第二幕前面有一段Prologue,與第一幕前的開場詩(即總引)平起平坐,似不合章去,因此亦照河畔版把這一段話移到第二幕後面。刪去Prologue的字樣,只以“副末上念”(EnterChorus)標目。在校勘異文中。我們看到,牛津版遠遠勝過河畔版。如I.i.26行“I will be cruel with the maids.”(我要對他們的女人不留情面),同一場217行“…in strong proofofchastity well arm’d./From love’s weak childish bow she lives unharm’d.”(不讓愛情稚弱的弓矢損害她的堅不可破的貞操。)以及I.ii.29行“Among fresh female buds”(在蓓蕾一樣嬌艷的女郎叢里)中的cruel,unharm’d和female。不能用河畔版的civil,uncharm’d和fennel來分別加以替代。上下文是最好的評判者。
對待新老版本的異文。我們的取捨一概以上下文的意義為依據,不輕信“凡是新的都是好的”,不當“凡是派”或空頭“維新派”。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場中,霍拉旭談到老哈姆雷特生前和敵人談判的情景。一些新版本上都是這樣寫的:“lie smote the sledded Polacks on the ice.”(他把那些乘雪橇的波蘭人擊倒在冰上。)這裡的“the sledded Polacks”在第一、第二版四開本和對開本里都作“sleaded poUax'’(=his leaded poleaxe),整句意思是“他用沉重的長柄斧敲擊冰塊”。據上文,上文說的是在談判當中:據常情,在談判當中不會也不應發動突然襲擊。“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何況是兩國的國王進行面對面的談判!而且莎士比亞是把老哈姆雷特作為一位理想的國王來描繪的,不會讓他搞小動作。但在冰上談判時。盛怒之下用斧頭敲擊冰塊則是完全可能的,以這種動作表現激動情緒是合乎情理的。
本叢書使用朱生豪譯文(據《莎士比亞戲劇全集》,1954年作家出版社版),對個別錯字作了必要的校勘:對原譯者遺漏未譯或有意刪節的文句。作了補譯。如Hamlet和Macbeth,選用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哈姆雷特”和“麥克白”;地名則以世界地圖冊上的譯名為準,如Verona—維羅納,Tripolis—的黎波里,Crete—克里特。Genoa—熱那亞等:神話中個別人物名則沿用《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小辭典》中的譯名。如Jason一伊阿宋。
注釋主要用中文。舉凡社會習俗、歷史文化、宗教傳統、神話典故、版本異文、雙關隱語、詞的深層含義等,都作了簡明扼要的闡釋。為了兼顧普及和提高,在以中文釋義為主的原則下,有時用英中雙解,有時用英文反覆解釋。“一唱三嘆”,以加深理解,幫助讀者提高英文水平。
有些詞語,英美注家往往在釋義後打一個問號(?)表示存疑。本叢書編者不揣愚陋,提出了自己的淺見。如對《羅密歐與朱麗葉》I.V.98.行中的the gentle sin加了這樣一個註:溫存的罪過。羅密歐覺得他的粗手握著朱麗葉的纖纖玉手是“粗野的觸摸”(rou曲touch),是一種罪過,但這種罪過是由溫存的愛促成的,所以說是“溫存的罪過”。他將以“輕柔的吻”(a tendel kiss)來撫慰“粗野的觸摸”。河畔版加注,把the gentle sin解作“gentlemen向女人求愛時必犯的錯過”,恐怕是出於附會吧。
《麥克白》門房一場(Ⅱ.iii.4—5)有一句話:“Here’s a farmer that hanged himself on the expectation Of plenty.”也頗值得推敲。朱生豪的譯文是:“一定是什麼鄉下人,因為久盼豐收而自縊身死。”人民文學出版社校訂本改為:“一定是個囤積糧食的富農。眼看碰上了豐收的年頭,就此上了吊。”英美一些版本都加了這樣的註解:有農夫囤積糧食,等待高價出售,而1606年糧食豐收,谷價暴跌。故農夫自殺身亡。顯然。校訂本是根據上述註解改譯的。這裡硬把門房的一句不牽涉任何典故的話同1606年豐收的史實聯在一起,可能失於牽強。“箋家穿鑿苦求奇”,莎學中的某些考證和我國紅學中的“索隱”不無類似之處。因此,本叢書編者在“盼豐收”的注釋中先引用英美版本的釋文。接著作了如下補充:“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執著於從字面上詮釋:‘農夫在企盼豐收中上了吊’,即未能捱過荒年,做了吊死鬼兼餓死鬼。”
