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武二年
介紹,湖廣移民,不同說法,象徵符號,
象徵符號
“洪武二年”不僅是四川移民遷徙源流上的一大難點,也是明朝移民史上一個令人費解的話題。環顧明初全國各地的移民活動,除確需以確切年份來書寫移徙事件外,通常都是以“洪武二年”這種紀年方式來加以表達。
四川“洪武二年”現象的產生,一般而言,通常應理解為“蜀人楚籍”在明軍平蜀後,出於“避忌”的一種行為表現。
四川各種地方文獻也無不證明,早在明軍平蜀前,已有各種類型楚籍民眾遷入四川,其中既有元末自楚避難入蜀者,也有追隨明玉珍入川者,他們一道構成“蜀人楚籍”的主體。
明朝定鼎天下後,這部分“蜀人楚籍”群體,為適應新政權革除“偽號”的需要,恥於再言及大夏,遂將原本於元末或大夏時期遷入的年代,轉寫成“洪武二年”。可見,“洪武二年”之於四川,實乃元明改朝換代背景下,附加在“蜀人楚籍”民眾身上的一種文化符號。
繼元末明初“徙楚實蜀”現象後,四川又在明末清初發生了再一次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
為區分不同時代遷入的移民身份,有的遂將“洪武二年”作為劃分明初時代遷入者的識別標誌。
在清初以來的四川社會中,與明末清初新遷入的移民相對照,其中既有宋元時代遷入者,也有以“洪武二年”為標誌的明代遷入者,他們一起構成當地的“土著”,“俗稱本地人”。
由於這一划分符合四川歷史實際,不失為歷史時期四川人口來源構成的真實寫照,故這種認識逐漸積澱為四川民眾的一種集體記憶。
到了“民國”年間,當新一輪四川地方志和族譜編修高潮到來之際,“洪武二年”成為指代明初時代的一種象徵符號,被保存在地方民間文獻中。