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明
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相傳因地處鹼灘,
窮苦人分散開荒,漸聚成村,周圍零星戶稱聚居點為“莊裡頭”,約定俗成為村名。
境內交通便利,東臨海爾大道,北靠揚州路,西連福州路,南接晉州路,位置優越。境內駐有青島振亞碳黑集團、青島福生集團、上海大眾特約維修站、發達制塔有限公司、富興鐵塔有限公司、商埠市場以及愛切日皮革有限公司、青島美寶工藝品有限公司、青島大明皮革有限公司、青島愛圖工藝品有限公司等引進的外資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512戶,總人口1510人,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現有張、高、宋、劉、王、李、楊、朱、尹、胡、馬等姓氏,張姓最多,均為漢族。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微薄,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200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億元,固定資產達到4800萬元,完成利稅1347萬元,集體純收入718萬元,人均純收入615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總收入之比為0∶70∶30。
該村是膠州市經濟十強村之一。自1984年以來,該村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1999年、2000年連續兩年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市第一名。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從1986年以來,黨總支連年被評為青島市、膠州市“先進黨總支”、青島市“紅旗村先進黨總支”。1989年以來,連續10年被青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莊標兵”;1991年以來,連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黨總支”;1994年以來,連續被評為膠州市農村綜合經濟實力“十強村莊”,是膠州市首批榮獲“百花村莊”稱號的單位;1997年又被評為山東省“文明村莊”;2000年,該村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
大事記
1945年,高祀紅任村保長。
1947年1月,朱德福任村長。
1948年冬,村民張德發參加
淮海戰役支前隊,入黨。
1949年10月, 村民劉玉進,張德金、張永順3人在中共地下黨員張東雲、彭文光的介紹下入黨,並成立了黨小組,張德金任組長。
11月,成立中共莊裡頭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張德金任書記。
1951年,在舊村西北角建立莊裡頭國小。
1952年3月,高永義、劉玉進、張永華、劉增善、高祀連成立了5個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3月, 投資500元,劉玉進負責建磚窯廠1座,年產磚30萬塊,是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
1958年,設立莊裡頭村大隊,劉德善任隊長。
1965年11月,投資200元購買第一台柴油機,用於灌溉。
1966年3月,投資800元購買大功率柴油機,用於抽水澆地等。
1967年3月,投資1000元購買城南公社第一台東風牌拖拉機,用於耕地、打場。
4月,成立木匠鋪、鐵匠鋪、油坊、磨房。
1974年8月, 膠縣自來水公司在該村建廠,幫助村里安裝照明用電和動力用電,並贈送“25”型拖拉機一台。
1983年3月,投資5萬元建鍍鋅廠,劉寶武任廠長,年收入4萬元。
8月,青島福生集團落戶該村。
1984年4月,投資20萬元,成立了木螺絲廠、紙箱廠、鉚焊廠,年收入13萬元。
1986年3月,成立莊裡頭村民理事會,高永義任會長。
10月, 中共莊裡頭黨支部改為中共莊裡頭黨總支,王寶友任總支書記,下設5個黨支部,共40名黨員。
1992年3月,投資200萬元引進第一家韓資企業青島金本位皮革製品有限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建設膠州商埠市場,年交易額2.2億元,集體年收入100萬元。
1993年3月,組建長興實業總公司,王寶友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10月,投資300萬元,引進青島美寶工藝品有限公司。
1994年3月,青島振亞碳黑集團落戶該村。
1996年6月,開發建設別墅區,面積4萬平方米。
8月,投資1000萬美元的韓國獨資企業青島大明皮革有限公司建成。
是年,投資50萬元新建莊裡頭國小。
1997年3月,投資30萬元,新建村文化娛樂中心。
1998年3月,投資500萬元,將村內街道全部綠化、硬化、亮化。
是年,引進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的上海大眾汽車特約維修站建成,結束了膠州市桑塔納轎車到外地維修的歷史。
1999年10月,投資50萬元,新建占地2500平方米的世紀花壇。
是年,全村共完成
工農業總產值1.5億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完成稅收400多萬元,經濟綜合實力位居膠州市第一名。
2000年3月,投資12萬元新建青島市一類幼稚園。
是年, 大明皮革有限公司完成出口交貨額1.2億美元,利稅1800萬元,列膠州市第一名,青島市第三名,山東省第十八名。
是年, 全村完成
工農業總產值3億元,交納