本叢書編者在校注中參考了西風版、新哈丁·克雷格版、河畔版、新企鵝版和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等書的注釋,裘克安主編《莎士比亞注釋叢書》及呂熒譯《仲夏夜之夢》所附的註解:還參考了梁實秋譯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校訂本、曹未風、曹禺、卞之琳、方平的莎劇譯本及其他學者在各種報刊上發表的關於莎劇翻譯的論文。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時間緊迫。資料有限。本叢書在考證、校勘、註疏各方面都存在不足或不妥之處。希望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改進。
阮珅
於武昌珞珈山螢齋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畔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大約七歲起在當地的文法學校念書。十幾歲時因家庭破產而輟學,幫助父親做生意。工作餘暇,讀了不少文學精品。他經常觀看巡迴劇團的演出。養成了對戲劇的愛好。據說他曾在鄉間任教,當過家庭教師、屠宰店學徒、海員,也當過兵,還在律師事務所供過職,接觸了各階層的人。熟悉社會生活。大約在二十三歲時(1587年)。他離開家鄉去倫敦謀生。到倫敦後,據考證。他先在劇院門口為看戲的紳士看管馬匹,接著在劇院裡打雜,為演員提詞,還演過配角。後來編寫劇本,成了名劇作家。
莎士比亞在創作期間用素體詩(blank verse)寫了三十七部詩劇(他和弗萊徹合作編寫的《兩個高貴的親戚》除外),還寫了兩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在劇壇和詩壇統領風騷。他塑造了從帝王將相到下層人民民眾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描繪了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逐步取代封建貴族的統治地位的歷史進程和五光十色的社會背景,反映了人類經受的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的實質。表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和諧理想。他的同事、好友、詩人、劇作家班·嬌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恩格斯特別讚賞他的“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並要人們更多地注意他“在戲劇發展史上的意義”。
莎士比亞既屬於英國,也屬於全世界:既屬於文藝復興時期,也屬於千秋萬代。他的創作及其思想與時間共存,無遠弗屆。從他逝世後近四百年來,世界各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爭當弘揚莎學的“使人”,翻譯、詮釋其作品,探究、闡明其作品中所蘊含的義理。分析、評述其作品對世道人心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由於有了使人,異代異域的莎士比亞和現代人越來越親近了。
江山代有使人出。從二十世紀初到今天一百一十多年間,中國境內出了五代莎學使人,他們在莎士比亞和廣大的中國讀者之間起著溝通作用。
第一代使人是莎劇故事的編譯者。1903年上海達文社開風氣之先,用文言文翻譯出版了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合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的十則故事,書名標作《解外奇譚》。第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林紓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譯的上述著作的全譯本(共二十則故事),書名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這部譯作以其“雅馴雋暢”的文風豁人心目,流傳很廣,對當時的文人學子包括童年時代的郭沫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十年後,在北大任教的朗巴特(Frank Alanson Lombard)教授注釋了《莎士樂府原本威城商人》(1923),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用英語解析詞義和場景特色,評說時代背景和人物形象,便於英文水平較高的大學生通過原文注釋讀懂原著。可以認為,朗巴特教授是我國境內第二代莎學使人。
