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邊山歌”是分布於福建省莆田市岐山村、黃龍村一帶的方言歌謠,有獨唱、對唱、輪唱等多種形式,通常以葉笛伴奏,更顯其獨特魅力。其中的代表作品《三十六送》曲調古樸典雅,抒事風格,表現古時地方名人故事,特別使人感到親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莊邊山歌
- 地理標誌:福建省莆田市岐山村、黃龍村一帶
民謠簡介,歷史由來,表演形式,
民謠簡介
“莊邊山歌”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以方言壓韻,多為長篇敘事詩,詩莆仙民間歌謠的傳統藝術寶庫,對研究民間音樂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了寶貴素材,而且對歷史變遷、地方風土人情等研究可作重要資料。
“莊邊山歌”由於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現象,面臨瀕危境地。為此,特推薦列為莆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
莊邊山歌源遠流長,素以內容豐富,題材獨特,格調清新,琅琅上口等優點而久負盛名,長唱不衰。
歷史由來
莊邊山歌自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定,傳唱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山里人用莆仙方言演唱的一種歌謠,可分為獨唱、對唱、輪唱等多種形式。莊邊山歌是莆仙民間音樂的瑰寶,尤其以《三十六送》、《十二支白扇》等曲牌最為著名。昔日,山里人在彎彎的山間小路上邊走邊唱,或男女隔山對唱,別具地方韻味的歌聲在深山幽谷中迴響,悅耳動聽,令人迴腸盪氣,心曠神怡……
宋代鄭樵著《通志》,萬古流芳人稱賢。”她有板有眼,聲情並茂的清唱,令人拍手叫絕。
表演形式
據介紹,莊邊山歌一般是7字為一句,4句為一段,以方言押韻,長短不等,大多為長篇敘事詩,廣為傳唱的有《三十六送》《十二月歌》《英台山伯》等。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志》載:1919年“五四”運動後,莆仙戲“大共和”班演出了肖友漁編的《三十六送》。可見,把山歌搬上舞台並廣為流傳已有近9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