稅金1347萬元,擁有固定資產48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150元,綜合經濟實力列膠州市第一名。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莊裡頭糧食畝產不足90公斤。1952年3月,高永義、劉玉進、 張永華、劉增善、高祀連回響上級號召,在該村成立了5個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1954年,全村先後辦起了5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5年購柴油機,用於灌溉;1967年購買了城南公社第一台東風牌拖拉機,用於耕地、打場。
1966年開始,投資2萬元,投工7000個,將130公頃鹽鹼地、斜坡地進行整理,改造成糧田,打井23眼,進一步改善種植條件,1978年糧食單產達到200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產量開始逐漸提高。 1984年8月,該村對耕作方式進行改革,實行耕地、種子、收割、打場、施肥、種植六統一,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00公斤。之後,該村逐步把土地經營納入市場,積極與青島、膠州大企業集團進行聯營。1994年以後,第一產業逐步萎縮,二、三產業逐步發展起來。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在
農村經濟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為70∶20∶10,2000年為0∶70∶30。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1953年,當時建起了磚窯廠1處,從業人員8人;1983年投資5萬元,建起了鍍鋅廠,從業人員20人,年收入4萬元;1984年,建木螺絲廠、紙箱廠、鉚焊廠,從業人員50人,年收入13萬元。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該村的地理位置優勢逐漸明顯。村兩委抓住機遇,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集體經濟迅速膨脹起來。
1992年3月,投資200萬元,
引進第一家韓資企業青島金本位皮革製品有限公司;3月,投資300多萬元,建設膠州商埠市場,年交易額2.2億元,集體年收入100萬元;1993年10月, 投資300萬元,引進青島美寶工藝品有限公司;1993年組建長興實業總公司,黨總支書記王寶友兼任董事長、總經理,固定資產180萬元;1996年8月,投資2800萬元建廠房23000平方米,占地6公頃,引進投資1000萬美元的韓國獨資企業青島大明皮革有限公司建成。2000年青島大明皮革有限公司追加投資1000萬美元,出口創匯達10億元。1998年3月,引進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的上海大眾汽車特約維修站建成,結束了膠州市桑塔納轎車到外地維修的歷史。2000年,全村通用廠房達到3萬平方米,土地廠房租賃費年收入780萬元。
第三產業 1951年,該村有了供銷合作社,之後,陸續辦磨房、油坊、木匠鋪、鐵匠鋪、豆腐坊,從業人員20多人,年收入2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村黨支部利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的優勢,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步伐。 1992年,聘請專家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投資300萬元在村北揚州路南側、福州路東側建成專營木材、竹編的膠州商埠市場,開發建起8000多平方米的網點房, 硬化商埠內道路近5公里,接通了自來水,安裝了國際直撥電話,吸引了黑龍江、 吉林、浙江、江西等十幾個省、市,300多家客商前來經商落戶,從單一的木材交易,發展到包括木材、竹器、竹編、建材等多種經營,成為膠東地區規模較大的木材市場,年交易額2.2億元,稅收60萬元,村年收入100萬元。在商埠周圍,建起飯店30家, 成立了擁有150台車輛的運輸隊伍。現從事餐飲、運輸、維修、裝卸、日用百貨、糧油經營等人員300多人,年收入達200多萬元。2000年底,第三產業年創產值7000萬元,實現利稅4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不到3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1951年在舊村西北角辦起了莊裡頭國小;1972年投資5萬元擴建莊裡頭國小,達到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6年投資50萬元,搬遷新建莊裡頭國小, 達到青島市規範化學校標準;1999年投資5萬元,購買微機20台,2000年“三機一幕”進入教室;2000年投資15萬元建立燈光球場,硬化學校道路;設立獎學金, 年終獎勵各級部前5名學生。2000年投資12萬元,建成青島市一類幼稚園, 使適齡兒童入托、入學率達100%。對部隊立功受獎人員和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進行重獎,先後有7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