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我國有眾多的學者翻譯了莎士比亞作品(包括劇本、十四行詩)和莎劇故事,還發表了不少精闢的莎學評著。第三代使人可謂“極半世紀之盛”。田漢在1921年從日文轉譯了悲劇《哈孟雷特》,這是首次用白話文移譯的完整的莎劇(不同於文明戲時期據《吟邊燕語》改編的幕表劇)。此後相繼出版了其他莎劇中譯本(散文譯本)。最有影響的是朱生豪譯的31部莎劇和梁實秋譯的莎劇全集。前者的文筆優美流暢。素為國內莎學界和翻譯界所推崇:後者的譯文忠實嚴謹,並附有詳盡的注釋。還有孫大雨、卞之琳和方平等人的詩體譯本,有美皆備。
第四代使人當推《莎士比亞注釋叢書》的編者。商務印書館從1984年起出版了裘克安主編的注釋叢書,已出18種。書中主要用英文釋義,輔以中文解說,扼要鉤玄,盡發莎劇義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莎氏辭典的編纂蔚然成風。第五代使人以嶄新的面貌“異軍突起”。從1990年起出版了五部各具特色的《莎士比亞辭典》。
以上作了大致的回顧。回顧是為了前瞻。湖北教育出版社於世紀之交審時度勢。多方論證,認定編輯一套集莎劇原文、譯文、注釋於一體的新叢書的重任,落在第六代使人的肩上。為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決定出版《莎士比亞經典名著譯註叢書》。推出莎氏最著名的悲喜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十四行詩集共十種。本叢書借重莎士比亞原著和朱生豪譯文,博採中外各注家之長,將不辱使命,在中華莎學的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既有助於莎氏作品的普及,又有助於讀者鑑賞水平的提高。並借鑑莎劇,繁榮我國的戲劇創作,做到古為今用,外為中用,使這套叢書真正成為雅俗共賞、開卷有益的讀物。大學生、研究生、莎劇愛好者、文藝工作者、文學翻譯工作者、大中學英語教師和研究人員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基於不同的要求,從叢書中得到他們期望得到的“食糧”;中學生和同等程度的英語自學者,將原文和譯文對照閱讀。並依靠注釋。析疑辨義,含英咀華,定能升堂入室,深入理解和賞析莎士比亞原著辭旨的精髓,並怡情於原著所體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豁然開朗。
在編書過程中。我們參閱了1946西風版、1957牛津版、1973新哈丁·克雷格版、1974河畔版和1984新企鵝版等莎劇原文本,對各種異文和某些文句的不同的排列順序作了校正和界定。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牛津版第一幕第四場原68—70行談春夢婆的車子(chariot),現依河畔版改排在60、61行談車輻(waggon-spokes)和車篷(cover)之前,這樣從整體談到局部,順理成章:又如。牛津版第二幕前面有一段Prologue,與第一幕前的開場詩(即總引)平起平坐,似不合章去,因此亦照河畔版把這一段話移到第二幕後面。刪去Prologue的字樣,只以“副末上念”(EnterChorus)標目。在校勘異文中。我們看到,牛津版遠遠勝過河畔版。如I.i.26行“I will be cruel with the maids.”(我要對他們的女人不留情面),同一場217行“…in strong proofofchastity well arm’d./From love’s weak childish bow she lives unharm’d.”(不讓愛情稚弱的弓矢損害她的堅不可破的貞操。)以及I.ii.29行“Among fresh female buds”(在蓓蕾一樣嬌艷的女郎叢里)中的cruel,unharm’d和female。不能用河畔版的civil,uncharm’d和fennel來分別加以替代。上下文是最好的評判者。