1997年,投資30多萬元完善民眾文化設施,購買了5000餘冊圖書,訂閱各種報刊20多種,並建起娛樂中心,配備各種棋類、球類、大螢幕投影機等文化娛樂活動器材,豐富了民眾業餘文體生活。從1999年開始,舉辦“大明杯”桌球比賽。2000年,投資2萬元, 安排場地,配備音響設施,成立了巾幗健身隊、舞龍隊,多次參加全市的體育表演比賽。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溫飽的生活,人均收入不足60元,人均糧食50公斤。建國後,農村經濟不斷發展,1966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78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00元, 人均糧食150公斤; 實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提高,200 0年人均純收入6150元, 多數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全村有電話600部,電視機500台,機動車輛150輛(個人擁有140輛),各種機車520輛。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土木石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住房面積逐步擴大,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1984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1996年開始建設別墅樓, 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137戶村民住上了二層別墅樓。1998年開始,投資10 0多萬元,進行舊村改造,開通村內的全部大街,將村內的主要街道硬化,街道兩旁挖砌排水溝, 安裝了路燈,種植了風景樹和花草,綠化面積達11450平方米,村民全部用上了衛生自來水。
集體福利 1985年投資10餘萬元建起了醫療衛生室,村民們享受免費
醫療衛生保健。對年滿60歲以上的村民,每月可領取60元的生活補助金,村集體還為全村人承擔了30%的
人壽保險費, 使村民們老有所得、 老有所養。每年村集體為每位村民負擔“三提五統”及發放各種福利等費用達到600多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8年冬,張德發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位中共黨員。 1949年10月,村民劉玉進、張德金、張永順3人在中共地下黨員張東雲、彭文光的介紹下入黨,並成立了黨小組,張德金任組長。1949年11月成立該村第一屆黨支部,張德金任書記。 1950年中共地方組織全部公開,全村共有黨員10名。1965年7月,高緒喜任村黨支部書記, 1972年1月,王寶友任村黨支部書記。1986年成立了中共莊裡頭村黨總支,王寶友任黨總支書記,黨員40名。1986年以來,村黨總支連年被評為青島市“先進黨總支”、青島市“奔小康紅旗村先進黨總支”;1991年以來,連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黨總支。1989年以來,村莊連續10年被青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莊標兵” ,1998年評為省級“文明村莊”。2000年,黨總支下設5個黨支部,4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0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7年1月朱德福任村長。 1952年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6年建立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劉玉進任社長。1958年成立
人民公社,設立莊裡頭生產大隊, 劉德善任隊長,下設4個小隊。1984年11月建立莊裡頭村民委員會,設委員5人, 張永全任主任。1987年1月王歧山任村主任。2000年莊裡頭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王歧山,委員有張永娥、劉忠喜、高緒朋、王錫亮。民兵連長張寶福,治保調解主任王寶義,婦女主任張美蘭。同年,該村村委會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村委會。
人物簡介
王寶友 1944年8月27日出生,國中文化。1964年開始,在村里擔任會計、保管、民兵連長等職, 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1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依靠全村的黨員幹部,帶領村民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進行招商引資,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先後引進愛切日皮革有限公司、青島美寶工藝品有限公司、大明皮革有限公司、愛圖工藝品有限公司、發達制塔有限公司、富興鐵塔有限公司等14家企業, 1993年組建了長興實業總公司。到2000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億元,集體固定資產達到4800萬元。王寶友連續多年被授予膠州市、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廉潔勤政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1994年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 1998年被評為省勞動模範。出席了山東省第六次黨代會。199 9年出席了青島市第八次黨代會。現任膠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
地圖信息
位置:青島市膠州市揚州東路2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