對待新老版本的異文。我們的取捨一概以上下文的意義為依據,不輕信“凡是新的都是好的”,不當“凡是派”或空頭“維新派”。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場中,霍拉旭談到老哈姆雷特生前和敵人談判的情景。一些新版本上都是這樣寫的:“lie smote the sledded Polacks on the ice.”(他把那些乘雪橇的波蘭人擊倒在冰上。)這裡的“the sledded Polacks”在第一、第二版四開本和對開本里都作“sleaded poUax'’(=his leaded poleaxe),整句意思是“他用沉重的長柄斧敲擊冰塊”。據上文,上文說的是在談判當中:據常情,在談判當中不會也不應發動突然襲擊。“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何況是兩國的國王進行面對面的談判!而且莎士比亞是把老哈姆雷特作為一位理想的國王來描繪的,不會讓他搞小動作。但在冰上談判時。盛怒之下用斧頭敲擊冰塊則是完全可能的,以這種動作表現激動情緒是合乎情理的。
本叢書使用朱生豪譯文(據《莎士比亞戲劇全集》,1954年作家出版社版),對個別錯字作了必要的校勘:對原譯者遺漏未譯或有意刪節的文句。作了補譯。如Hamlet和Macbeth,選用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哈姆雷特”和“麥克白”;地名則以世界地圖冊上的譯名為準,如Verona—維羅納,Tripolis—的黎波里,Crete—克里特。Genoa—熱那亞等:神話中個別人物名則沿用《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小辭典》中的譯名。如Jason一伊阿宋。
注釋主要用中文。舉凡社會習俗、歷史文化、宗教傳統、神話典故、版本異文、雙關隱語、詞的深層含義等,都作了簡明扼要的闡釋。為了兼顧普及和提高,在以中文釋義為主的原則下,有時用英中雙解,有時用英文反覆解釋。“一唱三嘆”,以加深理解,幫助讀者提高英文水平。
有些詞語,英美注家往往在釋義後打一個問號(?)表示存疑。本叢書編者不揣愚陋,提出了自己的淺見。如對《羅密歐與朱麗葉》I.V.98.行中的the gentle sin加了這樣一個註:溫存的罪過。羅密歐覺得他的粗手握著朱麗葉的纖纖玉手是“粗野的觸摸”(rou曲touch),是一種罪過,但這種罪過是由溫存的愛促成的,所以說是“溫存的罪過”。他將以“輕柔的吻”(a tendel kiss)來撫慰“粗野的觸摸”。河畔版加注,把the gentle sin解作“gentlemen向女人求愛時必犯的錯過”,恐怕是出於附會吧。
《麥克白》門房一場(Ⅱ.iii.4—5)有一句話:“Here’s a farmer that hanged himself on the expectation Of plenty.”也頗值得推敲。朱生豪的譯文是:“一定是什麼鄉下人,因為久盼豐收而自縊身死。”人民文學出版社校訂本改為:“一定是個囤積糧食的富農。眼看碰上了豐收的年頭,就此上了吊。”英美一些版本都加了這樣的註解:有農夫囤積糧食,等待高價出售,而1606年糧食豐收,谷價暴跌。故農夫自殺身亡。顯然。校訂本是根據上述註解改譯的。這裡硬把門房的一句不牽涉任何典故的話同1606年豐收的史實聯在一起,可能失於牽強。“箋家穿鑿苦求奇”,莎學中的某些考證和我國紅學中的“索隱”不無類似之處。因此,本叢書編者在“盼豐收”的注釋中先引用英美版本的釋文。接著作了如下補充:“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執著於從字面上詮釋:‘農夫在企盼豐收中上了吊’,即未能捱過荒年,做了吊死鬼兼餓死鬼。”
本叢書編者在校注中參考了西風版、新哈丁·克雷格版、河畔版、新企鵝版和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等書的注釋,裘克安主編《莎士比亞注釋叢書》及呂熒譯《仲夏夜之夢》所附的註解:還參考了梁實秋譯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校訂本、曹未風、曹禺、卞之琳、方平的莎劇譯本及其他學者在各種報刊上發表的關於莎劇翻譯的論文。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時間緊迫。資料有限。本叢書在考證、校勘、註疏各方面都存在不足或不妥之處。希望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改進。
阮珅
於武昌珞珈山螢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